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欄目的第75期,在過去的半個月里,我們搜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聞和研究:
1)外來藻類入侵,蝦換上了新衣
2)加州出現(xiàn)海豚大軍
3)植物會欺騙鄰居,謊稱有危險
4)因為海洋酸化,牡蠣雌性變多
5)像人類一樣,黑猩猩一起上廁所
6)海冰減少,北極熊出現(xiàn)少子危機
蝦的新衣
隨著入侵物種的來臨,變色藻蝦也穿上了新衣。
變色藻蝦會改變顏色,讓自己和周圍的藻類融為一體,避免被捕食者發(fā)現(xiàn)。它們可以變換成很多種顏色,從而適應不同的藻類,但一次變色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
變色藻蝦(Hippolyte varians)可以改變顏色,隱藏在周圍的藻類中 | Martin Stevens
在一項新研究里,科學家想知道變色藻蝦會如何應對外來的藻類。他們把變色藻蝦放在一個Y形的水箱里,并在水箱中放置了綠色或紅色的本地藻類,以及棕色或粉色的外來藻類,讓藻蝦自由選擇躲藏在哪里。
結果發(fā)現(xiàn),變色藻蝦會迅速選擇一種藻類,在里面一直躲到實驗結束;但它們并不會傾向于選擇本地的藻類,而是選擇那個更利于它們躲藏的。比如,本地的綠色藻類葉子扁平,而外來的棕色馬尾藻形狀復雜,更有利于它們躲避捕食者,那它們就會選擇后者——哪怕后者跟它們的顏色不太符合,它們也不惜花費能量和時間換上新衣,變成和外來藻類一樣的顏色。
Y形實驗箱(這個視角看起來是倒置的Y形)中位于左側的都是外來藻類,右側是本地藻類 | Rafael Duarte
在過去的10年中,來自亞洲和澳洲的外來藻類物種在歐洲海洋里日漸增多,已經逐漸占領了本地藻類的棲息地,這很可能直接影響這些依賴藻類生存的動物。萬幸的是,變色藻蝦有強大的適應能力,依然可以在外來藻類中偽裝自己。
海豚大軍
在美國加州海岸附近,最近忽然出現(xiàn)了一支海豚大軍,共有1500多頭海豚!
發(fā)現(xiàn)海豚大軍的是一個鯨類觀察組織,他們正在尋找灰鯨遷徙的行蹤,卻意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船幾乎被海豚包圍了。海洋生物學家把無人機飛到上空,看到的景象震撼了所有人:1500多頭里氏海豚聚集在海灣中,它們在水中游動、跳躍,還在船邊嬉戲,甚至在船頭搭便車,讓船制造的波浪推動它們前行。
海豚大軍出現(xiàn) | Evan Brodsky / AP
這可不是平常可以見到的盛況——海豚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愛成群結隊,但一般海豚群的規(guī)模也就在10~50頭。當食物充足的時候,里氏海豚偶爾也會形成幾千只的大型群體,但多是年齡相似的同性群體。這次的海豚大集會中,成年海豚和幼年海豚混合在一起,因此科學家推測,這是好幾群海豚正在一起向南游,而人類剛好有幸見證了它們的聚會。
里氏海豚(Grampus griseus) | Mike Baird / Wikimedia Commons
里氏海豚也叫灰海豚,是一種大型海豚,主要分布在全球的熱帶到溫帶海域,外表看起來“頭重腳輕”,前身和背鰭比較大,而后身逐漸變細、變窄。它們喜歡生活在比較深的海域,而這次發(fā)現(xiàn)大群海豚的蒙特利灣有海底峽谷,正是它們理想的活動區(qū)域。
植物的謊言
植物也會竊聽,還會利用這一點互相欺騙。
生長在一起的植物并不像表面上那樣和和美美,風平浪靜之下也有暗流涌動。它們會互相竊聽——如果鄰居受到食草動物的攻擊或者生了病,它們就會察覺到對方不自覺發(fā)出的化學信號,從而預知到危險的來臨。緊密相連的地下真菌網絡也可以給植物提供信息:有植物受到攻擊時,真菌會將信息傳遞給網絡中的其他植物,它們與植物是共生關系,植物安全了,它們才有長期飯票。
為了抵擋食草動物,植物也有防御措施 | Raul654. / Wikimedia Commons
收到危險預警,植物就會提前準備好對食草動物有毒或者讓自己變難吃的化學物質,但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植物非必要時不會開啟防御模式。有些植物會利用這一點,給鄰居下套——它們明知道鄰居在竊聽,還故意謊報軍情,制造自己受到攻擊的假消息,誘使鄰居浪費寶貴的資源來制作防御物質。
真菌“情報網”,讓植物消息互通 | 參考資料[3]
植物之間的勾心斗角也是演化的結果。它們和鄰居很可能需要競爭陽光和土壤中的養(yǎng)分,如果競爭對手做了無用功,白白消耗了更多能量,自己就能獲得更大的優(yōu)勢,搶占更多資源。
牡蠣性別
隨著海洋酸化,牡蠣的性別比例將出現(xiàn)大危機。
牡蠣不像哺乳動物一樣,后者在受精時就會通過性染色體確定性別,但牡蠣需要依靠環(huán)境因素來決定長成雌性還是雄性。在一項新研究里,科學家研究了海洋酸化對牡蠣性別的影響:他們把野外采集的牡蠣分別放在pH值為中性和偏酸的水箱中,發(fā)現(xiàn)在模擬了酸性海洋的水箱中,牡蠣后代的雌性比例明顯更高。
海洋酸化會影響牡蠣的性別比例 | 參考資料[4]
環(huán)境的pH值對性別的影響還會延續(xù)到下一代??茖W家把酸性水箱中的第二代牡蠣挪到中性水箱中,但在中性水箱里出生的第三代牡蠣,雌性比例仍然高于正常環(huán)境。這說明就算環(huán)境pH值恢復正常,海洋酸化所產生的影響也不會即刻消失。
進一步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酸性環(huán)境中,參與雌性特征發(fā)育的基因會激活,而參與雄性特征發(fā)育的基因則會關閉。隨著二氧化碳水平的不斷上升,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而酸性增加,牡蠣的后代中雌性會越來越多。性別的不平衡會導致繁殖出現(xiàn)問題,最終影響物種的生存。
黑猩猩一起上廁所
像人類一樣,黑猩猩也喜歡一起上廁所。
最近,科學家注意到動物園里的黑猩猩總是一起尿尿,他們不由得猜測:尿尿莫非也和打哈欠一樣會傳染?為了研究這個問題,他們觀察了日本熊本保護區(qū)的20只黑猩猩,記錄下超過600小時的數(shù)據。分析發(fā)現(xiàn),當群體里有一只黑猩猩開始尿尿,其他同伴就更有可能一起尿尿。而且,距離越近的同伴,越容易被“傳染”,跟著一起尿尿;社會地位越低的黑猩猩,越容易模仿同伴尿尿。
黑猩猩的行為,會受到同伴的影響 | Kumamoto Sanctuary
一起尿尿有啥好處呢?科學家認為,一方面,傳染性排尿也許可以加強社會聯(lián)系,讓黑猩猩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另一方面,一起排尿可以讓大家狀態(tài)同步,提高社會群體的凝聚力,就像我們軍訓時一起踏步一樣。還有一種可能是,很多黑猩猩一起尿尿,可以分散尿液的氣味,迷惑捕食者,降低被發(fā)現(xiàn)和追蹤的危險。
人類和黑猩猩一樣,會受到群體中其他同伴行為的影響,比如打哈欠、喊口號等??茖W家認為,研究黑猩猩的傳染性排尿行為,可以幫我們了解人類祖先的行為,從而探索人類社會的起源和發(fā)展。
尿尿像打哈欠一樣會傳染 | H. Zell / Wikimedia Commons
北極熊出生率下降
北極熊也在經歷“少子化危機”。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建立了一個以生物能量為計算基礎的模型,根據北極熊從獵物中獲得的能量和它們生長繁殖所需要的能量,預測它們的種群變化。模型發(fā)現(xiàn),北極熊的種群減少,與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冰下降有直接聯(lián)系。海冰減少,北極熊就很難捕獵到海豹,就只能在陸地上餓肚子,進而減少了繁殖,幼崽也會因為沒有足夠食物而降低存活率。進入少子化時代的北極熊,種群就會不可避免地縮小。
海冰減少,讓捕獵海豹變得困難 | Lysogeny / Wikimedia Commons
科學家將模型結果與對北極熊長達40多年的監(jiān)測數(shù)據進行了比較,發(fā)現(xiàn)了驚人的一致性。在1979~2021年間,哈德遜灣西部的北極熊種群數(shù)量減少了將近50%,剩余的北極熊也一直在變瘦,成年雌性的體重平均下降了39公斤,1歲幼崽的體重下降了26公斤。
出生率也明顯降低,幼崽數(shù)量減少了11%;與此同時,北極熊母親的生育成本也變高了——幼崽無法得到足夠的食物來長身體,很難獨立生活,母親們不得不延長帶孩子的時間。
帶著孩子的北極熊母親 | AWeith / Wikimedia Commons
哈德遜灣西部的北極熊是生活在最南端的北極熊,也是最先直面海冰消失的種群。它們就像北極熊的風向標,它們數(shù)量的急劇減少,意味著其他北極熊也將難逃厄運。
參考文獻
[1] 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365-2656.14217
[2] https://phys.org/news/2025-01-super-pod-dolphins-captured-drone.html
[3]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20701122
[4]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07808
[5]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abstract/S0960-9822(24)01594-X
[6]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p3752
作者:貓吞
編輯:麥麥
題圖來源:Kumamoto Sanctuary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