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暴發(fā)以來,各期刊相繼撤回了200余篇COVID-19相關的論文,其中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2021年。相比之下,“撤稿觀察數(shù)據(jù)庫”今年收錄的撤稿文章多達3000余篇。遵循一年一度的慣例,TheScientist網站(www.the-scientist.com)盤點了2021年度生命科學界十大最受矚目的撤稿事件。
編譯 | 維羅妮卡
從《星際迷航》到伊維菌素,過去的一年里慘遭撤稿的論文話題范圍甚廣。大多數(shù)撤稿文章被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里,但其中一部分,成為科研工作者們津津樂道的趣聞。
1
作為馬耳他共和國的一名兒科心臟病專家,維克多·格雷奇(Victor Grech)與許多人一樣,對《星際迷航》異常癡迷。但問題在于,他以一己之力,將愛思唯爾(Elsevier)旗下的《人類早期發(fā)展》(Early Human Development)雜志變成了《星際迷航科學影迷雜志》。
2020年底,一名就讀于英國牛津大學的本科生漢普頓·加迪(Hampton Gaddy)給《人類早期發(fā)展》雜志編輯寫信,說格雷奇至少在該雜志上發(fā)表了113篇文章,其中有19篇都是“非專業(yè)的”(unprofessional articles)。這些與雜志主旨相去十萬八千里的“醫(yī)學論文”,談論的內容包括對《星際迷航》中護士角色的作用分析、對《星際迷航》中平庸之惡的論述,對《星際迷航》中的醫(yī)生角色的剖析……
最終,格雷奇“痛失”26篇文章。
圖1. 撤稿觀察網站的報道。《人類早期發(fā)展》是一本綜合性跨學科期刊,發(fā)表關于人類早期生長和發(fā)育的原創(chuàng)研究和臨床論文,尤其關注胎兒期和圍產期的連續(xù)性、早期事件影響出生后生長,以及如何保障人類生存質量。這本期刊上發(fā)表的文章涉及人體胚胎學、圍產醫(yī)學、婦產科學、兒科學、流行病學、行為科學、腦科學、發(fā)展心理學等多種學科。| 來源:retractionwatch.com
2
早在2015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便發(fā)出通告——他們的前教職工哈里·庫爾(Hari Koul)需要修正或撤回9篇含有問題圖像的論文。然而6年時間過去了,絕大多數(shù)文章仍安然無恙,許多被牽涉到的期刊甚至聲稱從未聽聞有關庫爾的調查。
圖2. 2021年6月3日,撤稿觀察網站報道了庫里未撤論文的消息。| 來源:retractionwatch.com
今年六月,撤稿觀察網站(Retraction Watch)報道了這一情況,《泌尿外科》(Journal of Urology)雜志才迅速撤下庫爾的3篇文章。此時的庫爾早已離開丹佛,去往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的健康科學中心(LSU HSC),并最終在該校新奧爾良校區(qū)任職。當?shù)孛襟w爆料后,LSU HSC宣布他們正在調查此事,庫爾也因此被迫辭去了系主任的職位。
3
今年六月,《疫苗》(Vaccine)雜志刊發(fā)的一篇論文聲稱“新冠疫苗每預防三例死亡就會導致兩例死亡”(For three deaths prevented by vaccination we have to accept two inflicted by vaccination.),引起了科學界的公憤。《疫苗》雜志的兩名編輯甚至以辭職來表達抗議。論文作者哈羅德·瓦萊克(Harald Walach)在維基百科頁面的介紹是“超心理學家”,并“擁護替代醫(yī)學”(詳見圖3說明)。
圖3. 維基百科顯示瓦萊克是一位“超心理學家”,支持“替代醫(yī)學”。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的研究對象是超感知覺、心靈感應、千里眼、預知等等超自然現(xiàn)象,因無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jù)而被認為是偽科學。替代醫(yī)學(alternative medicine)是指一切聲稱能產生醫(yī)療效果,但未能用科學方法收集證據(jù)的醫(yī)療實踐,如順勢療法、自然療法、信仰療法等等,其效果往往被證明為無效或壓根無法證明。丨來源:Wikipedia.org
《疫苗》雜志迅速做出回應,立即撤回了這篇文章。同時,瓦萊克在波蘭任職的機構波茨南醫(yī)科大學對此做出回應,將其解雇。但瓦萊克本人仍堅稱雖然他的論文數(shù)據(jù)不夠完美,但分析過程正確無誤。
此后不久,瓦萊克另一篇發(fā)表在《美國醫(yī)學會雜志·兒科學》(JAMA Pediatrics)上的文章也在發(fā)表兩周后被撤稿。這篇文章稱,兒童戴口罩會導致二氧化碳吸入濃度過高,但研究方法和結論都站不住腳。
4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喬納森·普魯特(Jonathan Pruitt)是一位聲名顯赫的行為生態(tài)學家,他對蜘蛛的實地研究是許多論文的基礎。然而,2020年,他的論文數(shù)據(jù)有效性卻開始受到廣泛質疑。先是生態(tài)學雜志《美國博物學家》(The American Naturalist)去年1月撤回了普魯特2016年發(fā)表的一篇論文(涉嫌數(shù)據(jù)重復),接著《皇家學會報告B:生物科學》(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也撤回他一篇文章。自此,科學家們紛紛動員起來,把普魯特發(fā)表過的近150篇期刊論文審了個底朝天。一年之內,普魯特有12篇論文“被扒下架”。
2021年11月12日,美國田納西大學撤銷了普魯特的博士論文。11月16日,麥克馬斯特大學結束了對普魯特的調查,強制其帶薪休假。12月1日,著名的“加拿大150位首席研究者”(Canada 150 Research Chairs)項目將普魯特除名。
圖4. 著名蜘蛛行為專家普魯特的實驗室網站。網站顯示普魯特正在行政休假,不在學校。 | 來源:pnb.mcmaster.ca/pruittlab
5
2018年,印度消化科醫(yī)生西里亞克·埃比·菲利普斯(Cyriac Abby Philips)在《臨床和實驗肝病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epatology)上發(fā)表論文,報告了一位24歲的年輕女性服用康寶萊(Herbalife)保健品公司生產的草藥補劑后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那時,他從未想過,三年后自己會考慮以誹謗罪起訴期刊。
這篇病例研究發(fā)表之后,多位與康寶萊有利益相關的研究人員要求雜志撤稿,理由是“證據(jù)不足”(lack of evidence)。應主編要求,菲利普斯一一回應了這些專家提出的問題。最終,在康寶萊多封法律信函的壓力之下,主編提出根據(jù)國際出版?zhèn)惱砦瘑T會(COPE)的指南重新審查這篇論文,以確保其學術誠信。重審結果表明,這篇論文既無數(shù)據(jù)造假,也無抄襲,是一篇“干凈”的論文。
2021年1月,愛思唯爾告知菲利普斯,雜志將出于“法律原因”(for legal reasons)撤回論文。然而,此后,撤稿聲明公布的原因竟然變成了“文章的科研方法、數(shù)據(jù)分析及解讀存在不足”,聲明還宣布這篇文章“不靠譜”。
圖5. 撤稿聲明稱《臨床和實驗肝病學雜志》(JCEH)和印度全國肝臟研究協(xié)會(INASL)均不支持這篇文章的內容和結論[1]。
2021年6月,菲利普斯宣稱這份撤稿聲明構成了嚴重誹謗(“highly defamatory”),“違背職業(yè)道德和自然正義”,警告將起訴出版商和雜志社,索要高達135萬美元的賠償。愛思唯爾旋即再次修改聲明,變回了“因法律原因移除論文”,PubMed上再也看不到這篇文章了。
不過,這事兒還沒完——菲利普斯已向國際出版?zhèn)惱砦瘑T會提起仲裁,指責印度全國肝臟研究協(xié)會(INASL)主席操控雜志主編在未獲編委會完全同意的情況下撤稿,違背了委員會的指導方針。菲利普斯要求出版?zhèn)惱砦瘑T會出面,恢復2018年的這篇論文,否則,他們可能會采取法律措施。
6
一般來說,一篇論文的撤回通常發(fā)生在數(shù)年之后,但有一篇“短命”的論文剛滿月就掛了。2021年11月中旬,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的一個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雜志上發(fā)表論文,稱“女性科學家在男性導師的指導下表現(xiàn)更佳”,文章甫一上線便受到強烈譴責,《自然·通訊》雜志不得不在一片鋪天蓋地的批評中選擇撤回稿件。
一名統(tǒng)計學家在推特上評論道:“此論文沒怎么告訴我們性別影響導師指導質量的信息,但它顯然告訴了我們,統(tǒng)計學界需要再多花點心思,教會科學家們什么是相關,什么是因果,什么是因素混雜?!?/p>
文章作者對雜志的撤回決定表示認可,并稱“文章在個體層面造成了痛苦,還引發(fā)了科研工作者群體強烈反應”,他們對此“深表遺憾”。
7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yī)學與公共衛(wèi)生學院的首席副教授皮埃爾·科里(Pierre Kory),最近被推上了伊維菌素(ivermectin)之爭的風口浪尖。
2020年5月,科里向美國參議院作證,MATH+療法與其他療法相比,能將COVID-19的致死風險降低75%。MATH+是一項使用甲潑尼龍、維生素C、維生素B1及肝素等藥物共同干預的重癥監(jiān)護方案。
2020年12月,科里將關于MATH+的研究結果發(fā)表在《重癥監(jiān)護醫(yī)學雜志》(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上,但在方案中加入了頗具爭議的藥物——伊維菌素,惹得領域內其他專家紛紛質疑MATH+療法的有效性是不是被夸大了。在質疑聲中,今年11月,雜志撤回了科里的論文,撤稿原因是“數(shù)據(jù)不準確”。
另外,今年3月,科里的一篇有關伊維菌素的論文曾從《藥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上被撤稿。
8
2020年末,《歐洲監(jiān)測》(Eurosurveillance)雜志宣布,為回應一份國際“請愿書”,他們將仔細調查當年1月份發(fā)表的一篇關于實時RT-PCR(實時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技術能有效檢測新冠病毒SARS-CoV-2(當時還叫2019-nCoV)的論文。論文于1月21日接收,1月22日錄用,速度之快實屬罕見。到2020年12月初,引用次數(shù)已超過800次。
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克里斯蒂安·德斯頓(Christian Drosten)是柏林夏利特大學醫(yī)院的著名病毒學家。正如美國的安東尼·福奇(Anthony Fauci)和中國的張文宏醫(yī)生一般,在德國新冠疫情初期,德斯頓在抗擊病毒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因此成為了保守派集中攻擊的靶點。保守派們認為,RT-PCR檢測不足以檢出病毒,因此陽性結果毫無意義,更不應用于指導公共政策——尤其是提出像封閉管理[lockdown]這類阻礙經濟發(fā)展的措施。
2020年11月27日,來自歐美和亞洲的22名獨立研究人員向《歐洲監(jiān)測》雜志提交了他們對德斯頓文章的評審結果,稱這篇論文“科學方法存在缺陷”(列舉了十處),請求雜志刊登他們的評審結果,并撤回德斯頓的論文。這篇評審隨后刊登在一個名為“全球研究”的網站上(globalresearch.ca)。[2]
《歐洲監(jiān)測》雜志的通告助長了病毒檢測反對者的氣焰。然而,兩個月以后,也就是2021年2月4日,雜志編輯發(fā)表聲明回應,稱這篇論文會被保留,更準確地說,是“未達到撤稿標準”。
圖7. 請愿書的第二作者Bobby Rajesh Malhotra狂發(fā)124條推特,揭露德斯頓的“惡劣陰謀”。丨來源:twitter.com
9
伊維菌素(ivermectin)是有機化學家大村智和生化學家威廉·坎貝爾從阿維菌素中提純出來的一種能有效抗多種寄生蟲的治療藥物。兩位發(fā)明者因此共享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一半。
2020年4月,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研究團隊在《抗病毒研究》(Antiviral Research)雜志上發(fā)文[3],稱伊維菌素可在48小時內抑制新冠病毒在細胞上生長。這一結論后來被網絡傳言斷章取義為“伊維菌素可以殺死新冠病毒”。從此, “伊維菌素能有效治療COVID-19”的說法廣泛流傳開了。雖然沒有什么證據(jù),可是伊維菌素的擁護者們都對此深信不疑。
2021年5月,一項令伊維菌素粉絲們沸騰的研究橫空出世,發(fā)表在《病毒》(Viruses)雜志上。這項隨機對照試驗聲稱,單劑量(根據(jù)體重計算)的伊維菌素足以“減少患者癥狀、降低病毒載量和減少患者住院率”。一切都看上去很完美——只不過這些數(shù)據(jù)并不真實。
10月6日,BBC新聞報道該研究“復制粘貼了11例患者的詳細信息,表明試驗中許多所謂的‘患者’并非真實存在”[4]。10月26日,《病毒》雜志撤回了這篇論文。[5]對此,論文作者、黎巴嫩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的阿里·薩馬哈(Ali Samaha)承認他們混淆了部分數(shù)據(jù)文件,但堅稱“對正確數(shù)據(jù)重新進行的分析顯示原始結論依然有效”。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項研究此前還被納入了一項關于伊維菌素治療COVID-19的優(yōu)勢的Meta分析[6]當中,這一分析結果到現(xiàn)在還“堅挺”著,它的靠譜程度可想而知。
10
最后迎來的是我們心中的“年度最勁爆”。
在讀者指出部分論文完全是胡說八道之后,截止2021年11月4日,沙特地質學會官方雜志《阿拉伯地球科學》(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被迫因“特殊原因”撤回了44篇文章。
機智的讀者朋友們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其中蹊蹺的呢?據(jù)稱,此類論文的標題讀起來像一群研究生醉酒后玩的瘋狂填詞游戲:“以神經網絡為基礎的城市降雨量趨勢估計與青春期焦慮管理(Neural network–based urban rainfall trend estimation and adolescent anxiety management)”(九江學院)、“根據(jù)嵌入式系統(tǒng)預測山區(qū)地震活動分布與籃球運動的體能測評(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activity in mountain area based on embedded system and physical fitness detection of basketball)”(暨南大學)……這些論文大多邏輯混亂、牽強附會、拼湊不同領域的術語表述,文章到底是怎么會被接受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令人遺憾的是,這44篇文章大多牽涉到中國的科研工作者,有些甚至來自985高校。該雜志的一名客座編輯一度聲稱,出現(xiàn)這些莫名其妙的文章,是由于電郵遭到了黑客攻擊(這個理由大家似乎已經不陌生了)。事實上,這44篇文章揭露的僅僅是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公司的冰山一角。該公司出版的220篇論文,以及愛思唯爾出版的約400篇文章,都存在類似的問題。
圖8.遭遇集體撤稿的44篇文章。丨來源:刷新記錄!Springer Nature旗下雜志一次性給 400 多篇由中學者參與的文章發(fā)表了關注,現(xiàn)已撤稿44篇(附名單列表)
參考文獻
[1] https://www.jcehepatology.com/article/S0973-6883(18)30654-6/pdf
[2] globalresearch.ca/external-peer-review-rt-pcr-test-detect-sars-cov-2-reveals-10-major-scientific-flaws-molecular-methodological-level-consequences-false-positive-results/5730889
[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6354220302011
[4]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58170809
[5]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3/11/2154
[6] https://journals.lww.com/americantherapeutics/fulltext/2021/08000/ivermectin_for_prevention_and_treatment_of.7.aspx
本文經授權編譯自TheScientist電子雜志(www.the-scientist.com),原標題為“The Top Retractions of 2021”。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查閱。文章圖片及拓展內容為譯者所增添。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fā),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lián)系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