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天文名詞#三角視差法是天文學中測量天體距離的一種基本方法,在測量距離較近的天體上有廣泛的應用。它基于幾何學中的視差原理,即:當我們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近處的物體時,該物體相對于遠處背景的位置會發(fā)生變化,物體越近則變化越顯著,這被稱為三角視差(trigonometric parallax)。對于恒星而言,可通過測量它們的周年視差來計算其距離,這個方法依賴于地球繞太陽公轉時觀測位置的變化:如圖所示,如果地球在半年內從A點移動到B點,那么恒星相對于遙遠背景天體的位置也會偏移微小的角度,即從A’移動到B’,這個偏移量的一半就是這顆恒星的周年視差,在下圖中用θ表示。恒星離我們越近,其周年視差越大,目前所知周年視差最大的恒星是比鄰星,它的周年視差是0.769角秒。對于較遠的恒星,其周年視差非常小,可小到毫角秒量級(1毫角秒=0.001角秒),甚至更小。恒星的周年視差θ、日地平均距離a(a=1天文單位,即1AU)和距離r的關系可表示為:tanθ=a/r。在實際應用中,由于θ通常很小(當x非常小的時候,tan x近似等于x),所以公式可以簡化為r=1/θ。若θ的單位是角秒,則上式計算得到的距離的單位是秒差距(parsec,縮寫為pc),1pc=206265AU=3.26光年。
文字:王青
制圖:丁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