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吃糖會胖,少吃會喪…能不能“食物還是那個食物,但吃起來更甜”?

果殼
科學和技術(shù),是我們和這個世界對話所用的語言。
收藏

俗話說得好,四月不減肥,五六七八乃至九月徒傷悲。

想減肥,除了邁開腿,管住嘴也很必要:要少吃,特別是少吃糖。

問題是,道理我們都懂!但如果少了糖,快樂可能就飛走了……

那么,這邊可以提供一些來自心理學家們提供的技巧,讓你感到“同樣的食物變得更甜”,不知不覺少吃點糖,幫你在控糖路上走得又甜又輕盈。

用白色餐盤,圓形的更好

首先,從裝甜品的餐盤入手:選白色圓盤,可以輕松讓食物變得更甜。

2012年,西班牙的食物工程研究者Betina和同事做過一個實驗,想看看盤子顏色對食物甜度的影響。他們將相同的草莓慕斯分別裝在黑色盤子和白色盤子里,然后請志愿者輪流品嘗兩個盤子中的草莓慕斯,然后對兩個草莓慕斯的甜度打分(“1”意味著一點也不甜,“10”意味著非常甜)。

圖片

實驗中的草莓慕斯與雙色盤子丨參考文獻[1]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志愿者們給白色盤子里的草莓慕斯甜度平均打了7.04分,而黑色盤子里的只有6.17分。也就是說,大家覺得用白盤子裝的草莓慕斯嘗起來更甜。

除了顏色,餐盤的形狀也有講究:把甜品裝在圓盤子里,比裝在方形盤子里嘗起來更甜。

2013年,加拿大心理學者Stewart和Goss也做了一個實驗,相當于上一個實驗的加強版:他們把奶酪蛋糕擺放在4種不同的盤子里,然后請志愿者來品嘗,然后給蛋糕甜度打分(范圍是0到100分)。4種盤子大小相同,分別是:白色圓盤、白色方盤、黑色圓盤和黑色方盤。

圖片

實驗中用到的4種盤子丨參考文獻[2]

實驗結(jié)果表明,白色圓盤中的蛋糕,明顯比白色方盤里的嘗起來更甜。志愿者給白色圓盤中的蛋糕的甜度平均打了68.37分,而白色方盤里蛋糕的甜度只有59.51分。至于黑色盤子里的蛋糕,普遍不如白盤子的甜:黑圓盤和黑方盤蛋糕分別有55.38分和51.21分,差別也不太大。

看來,要想最大程度地感受到食物的甜,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它們放在一個白色圓盤里,充分發(fā)揮它的甜味buff,少少糖分的食物也擁有讓人快樂的力量。

吃前看點什么:

圓形的,熟悉的

除了餐盤選擇,心理學家還從視覺角度發(fā)現(xiàn)了一些“看似天馬行空但確實行之有效”的辦法。比如,只需要在吃東西之前看特定的內(nèi)容,就能提高我們對于甜味的敏感程度,更容易從食品當中嘗出甜味。

看點什么好呢?

2013年,中國食品工程專業(yè)學者張根華教授和來自印度的化學教授Roy等人研究了視覺刺激和甜味敏感度的關(guān)系。他們請志愿者需要品嘗6杯不同濃度的蔗糖水,濃度從低到高,依次為:0、1.5、3.1、3.9、4.7和5.5克/升,裝在普通的白色紙杯里——

圖片

在實驗中,志愿者先看圖,后品嘗丨參考文獻[3]

在品嘗糖水之前,志愿者首先需要看電腦屏幕上顯示的一組圖形中的隨機一個,然后隨機品嘗一杯蔗糖溶液,并記錄他們品嘗到的甜味。

圖片

實驗中用到的6種圖案丨參考文獻[3]

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如果志愿者沒有看過任何圖案,他們品嘗到甜度的閾值是3.9g/L,也就是說,濃度低于3.9g/L的糖水他們嘗不出甜味,得高出3.9g/L的才會覺得甜。

但是,當志愿者在品嘗之前看了正圓形或者橢圓形圖案,他們品嘗的甜度閾值降到了3.1g/L,也就是說,濃度更低的糖水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甜味。除了正圓形和橢圓形,其他形狀沒有這個效果。

除了形狀,看見熟悉的文字也會提高甜味敏感度。

還是這個研究,研究者還選擇了6種形式和語義不同的詞組讓大家觀看。其中包括大家最熟悉、也最能理解內(nèi)涵的詞匯(比如“麥當勞”、“007”),有認識但含義不詳?shù)脑~(比如“159”、“one five nine”),還有兩個大家不太認識也不知道意思的詞匯(比如漢語的生僻字“垚硎轡”和德語詞組“Eins Fünf Neun”)。

圖片

實驗中用到的6組詞丨參考文獻[3]

和之前的實驗流程一樣,志愿者隨機看過一組詞匯之后再隨機品嘗一杯糖水。實驗結(jié)果表明,看過“麥當勞”和“007”后,他們的甜度閾值同樣下降到3.1g/L,也就是變得更容易嘗出甜味了,而看那些不熟悉或語義不詳?shù)脑~就沒有這種效果。

這個研究再一次告訴我們:圓形確實更具有食物甜度加成效果。另外也溫馨提醒大家,要想吃東西更甜,吃起來盡量別看那些晦澀難懂不熟悉的東西,比如數(shù)據(jù)、報告和論文……

聽流暢絲滑的旋律,

會讓巧克力吃起來更絲滑更甜

你還記得甜品店里經(jīng)常播放的旋律嗎?是不是說不出具體的歌名但是隱約覺得也甜甜的?甜品的味道讓歌曲聽上去也甜蜜不少,其實,聽特定旋律的歌也會讓食物嘗起來更甜。

2017年,比利時心理學家Carvalho驗證了聽不同流暢度的音樂對于甜味品嘗的影響,他們招募了116名志愿者來邊聽音樂邊品嘗巧克力。

圖片

圖為示意,非實驗中志愿者丨giphy.com

志愿者需要先后聽一段流暢的旋律和一段粗糙的旋律。前者通常以長音、連音的形式呈現(xiàn)(比如,二胡或小提琴的長音),而后者通常表現(xiàn)為一連串的短音音符(比如快速反復彈撥發(fā)出的聲音)。

在聽的過程當中,志愿者需要將一塊巧克力含在嘴里等它融化之后再吃掉,然后等音樂結(jié)束后他們需要對巧克力的絲滑程度和甜度進行打分。

圖片

志愿者對巧克力甜度的打分,黑色為流暢旋律,灰色為粗糙旋律丨參考文獻[4]

實驗結(jié)果表明,盡管吃的巧克力都一樣,但志愿者們認為,他們在聽流暢旋律時的巧克力口感更絲滑,味道更甜,而在聽粗糙旋律時吃的巧克力更生澀,味道更苦。

所以,要想品嘗出更多的甜味,不妨吃東西的時候聽一些弦樂的流暢旋律,提升食物的絲滑口感和甜度。

最后……

良心提醒:以上就是帶來一些新思路,大家可以批判地借鑒吸收,技巧可以活用,真想控糖的話,草莓慕斯、奶酪蛋糕和巧克力啥的,還是盡量避免吧……

參考文獻

[1] Piqueras-Fiszman, B., Alcaide, J., Roura, E., & Spence, C. (2012). Is it the plate or is it the food?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olor (black or white) and shape of the plate on the perception of the food placed on it.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24(1), 205-208.

[2]Stewart, P. C., & Goss, E. (2013). Plate shape and colour interact to influence taste and quality judgments. Flavour, 2(1), 1-9.

[3]Liang, P., Roy, S., Chen, M. L., & Zhang, G. H. (2013). Visual influence of shapes and semantic familiarity on human sweet sensitivity.

[4]Carvalho, F. R., Wang, Q. J., Van Ee, R., Persoone, D., & Spence, C. (2017). “Smooth operator”: Music modulates the perceived creaminess, sweetness, and bitterness of chocolate. Appetite, 108, 383-390.

作者:猹猹貍

編輯:麥芽楊

一個AI

我選擇批判地吸收草莓慕斯、蛋糕和巧克力。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如有需要請聯(lián)系sns@guokr.com

圖片

評論
清風晨露
貢士級
科學飲食,千萬不能貪戀甜食,更不能暴飲暴食。
2022-05-05
最基層的科普信息員
大學士級
吃糖有技巧,既能少吃,口感不變。
2022-05-05
尖刀情懷永遠跟黨走
大學士級
控糖要均衡,關(guān)鍵是要看飲食搭配和每天的運動量!
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