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細胞》雜志撰文稱,他們制造出首個由人類細胞和猴子細胞共同組成的胚胎,這些嵌合體有助科學家進一步在其它物種(如豬)體內培育出人體組織,但最新研究也引發(fā)了一些倫理爭議。
2017年,科學家將小鼠干細胞發(fā)育成的胰臟移植到大鼠胚胎中,治好了后者的糖尿病。但同一年,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的胡安·伊茲皮蘇亞—貝爾蒙特教授在親緣關系較遠的動物(如人和豬)身上卻沒有取得積極成果——3到4周后,胚胎內的細胞僅約十萬分之一是人類細胞。
上述在豬體內開展的研究使用的是被重新編程為干細胞的人類皮膚細胞,而最新研究另辟蹊徑,使用了功能更加強大的擴展多能干細胞(EPS)——將干細胞暴露于某種分子混合物中產生,它可以產生更多種類的組織。他們將25個人類EPS細胞插入132個與人類更“親密”的食蟹猴的胚胎內,并在培養(yǎng)皿中培育20天。
結果表明,這些人類細胞顯示出持久的生命力:13天后,約三分之一人類細胞仍存在于嵌合體內。通過分析基因活性,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可以促進人類和猴子細胞結合的分子途徑。貝爾蒙特說,操縱其中一些途徑可能有助于人類細胞在“更適合再生醫(yī)學”物種的胚胎內存活。
最新研究引發(fā)科學界極大關注。耶魯大學干細胞生物學家亞歷杭德羅·德·洛斯·安吉利斯在《科學》雜志的報道中指出:“這篇論文是干細胞和跨物種嵌合體領域的里程碑。”明尼蘇達大學干細胞生物學家丹尼爾·加里則補充道,這一發(fā)現暗示了一個物種的細胞可以在另一個物種的胚胎內生存。
《自然》雜志也刊文對最新研究潛在的倫理問題進行了探討。文章指出,倘若這些人—猴混合胚胎被植入到動物體內,最后發(fā)育成某種生物,甚至最終被生下,那么面臨的倫理問題顯然要復雜得多。
總編輯圈點
和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一樣,培育人類與其它動物的胚胎嵌合體也存在巨大倫理爭議。一方面,發(fā)展此類技術可能會在醫(yī)學方面造福人類,比如治療某些先天性遺傳疾病或培育重要器官;另一方面,這類涉及生殖遺傳的技術又很容易沖擊人類社會倫理規(guī)范,引起巨大爭議。謹慎發(fā)展、嚴加監(jiān)管恐怕是發(fā)展此類技術需要遵循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