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先解決‘中國式馬路’的問題,才有可能更好地解決‘中國式過馬路’的問題。”
戴繼鋒
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長
大家好,我是戴繼鋒,來自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非常高興能夠來到格致論道講壇。我的專業(yè)是城市交通規(guī)劃。但是今天,我想從一個非專業(yè)的角度,以一個普通市民的視角,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在交通規(guī)劃里怎樣才能更有人情味。
從日常生活中感受交通的“溫度”
先從我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兩個小故事開始。第一個故事是我前些年在北京的時候,辦公室樓下的一條道路剛剛經(jīng)過改造,如下圖所示。
改造的方案很簡單,大家一看就能夠明白:把綠化帶打斷,之后在原來的自行車道上增加一條機動車道,專門用于右轉(zhuǎn)彎。那么,這樣做了之后,會帶來什么問題?
一位過馬路的老人。分別拍攝于8點36分10秒(左)、8點36分18秒(中)和8點36分25秒(右)
上面這三張是我連續(xù)拍的照片。照片里的那位過馬路的老人家,從他開始過馬路,到他抵達安全地帶站穩(wěn),要經(jīng)過多長時間?我有時間的記錄,從馬路的中間位置到他站穩(wěn)是15秒,可以推算全過程應該大約是30秒。
我們都有老的那一天。雖然那輛公交車規(guī)規(guī)矩矩地等著老人過馬路,但是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這個老人換成是你,當你成為一個70歲的人,一車人都在等著你過馬路,萬一你著急摔倒了怎么辦,誰來扶?
所以我就想,穿越這條3米寬的機動車道需要30秒,這條右轉(zhuǎn)車道真的有必要嗎?這可是早晨8點半的高峰期,但我們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這條路并不是很堵。所以能不能不增加這條右轉(zhuǎn)車道,把空間還給我們行人和自行車?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于是我立即沖下樓,拍了這樣一組照片。從我的視角來看,自行車和行人都非常不方便。上面這三張照片中,紅線圈出的騎車人要歪著身子,扭著頭看邊上有沒有車會過來撞到他。我相信大家都經(jīng)歷過類似這種情況,這很難受。
第二個故事也發(fā)生在我身邊。當時我夫人要送我們家的小朋友去上學,正常的路徑就是下圖中綠顏色的路,騎車經(jīng)過湖邊走林蔭道,非常舒服。這個情況已經(jīng)持續(xù)了大概六七年,我們已經(jīng)習以為常。
前一段福建發(fā)生疫情之后,突然這個地方的校門(紫色部分)被關住了。怎么辦呢?我們只能從北門繞,多繞的1.5公里路程成了我們的噩夢之旅。我夫人給我描述這個過程,她騎著電動自行車,后面帶著孩子,在一條7米寬的路上跟小汽車、公交車、自行車和行人閃轉(zhuǎn)騰挪,肉搏戰(zhàn)一樣通過這1.5公里。
后面我們想能不能不走這條路,放學后蹭同學的車回來。結(jié)果崩潰了,3公里的路要走一個小時,全家都忍受不了。
這是我后來補拍的他們經(jīng)歷的這么一個小通道,邊上還有工地,想要順暢通行是非常困難的。我相信這樣的環(huán)境,大家可能都忍受不了。
最近,我在出差途中收到夫人的一條短信,她跟我說:“幸福來得太突然!”。我心想,我最近沒有做什么好事吧,也沒有買什么禮物給她,怎么發(fā)這個短信給我?她又說:“我們家邊上的那個校門開了,我們又恢復正常的通行路徑了。”
這么一個回歸正常的情況,怎么突然一下子就變得這么幸福呢?
這兩個故事讓我想到,三四十年來,我們經(jīng)歷了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但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過程當中,我們對車的需求關照得實在是太多了,反而對于我們每一個活生生的個體需求、千差萬別的需求,考慮得不夠。
已完成:30% //////////
城市交通的初心是為車,還是為人?
那么,我們就要冷靜地想一想,在當前這個階段,我們城市交通的初心到底是為了車,還是為了人?很明顯,我們應該為人多考慮一些。
我和我的團隊一起進行反思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2015年的時候我們研究過,接近60%的城市是帶有環(huán)路的結(jié)構(gòu),為什么是這樣呢?
從車的角度來講,環(huán)形和放射形的線路組合起來便利性是最高的。而對于人、自行車和公交車而言,更希望是直達、直聯(lián)和網(wǎng)絡化的。
很多城市的道路之所以會形成環(huán)這樣的形態(tài),原因之一就是我們長期以來對小汽車的需求考慮過多。在這種發(fā)展模式下,大量開車人看不到的細節(jié)也更多被我們忽略了。
這張照片是我拍的,大家乍一看好像沒有什么問題,但是請看紅色圈標記的地方。如果下雨的時候,這里是不是積水最多?雨大一點的時候,公交乘客有可能要趟著一條小溪才能上車,這個情況開車人是注意不到的,所以就會出現(xiàn)這種尷尬的情況。
還有這張照片,我在正常過馬路的位置上,卻看不到對面是紅燈還是綠燈。我不知道該不該過馬路,所以只能跟著其他人走了。
怎么樣才能看到紅綠燈?就得像這個路人一樣。他得歪著身子、扭著頭、伸著脖子,才能看到對面的紅綠燈。“哦,是紅燈,我不能過馬路”。
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很簡單!把紅綠燈從斑馬線的一側(cè)挪到另外一側(cè),就沒這個尷尬的問題了。
很多朋友可能也都知道,我們前些年經(jīng)歷過一個熱議的話題——“中國式過馬路”。有人說我們中國人不文明,但其實當年很多交通專家已經(jīng)討論說,應該先解決“中國式馬路”的問題,才有可能更好地解決“中國式過馬路”的問題。
這也是我拍到的,一個城市為了增加一個機動車位,把生長了幾十年的大樹砍了。如果用一個詞描述這件事,我覺得這就是“敗家”,真的太可惜了。
已完成:50% //////////
城市交通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首先,我們在機制上需要做一些調(diào)整。這還是我長期觀察的一條馬路。大家看一下下面左邊這張圖,2005年的時候,這個路口正常過街沒法看到紅綠燈。為什么看不到?因為前面有一根桿子把紅綠燈嚴嚴實實地擋上了。到2015年,它終于做對了,把紅綠燈挪到另一側(cè)。
2005年(左)和2015年(右)
我就想,這么一個簡單的事情,又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術,為什么要花十年才能把它做對?我相信一定不是我們技術能力的事情,更多的是我們的機制上有問題了。
下圖也是我的親身經(jīng)歷,我正常過馬路的位置正對著這么一個1米高的臺階,臺階上是一個人氣非常旺的江邊公園。我想各位要翻越這個1米高的臺階應該問題不大。但是江邊公園里有很多老年人,當我們六七十歲的時候,誰能有信心一定能翻上呢?
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這個臺階的根部位置,就是我們規(guī)劃設計當中的道路紅線。這根紅線以內(nèi)是市政道路團隊的設計范圍,紅線到江邊是景觀園林團隊的設計范圍。兩個團隊各自會做得非常完善,但是問題恰恰出在兩個團隊方案拼在一起的地方。這條只有在圖紙上才能看得到的紅線,卻在現(xiàn)實當中成為我們難以逾越的鴻溝。這種情況也需要在機制上進行調(diào)整。
此外,我們對于一些技術標準還存在爭議。下面這張照片來自于我的朋友,照片中騎自行車人等紅綠燈的時候,都不愿意到停車線那里,為什么?
照片來源: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李偉
因為現(xiàn)在等候的那個地方有林蔭。等綠燈一亮,大家騎上自行車快速沖過路口,可想而知危險隱患有多大。這僅僅是因為我們的路口少種了幾棵樹。交叉口能不能種樹,這已經(jīng)成為專家學者爭論很多的一個話題。
一個正常的交叉口是由四個圓弧組成的。如果圓弧的半徑越大,右轉(zhuǎn)彎機動車的速度就越快,同時這個路口的面積會更大,行人過馬路的距離就會更長。相反,如果這個半徑越小,右轉(zhuǎn)彎的速度就會慢下來,行人過街的距離就會縮短,行人的安全就會提高。所以,這個半徑到底應該是大還是小也存在著爭論。
已完成:60% //////////
人性化的交通應該是什么樣的?
通過剛剛的介紹可以知道,我們的發(fā)展模式、工作機制以及技術標準等,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爭議。那是不是這個事情就無解了呢?我們的交通就沒辦法人性化了嗎?其實不是。
這是一個讓我特別感動的文件:2013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這也是我目前能找得到的國家政策文件里,較早出現(xiàn)“步行和自行車”字眼的文件。文件里面明確提出,城市交通要以“行人優(yōu)先”。
我們在此之前提的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更多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什么意思?開小汽車的“人”算不算人?坐公交的“人”算不算人,騎自行車的“人”算不算人。那么,以人為本到底以哪個“人”為本?
這次的文件明確提出來“行人優(yōu)先”,就是要把走在路上的行人放在第一位考慮,這讓我非常感動。從這個文件開始,我們國家后面的各類政策中對行人、自行車、公共交通的關照越來越多。
下面是深圳的一個案例。深圳華僑城在深圳屬于品質(zhì)很高的小區(qū),我跟他們的設計師交流的時候,他們給我提了一個非常好的理念:內(nèi)部的道路交叉口一定要做成“Y字型”或“丁字型”。
我說為什么,我們通常的理解是十字型交叉口的效率才高???他說,“丁字型”或“Y字型“交叉口,行人只需要一次穿越機動車道就能到達目的地。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這是真正以行人優(yōu)先來考慮的設計方案。這也就奠定了20年前設計的小區(qū),到現(xiàn)在為止還是深圳非常有品質(zhì)的一個社區(qū),這是它的基因所在。
我們中規(guī)院20多年一直在跟蹤東莞松山湖的工作。大家看下面這張照片,這是它施工過程當中的圖片。當年要按照常規(guī)的規(guī)劃設計,那個小山包可能就留不住,這條路直接就穿過去了。但是我們堅持一定要把它留下來,把路一分為二,繞著走。
松山湖現(xiàn)在成為很多珠三角市民周末愿意去的一個休閑的地方,與當年我們堅持留下大量這類興趣點是有很大關系的。所以我們非常推崇這樣的理念,就是“要把城市輕輕地、輕輕地放在這個環(huán)境里”,不要破壞環(huán)境的基底。
北京:將行人的空間從4米擴展到7米
我們院在北京市南中軸的規(guī)劃設計工作中,為了更好地創(chuàng)造行人、自行車的通行環(huán)境和空間,壓縮了一條機動車道,把行人的空間從4米擴展到了7米,步行和自行車的交通環(huán)境得到改善。
重慶山城步道系統(tǒng):細節(jié)上充分考慮不同人群的需求
圖片來源:北京宇恒可持續(xù)中心
這是我的朋友提供的重慶山城步道的照片。重慶的山很多,關心老人、關心兒童,都是從這些細節(jié)上體現(xiàn)的,而不是夸夸其談的口號。
??谌浅兀合劝研腥肆骶€設計好,再做機動車流線
我們院在??诔袚祟愃频墓ぷ?。左圖是它原來的情況,這個路口的行人、自行車、機動車干擾比較嚴重。中間的這張圖是第一次改造方案,具體細節(jié)不跟大家講了,效果一般,行人、自行車、小汽車秩序還是比較亂。后來我們給??谑凶隽诵碌母脑旆桨?,也就是右邊這張照片。做了改造之后,變成一個常規(guī)的路口,現(xiàn)在很多市民反映“很好啊,我過馬路很方便啊”。
我們對這個路口改造方案的理念就是先把行人和自行車流線設計好,機動車的流線去避讓它,這樣就不亂了。這個原則確定之后,就很容易確定最終方案。之前的方案更多是先考慮車怎么走得順暢,然后再考慮人和自行車的需求。
展示了這么多細節(jié)問題和標準方面的討論,那我們規(guī)劃師和設計師在做規(guī)劃方案的時候,是如何考慮這些人性化的需求呢?我們更多是用兩條腿把它丈量出來。
圖片來源:北京工業(yè)大學 熊文 教授
這張圖來自北京工業(yè)大學熊文教授,是北京一個接近9平方公里的道路圖。當我們正常開車在路上的時候,能感受到的只有那些黑顏色線條的路。當我們用兩條腿丈量的時候,才能看到那些彩色線條代表的更細、更密的胡同、里弄和巷子。但是恰恰這些巷子要么是缺一盞路燈,要么是地面鋪裝不平整??偠灾叫协h(huán)境不好。所以,如果能把這里的步行環(huán)境做一個全面的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shù)會大幅度改善。
我們丈量城市的時候,也要考慮小汽車的需求尤其是停車的需求,不能說步行、自行車重要,我們小汽車就不重要了?也很重要。我們老百姓現(xiàn)在有錢了,要買車在家里面,晚上停車的地方是剛性需求,必須得停。
所以我們在做一條路改造的時候,周邊停車是一定要重點考慮的。我們必須得早上去走一圈,中午再走一遍,夜里再看一下,把這里的停車需求都摸清楚,之后才知道哪些停車我們必須滿足,才能把這個環(huán)境細致整理出來。
剛才提的交叉口半徑的事,也是我親身經(jīng)歷的一個故事,這是十年前的事情了。我們提出要把那個路口的半徑縮小,可是設計單位不同意,就說這個不符合設計規(guī)范,不能縮小。如果要縮小,就得我們承擔責任。最后我說:“那行,你把圖紙拿過來,我們蓋章,我們承擔責任”。
這張圖片就是建成后的效果,半徑不到5米。如果按照原來技術標準,半徑可能得10到15米。這十多年來,我沒聽到任何因為半徑太小造成秩序混亂或者交通事故的情況,反倒不斷聽到這個路口秩序很好的評論。
我們之所以有底氣把半徑壓下來,敢承擔這個責任,是因為我們在現(xiàn)場做了很多試驗。我們拿最難轉(zhuǎn)彎的車在現(xiàn)場試驗,最后發(fā)現(xiàn),其實半徑壓縮下來后沒有問題,不會干擾太多。
前些年我也很有幸主持編制了我們國家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tǒng)規(guī)劃標準》。這是我國在這方面的第一本國標,把剛才所反映出來的一些困惑、一些問題做了部分的解答。
我也真心希望我們國家出臺這本標準之后,能夠給我國的行人和自行車交通、人性化的交通,帶來更大的改變。
最后,我們的規(guī)劃師、設計師在做交通規(guī)劃的時候,需要把握尺度,掌握精度。但是我們這些人發(fā)自肺腑更想要強化“溫度”,用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方式,來做好城市的交通,讓我們這個城市更加美好,我們的生活更加有品質(zhì)。
我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文章和演講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格致論道講壇立場。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lián)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