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媒體上流行起一個小眾賽道,名為“老鼠人的一天Vlog”。這些人從早躺到晚,沒有物欲和社交,餓了就隨便做點東西吃,兩眼一睜一閉又過一天。由此誕生的“鼠鼠文學”像鏡子般照見了年輕人的生存狀態(tài),一夜之間,無數(shù)網(wǎng)友在評論區(qū)仿佛找到了組織,開始主動分享自己的“養(yǎng)老作息”,在自嘲中找到共鳴和慰藉。
圖片來源:小紅書
01“輕則懶得走路,重則懶得吃飯”,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對于每天精力充沛的人來說,可能很難想象連洗澡、拆快遞都要反復做心理建設的“老鼠人”們,為啥這么懶得動?從深層意義上看,他們只是“心理能量”不足,是一種能量低的表現(xiàn)。
其實,這也從某種程度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在學業(yè)、家庭及社會等多重壓力下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學家麗莎·費德曼·巴雷特提出“情緒粒度”來描述個體識別、區(qū)分和精準描述情緒的能力。它反映了我們對自身情緒體驗的分辨能力——高情緒粒度的人能像顯微鏡般捕捉細微的情緒變化,拆分得清清楚楚;而低情緒粒度的人則像用模糊的濾鏡看待情緒,只能籠統(tǒng)地表達“開心”或“不開心”。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02 如何走出低能量狀態(tài)?
當負重前行的身軀被壓縮成兩點一線的灰色軌跡時,我們需要的不是強打雞血的亢奮,而是學會用顯微鏡觀察情緒的紋理,在我們日漸雜亂的內心房間好好做個大掃除。如果你感覺自己陷入了這種消極狀態(tài),不妨試試這些簡單的小方法:
(1)識別堆積在內心的“情緒垃圾”
生活中常有一股無名業(yè)火,影響到一整天的好心情。有時你可能會突然沒來由的高興或哭泣,卻無法訴說。而如果能學會洞察背后的原因,這些情緒便能消退大半。
就像整理雜亂的衣柜需要先分類收納,情緒管理也需要建立細致的分類體系:加班到深夜,或凌晨突然驚醒時,“焦慮”比“難受”更有指向性,對項目進度的擔憂又比焦慮更加具體化。又比如,在便利店選早餐時,將“沒胃口”細化為“昨天熬夜后的反胃”或“對重復餐食的厭倦”。
(2)任務拆解,做情緒的掌控者
這種細微的情緒被覺察后,能自然產生解決方案:前者需要更清晰的工作計劃和任務拆分;后者可嘗試新奇的食物刺激味蕾。
當你把“通勤煩躁”拆解成“皮鞋擠腳的疼痛”和“地鐵廣播刺耳”兩種具體感受時,前者換雙軟底鞋就能解決,后者戴上耳機聽聽輕音樂,煩惱頓時少了一半。
當工作一團亂麻時,第一件事就是做個計劃,情緒管理也可以如此操作:
你可能從未想過,午休時間的“微型儀式”中也藏著驚人的治愈力。例如,午后準時沖泡一杯咖啡,這個習慣將幫你形成獨特的心理錨點:滋滋的冒泡聲響起時,對上午的修改意見進行歸檔,完成后將咖啡暢飲。這種刻意營造的“時間褶皺”,本質上是在緊張的時間線上留出自己的“漏洞”,喝下的咖啡不止帶來了清醒,還提供了生命的能量。
(3)肢體語言,給我們力量
肢體語言對情緒的逆向塑造常被低估。蜷縮在工位吃外賣時含胸的姿勢,在隱晦地釋放“能量低下”的自我暗示。試著在茶水間做五分鐘“超人姿勢”——對著鏡子做出雙手叉腰、挺胸抬頭,這些看似刻意、幼稚的動作,實則是給疲憊的自我發(fā)送“一切盡在掌控中”的信號。
(4)細微之處,方見真章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學著不再用一些宏大標簽粗暴歸類內心世界,轉而嘗試把疲憊分解成具體生活的微小顆粒,改變就有了清晰的思路。畢竟真正的生命力,往往藏在生活最細微的褶皺里。
作者:唐義誠 科普中國專家,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秘書長
出品: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