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這種蜥蜴,名源自“蛇怪”,本領(lǐng)是“水上漂”

果殼自然
探索萬物之美,守護(hù)自然的豐富、獨特與永恒。
收藏

在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鐵掌幫幫主裘千仞憑借“鐵砂掌”、“水上漂”兩項絕學(xué)聞名武林,一招制敵一招脫身,可謂能進(jìn)能退。在現(xiàn)實世界中,有一類蜥蜴也掌握了“水上漂”這門本領(lǐng),并將其發(fā)展為獨特的求生技巧,這就是冠蜥(Basiliscus spp.)。

圖片

會“水上漂”的蜥蜴 | Youtube:@JoeGMovies

冠蜥屬的成員廣泛分布于中美洲以及毗鄰的南美洲西北部地區(qū),該屬目前已知四個物種,分別是冠蜥(Basiliscus basiliscus)、冕冠蜥(B. galeritus)、雙嵴冠蜥(B. plumifrons)以及條紋冠蜥(B. vittatus)。其中,雙嵴冠蜥又被稱為綠雙冠蜥,是該屬體型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成員,也是本期“物種日歷”的主角。

頭戴雙冠,雌雄有別

綠雙冠蜥所處的海帆蜥科(Corytophanidae)僅有3屬11種,該科每個成員頭上都長有形態(tài)各異的骨質(zhì)飾冠——海帆蜥屬(Corytophanes)的飾冠形態(tài)浮夸,錐頭蜥屬(Laemanctus)的飾冠短小精悍,反觀冠蜥屬倒顯得中規(guī)中矩。綠雙冠蜥是冠蜥屬中唯一具有兩個頭冠的種類,其種加詞“plumifrons”由兩部分組成——“pluma”在拉丁語中意為“羽毛”,“frons”意為“前面的”,以此形容其主頭冠之前還有個像小羽毛一樣的小頭冠。

圖片

雄性綠雙冠蜥,主頭冠前還有一個小頭冠 | Connor Long / Wikimedia Commons

成年綠雙冠蜥全長達(dá)60~90厘米,重300~500克,通體呈翠綠色或藍(lán)綠色,亮黃色的眼睛在頭上顯得格外明亮,身體兩側(cè)伴有淺藍(lán)色或黃色的圓點。成年雄性除了有兩個頭冠外,還各有一個發(fā)達(dá)的背嵴和尾嵴。相比之下,雌性和幼體的頭冠、背嵴和尾嵴均不發(fā)達(dá)。

圖片

雌性綠雙冠蜥的頭冠和嵴都不明顯 | Charles J. Sharp / Wikimedia Commons

雄性綠雙冠蜥的領(lǐng)地意識很強,還是“一夫多妻制”,因而一只雄性的領(lǐng)土里會有一群雌性。雌性綠雙冠蜥一般會在濕熱的沙子或土壤中產(chǎn)下 5~15 枚蛋,在28~31℃的溫度下,經(jīng)60~90天時間即可孵化出小蜥蜴。

是蛇怪,也是神

冠蜥屬的屬名“Basiliscus”以及英文名“Basilisk”,均源自北歐神話中 “蛇怪”巴西利斯克(Basilisk)之名。

關(guān)于“蛇怪”的形象有著眾多版本,根據(jù)老普林尼的《博物志》記載,“蛇怪”是一條具有劇烈毒性的小蛇,全長僅有12英寸(約30厘米),頭部具有猶如皇冠一般的頭飾;“蛇怪”不僅牙齒可以分泌毒液,它所爬過的土地也會留下有毒的黏液,甚至僅僅與它對視,就會被變?yōu)槭^。也有傳說稱,“蛇怪”是一種長有翅膀的怪物,口中可以吐出火焰。不過,無論各個版本的外形如何變化,均保留著頭有“冠”這一特征,因此林奈祖師便將“蛇怪”之名安在了冠蜥的頭上。

圖片

1640年出版的書籍中所繪的巴西利斯克形象,看起來更像一個雞頭蛇尾的怪物 | Ulisse Aldrovandi / Serpentum et draconum historia

與“蛇怪”這個名字比起來,冠蜥另一個俗稱“耶穌基督蜥”(Jesus Christ lizard)就顯得神圣多了。冠蜥最著名的本領(lǐng)就是在水面快速奔跑——關(guān)于這一絕技,我們中國人往往會聯(lián)想到“鐵掌水上漂”裘千仞;而在西方,人們更容易聯(lián)想到,《瑪竇福音》所記錄的耶穌在水面行走、救助受難門徒的故事,“耶穌基督蜥”之名便由此得來。

與眾不同水上漂

除了綠雙冠蜥及其近親外,自然界中也不乏其他能夠在水面行走的動物,它們的本領(lǐng)看似相同,背后卻蘊含著不同的原理。黽蝽的中、后足末端具有疏水的細(xì)密剛毛,能夠利用水的表面張力“漂浮”于水面;北美鸊鷉以每秒14~20次的高頻踏水,結(jié)合寬大的蹼,實現(xiàn)高難度的求偶舞蹈;亞馬遜扁鼻虎(Chatogekko amazonicus)則憑借小巧的體型和不透水的角質(zhì)鱗片在水面漂浮,以此抵御洪水的侵襲。

圖片

冠蜥也會水上漂,但原理卻不同 | Youtube:@JoeGMovies

冠蜥在水面奔跑的原理與上述幾個物種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它獨到的地方。體型決定了它無法像黽蝽那樣,單純通過水的表面張力停留在水面。因此,像鸊鷉一樣高速踏水似乎是唯一的解決途徑。然而,冠蜥腳趾又細(xì)又長,趾間并無蹼足,它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答案就在它們的腳趾上——冠蜥的第三、四、五枚腳趾極為細(xì)長,并且在底面有鋸齒狀的櫛緣。櫛緣又細(xì)又小,無法像蹼一樣在水中提供足夠的推進(jìn)力;但當(dāng)冠蜥的足踏入水中的時候,通過櫛緣的擊打會在水中形成“氣穴”。“氣穴”在水面產(chǎn)生的壓力差,給予冠蜥向上的力,同時還能令冠蜥更容易將雙腳從水中抬離。加之每小時10公里的奔跑速度,冠蜥便能輕松展現(xiàn)“水上漂”這門絕技。

圖片

冠蜥踩水時會產(chǎn)生“氣穴” | S. Tonia Hsieh, Three-dimensional hindlimb kinematics of water running in the plumed basilisk lizard (Basiliscus plumifron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水上漂”這門功夫,對體能是極大的考驗。一般成年綠雙冠蜥可以在水面連續(xù)行走5~10米,隨著步伐放慢、速度降低,它會以游泳的方式繼續(xù)逃離。幼體體重更輕,在水面行走的能力更強,連續(xù)踏水行進(jìn)10多米不在話下,足以應(yīng)付雨林中常見的小型河流,并借此躲避天敵的追擊。

圖片

圖片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歡迎轉(zhuǎn)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