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是靈長目一些動物的俗稱。整個靈長目動物因進化等級的差異可分為兩大亞目——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11,又稱為原猴類和猿猴類。其中,原猴類指的是一些進化等級比較低等的原始猴類,無論是在外觀上還是習性上都與我們印象中的猴子有較大差別。猿猴類中又分為猴類和類人猿,其中后者包括進化等級很高的長臂猿和猩猩,它們最大的特征是沒有猴子標志性的尾巴,親緣關系和人類更近一些。所以,狹義地講,猴子是靈長目類人猿亞目除類人猿以外的所有種類。2其實在科學意義上來說,猴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分類單元。猴子在舊世界(亞洲、非洲和歐洲)以及新世界(美洲)都有分布,這樣的地理隔離讓各自地域的猴子開始各自獨立演化。1
新世界猴被分類在小目———闊鼻下目(Platyrrhini)中,舊世界猴(猴總科 Cercopithecoidea)則是狹鼻小目(Catarrhini)的一部分,這個目也包括猿。和新世界的猴子比起來,舊世界猴反而更接近猿。黑猩猩、長臂猿等在非正式場合也常被稱為猴,但其實生物學家并不認為它們是猴。有些猴種類的名字里有 " 猿 ",這是因為它們的特征類似猿。1
動物學史
進化史
分子證據表明靈長類起源于白堊紀末期,但這個記錄尚未得到完全證實??茖W家相信最早的猴子或者說靈長類應該是一種似松鼠的小型動物。大家把目光放到了更猴形類(plesiadapiforms)的身上,這些動物證明是起源于古新世。然而牙齒等方面的特征讓人們最終認為它們不是靈長類的祖先,而是靈長類的近親,一些情況下它們被正式歸于靈長目中。后來經過研究認為,真正沒有爭議的原始靈長類包括了始鏡猴類 (omomyids),兔猴型類(adapiforms)和眼鏡猴類(tasiids)。而且靈長類的起源地認為是在非洲和亞洲,在兩個大陸上的古新世地層中陸續(xù)報道了很多可能的靈長類,盡管標本都是牙齒且難于確認。
可以確認的最古老靈長類或者說世界上最早的猴子應當是阿特拉斯猴(Altiatlasius),根據是摩洛哥上古新世的十個孤立的面頰齒和一塊幼體牙骨碎片。牙齒顯示了與更猴形類和靈長類牙齒的相似性,但它們更類似于靈長類,阿特拉斯猴被鑒定是屬于始鏡猴類。這是一種小型動物,大小大概跟現代鼠狐猴(mouse lemur) 差不多,體重只有大約 50-100 克。
發(fā)現與命名
動物在人類文明之前就已經存在,并且被各種文化所認識和描述。猴子在古代文獻和傳說中都有所提及,比如中國古代的《山海經》和《淮南子》等古籍中就有關于猴子的記載。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文獻中也有關于猴子的描述。
在《西山經》中,描述了西王母的宮殿中有一種名為“九曲猴”的靈獸,它的樣子像猴子,但卻有九個頭,各自長有一雙眼睛,可以看見東西南北四方的事物。它們還有九條尾巴,可以自如變化。這些猴子善于觀察和偵察,是西王母的護衛(wèi)和使者。
在《海外經》中,描述了海外的一個地方有一種名為“海猴”的生物,形狀像猴子,但頭上長有鳥的喙,可以飛行。這種海猴還可以吞食人類,因此當地的人們非常畏懼它們。
在《人間訓》中,猴子被描述為一種聰明靈巧的動物,具有人類的智慧和機智。文中講述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只猴子在山中看到一個陷阱,它不會跳入陷阱而是用樹枝把陷阱扒開,然后繞過去。這個故事用來表達人應該懂得避險和保護自己的智慧。
在《泰族》中,猴子被描述為一種善戰(zhàn)的動物,能夠用棒棍等器械進行戰(zhàn)斗,并且能夠組成團體共同作戰(zhàn)。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在討論君主如何統(tǒng)治國家時,引用猴子作為一個形象來說明團結和作戰(zhàn)的重要性。
在現代科學的發(fā)展過程中,猴子被作為一種動物類別被正式科學命名和分類?,F代生物學將猴子歸類為靈長目,包括很多不同的物種,如獼猴、猩猩、長臂猿等
形態(tài)特征
原猴類(原猴亞目)實質上是一類低等的靈長類動物。在某種程度上講它們只能算作是“半猴類”或“近猴類”,意思是說:這些低等猴的進化程度決定了它們還不夠一個“整猴”的地位。原猴類早在距今6500多萬年以前的白堊紀末期就出現了,它們不具有典型靈長類的特征,在行為上和“高等猴類”也有著較大的區(qū)別。它們的腦容量較小,并不像高等靈長類那樣發(fā)達。一般的猿猴捕食多是靠視覺,相比較而言,原猴類更多地是以其高度敏感的嗅覺器官為向導,因而原猴類的鼻口較長,鼻端裸露而濕潤。大多數原猴類具有夜行性動物的特征:通常有著一雙與頭部不成比例的大眼睛,在漆黑的夜里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原猴類的生殖系統(tǒng)也有別于其他猿猴,比如子宮和胎盤的形狀不同,至少有四個乳頭,每胎可產2-3仔。所有的這些特征使人們誤以為原猴類是一類沒有“與時俱進”的古老物種,其實不然,它們是經過競爭而殘留下來的成功的類群,至今還棲息于相對獨特的生境中。狐猴、懶猴、眼鏡猴等都是原猴類的成員。
猿猴類(猿猴亞目)是較高等的靈長類,全世界有300多種。其中我們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猴占93%左右,其余7%為更高等的長臂猿、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等類人猿。目前,猿猴類已成為地球上進化最為成功的哺乳動物。與原猴類相比,它們體型較大,吻部相應縮短,腦容量增加,四肢及視力更為發(fā)達,適應性更強。大多在白天活動,有著秩序井然的社會群體和活動規(guī)律,和人一樣有兩個乳頭,每胎生1-2仔。另外,和人類的各種關系也更為密切一些。
根據分布和形態(tài)的不同,猿猴類又包括兩大類群——新大陸猴和舊大陸猴,這兩大類猴至少在3000萬年前便開始分離且獨立進化了,這使它們從外表上很容易區(qū)分:新大陸猴分布在中、南美洲;它們的鼻寬而塌,鼻孔朝天,左右鼻孔分離較遠, 亦稱闊鼻猴類;這類猴發(fā)達的長尾卷曲或具有纏繞功能,比如南美洲的各種狨猴、卷尾猴、松鼠猴、蜘蛛猴等。與之相反,舊大陸猴生活在東半球的亞非大陸;多數鼻孔朝下,左右鼻孔的間距較短,所以又叫狹鼻猴類;這類猴的尾無纏繞性,僅用以平衡身體;亞洲產的各種獼猴、葉猴,以及非洲的長尾猴、狒狒等都屬于狹鼻猴。
猴子本質上都是樹上居住者,都是樹上運動高手,當然一些猴子還不能像南美洲的猴子和長臂猿(gibbons)那么敏捷。猴子的這種能力得歸功于它們演化出了能抓能握得的手和腳,其中大拇指和大腳趾為相對的扁指甲而不是所有趾上長著爪子和敏感的觸覺墊。
猴子比起所有其它陸生哺乳動物相對身體比例來說具有更大的大腦,也就是說猴子的腦容量更大,更聰明,這樣使得它們可以處理多變的森林生活和社交活動。此外,猴子在視覺方面也演化出了優(yōu)勢特征。它們的眼睛一般較大,在臉的前部更加靠近,嘴部縮短。大多數猴子的臉較扁,這使得它們可以朝前看,在兩個眼睛的視域見有大量的重合之處,可以形成立體視覺。猴子在樹枝之間跳躍的時候利用它們的立體視覺來判斷距離。
猴類的大多數頭骨具大的顱腔,呈球狀,這是由于頜部變短,臉部變扁所致;眶后突發(fā)育形成骨質眼環(huán),或全封閉形成眼窩;多數種類鼻子短,其嗅覺次于視覺、觸覺和聽覺,某些低等種類在腦中具有高度發(fā)達的嗅覺中樞,并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覺行動。某些狐猴有較長的鼻部。金絲猴屬和豚尾葉猴屬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長鼻猴屬的鼻子大又長。這些特殊的類型是因肌肉或軟骨發(fā)育形成的。腳的拇趾和它趾能對握,使得手和腳成為抓握器官。原猴類的5指只能同時屈伸,不能個別運用。掌面裸出,有指、趾紋,紋路形態(tài)不一。具有非常軟或寬的足墊。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后肢長相差不大。不同的猴子尾長差異很大,從只有一個突起到超過身體長。卷尾猴科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只手”之稱。一些舊大陸猴(如狒狒)的臉部、臀部或胸部皮膚具鮮艷色彩,在繁殖期尤其顯著。臀部有粗硬皮膚組成的硬塊,稱為臀胼胝。3
多數種類在胸部或腋下有1對乳頭,而指猴的1對乳頭在腹部。雄性的陰莖是懸垂形,多數具陰莖骨,而眼鏡猴、絨毛猴、人和某些種類不具。精巢包于囊中。雌體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體被毛,有的柔軟細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長,或在毛上具異色環(huán)節(jié)。有的頭頂毛很長,形成叢狀毛冠,或甚短,呈平頂,或禿頂無毛。有的在兩頰或頜下具長毛,形如胡須。有的兩肩、后背、臀部被以長毛。有的體毛非常艷麗。3
棲息環(huán)境
除部分原猴類為夜行性活動外,其他猴子大都在白天活動。多數猴子是樹棲性動物,但也會到地面上活動,無論在高處還是地面,都靈活自如。有的猴子還會游泳。它們通常在人還沒起來的清晨時分,就開始活動找食找水;接近中午天氣變熱時,猴子會躲到樹蔭下和隱蔽處開始午休;等到下午天氣逐漸涼爽后再接著活動,取食,太陽落山前它們會做好休息的準備。一天當中也會應對一些突發(fā)的危險和天敵。生活在高海拔的種類,有時還要進行季節(jié)性的群體遷徙。獼猴比狒狒更具有樹棲性。
分布范圍
除了M. sylvanus獼猴分布于北非和南歐,獼猴廣泛分布于南亞和東亞,在現存靈長類動物中僅次于人類。13
世界上共有600種左右已知的非人靈長類,分屬于16科77屬,分布在地球的四大板塊六個區(qū)域。
以綠狒狒為代表的靈長類生活在非洲大陸赤道以南有著名的東非大草原;以黑猩猩和大猩猩為代表的類群生活在非洲大陸的熱帶雨林;全部90多種狐猴都分布在非洲大陸東南角的馬達加斯加島;以蜘蛛猴、吼猴、禿猴、松鼠猴為代表生活在南美的熱帶雨林;以紅毛猩猩、長臂猿、葉猴和各種跗猴為代表生活在亞洲熱帶雨林以婆羅洲為中心。
|| || 猴子國內分布
15
生活習性
食物
猴子大多為雜食性,它們擁有大的頰袋,可以攜帶額外的食物。以植物為主,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如指猴善于摳食樹洞或石隙中的昆蟲。疣猴科胃的構造特殊,大部分種類吃粗纖維多的植物性食物。3
猴的食物從樹膠、菌類到水果、枝葉,從昆蟲、鳥卵到蜥蜴,甚至其他動物的小仔都是它們的取食對象。根據不同種類的棲息環(huán)境和習性,各種猴子的食性也不盡相同:體型較小的狨猴比較青睞于樹液和昆蟲;生活在海邊的食蟹猴就會在海邊撿食螃蟹等海鮮;生活在高大、茂密雨林中的葉猴、疣猴則主要采食樹葉;一些兇猛的猴類還會捕捉小型的猴子和羚羊的幼仔等。
社會結構
低等的原猴類經常獨來獨往,大多數猴子的社群性很強,它們喜歡集群活動。群體數量少則幾十只,多則上百只。猴群中的首領即猴王,它的主要責任是保衛(wèi)猴群的領地和安全。在猴子的社會里,政權完全是靠武力來解決的,猴王一般是幾只青年雄猴通過打斗決出的勝者。較大的群體里還會有二王和三王。猴王從外表上看也有別于其他的猴子,它看起來總是那么身體強壯,氣質威武,毛色柔順而油亮,只有它才能翹著尾巴走路。當然,猴王的任期并非永久制的,經過幾年的統(tǒng)治,“老王”精力不再充沛時,“二王”和其他青年雄猴都有取而代之的可能?!靶l(wèi)冕”失敗的“老王”往往會被逐出群體。一般猴王的任期也就是3-4年。獼猴生活在大小不一的部隊中。雄性在部隊中占主導地位,生活在一個明確但不斷變化的統(tǒng)治等級秩序中。女性的排名更持久,取決于她們的家譜位置。
猴群成員每天生活在一起,它們之間有著和人與人之間一樣的復雜關系,彼此自然也需要交流和溝通。雖然它們之間沒有語言,但表情和聲音的結合是猴子們身體語言的體現。比如等級低的猴見到等級高的猴后通常會呲著牙,發(fā)出屈服的聲音,撅起屁股讓對方騎一下,這就好比士兵見到長官要敬禮一樣。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放哨的“警衛(wèi)猴”會發(fā)出告警聲通知大家撤離。小猴子太頑皮不聽話時,猴爸爸只要一怒目而視,就會嚇得小猴驚慌大叫……在動物園里常會看到猴子幫同伴理毛,看起來十分友愛。其實,相互理毛是靈長類動物中最為普遍的一種交流行為,而且不分等級次序,任何猴子之間都可以發(fā)生這種行為。有時在理毛過程中,猴子們還會往嘴里送東西吃,在天熱時,猴子也會出汗,汗液在毛間形成細小的鹽粒,猴子需要補充鹽分時,就會在自己身上或同伴身上找這種鹽粒吃。久而久之,這樣成了習慣,人們看見猴子在毛間翻找鹽粒的動作,好像在捉跳蚤一般。
生長繁殖
生長特性
體型:猴子的體型大小因種類而異,從較小的侏儒猴到較大的猩猩都有。體型通常比大多數其他靈長目動物小。
四肢:猴子的四肢靈活,前肢可以像手一樣使用,有時甚至可以站立或行走直立。
社會結構:大多數猴子是社交動物,生活在群體中,有明確的社會結構和等級制度。
繁殖:猴子的繁殖周期和方式因種類而異,但一般來說,它們是胎生動物,幼崽出生后通常由母親照顧。
智力:猴子在靈長目中智力較高,具有較強的學習和記憶能力,能夠使用工具。
行為:猴子的行為豐富多樣,包括覓食、游戲、社交等,不同種類的猴子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征。
繁殖方式
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比較緩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體胸、腹部或騎在母背上,由母帶著活動。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只有低等猴類,如狐猴、懶猴、指猴具有一定的交配、繁殖季節(jié)。3
除了少數原猴類以外,猴的繁殖率通常不高,通常它們每胎只生1-2個幼仔。幼仔要跟隨母親3-5年之久,猴的平均壽命只有25-30年,性成熟也比較晚,通常要5-7歲,所以一只雌猴一生中一般最多也就養(yǎng)活3-4個孩子。較低的出生率和較高的死亡率常常使野生種群數量處于變化不定之中。猴子們的種群一旦急劇減少,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到原來種群數量的。
在一些(主要是熱帶)物種中,繁殖全年發(fā)生,但在生活在熱帶以外的物種中,它是季節(jié)性的。單身幼崽在懷孕約六個月后出生,并在四歲時成年。獼猴被認為是非常聰明的,但成年后可能脾氣不好。
數量與種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