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磨礪初心,冶金地質王永基的不朽人生
在地質勘查這條漫長而充滿挑戰(zhàn)的征途中,有一位老人,他以80多歲的高齡,依然堅守在找礦的第一線,用他的一生,詮釋了對地質事業(yè)的熱愛與執(zhí)著。他,就是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的找礦老專家——王永基。
王永基。湖北省十堰市人,中共黨員,教授級高工,國務院政府津貼享受者,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曾任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總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理事、湖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地質勘查工作,參與和組織領導了湖北省陽豐山礦田銅金礦勘探、鄂東鐵礦山深部找礦、湖南省桃江響濤源—祖塔錳礦詳查、廣西靖西縣茶屯詳查等工作,為國家提交優(yōu)質鐵礦儲量錳礦儲量上億噸,錳礦儲量1億噸,銅金屬儲量120萬噸,金儲量50噸。他主持制定了2002-12-17發(fā)布,2003-03-01實施的《鐵錳鉻礦地質勘察規(guī)范》,撰寫了《中國北緯23度帶氧化錳礦》、《菱鐵礦床與接觸交代礦床的可能聯(lián)系》、《褶皺構造與隱伏礦床預測》、《在揚子板塊基底變質巖系中找白鎢礦的初步分析》等多篇論文。這就是王永基,一位用行動詮釋科學家精神的地質勘查專家。”
他的故事,就像他找到的礦藏一樣,豐富而深邃,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地質情緣:王永基的找礦人生啟航”
對于身處湖北鄖縣(當今十堰市)17歲的王永基來說,第一次見到龐大的機動輪船貨輪是新鮮的,看著工人師傅正熱火朝天地開著鉆機往地下鉆進更是新奇。原來,這是為丹江口水庫選擇壩址的地質工程勘察隊,正做水文工程地質勘察。聽到工程師們介紹,他們這個鉆機要打200米深,不僅可以用于找壩址,還可以用于找礦,為我們國家建設提供資源。
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工業(yè)發(fā)展急需人才和資源……水文勘察,地質勘察對國家建設是的重要程度在少年心中萌根發(fā)芽,在高考后第一志愿就選擇了專為新中國的冶金工業(yè)而生的高等學府——中南礦冶學院,開啟了60余年的找礦人生。
“首次項目:王永基的地質實干之旅”
從學校學到的是理論知識,但只有通過不斷野外實踐中,才能迅速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地質工作者。
1970年,調入冶金部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前身)604隊工作后,王永基承擔了人生中第一份地質工作:從雞籠山、封三洞到江西東雷灣105平方公里的1:10000地形地質圖的填圖。通過兩年的人力定點、手工測量、手工繪圖工作鍛煉后,不僅圓滿完成了地質圖的繪制(至今仍在應用),而且使他對該地區(qū)的地質構造、地層劃分、巖體分布有了全面系統(tǒng)清晰的認知。
“找礦成果:王永基的礦業(yè)輝煌生涯”
突破傳統(tǒng)認知,引領鄂東地質勘探新篇章
封三洞地區(qū),位于長江中下游鐵、銅、金成礦帶西段的鄂東成礦區(qū)內。從1950年就有人嘗試在花崗閃長巖體內找斑巖銅礦,1952年在巖體北緣外的三疊系石灰?guī)r中找鉛鋅銀礦,在均未成功情況下,1958年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813隊(現(xiàn)中南局603隊)在巖體南緣接觸帶上找到厚大銅礦體(銅金屬儲量14萬噸),這是當年在鄂東地區(qū)找到的第一個大銅礦引起轟動。
冶金地質中南地質勘探公司813隊(現(xiàn)中南局604隊) 從1962年接替813隊對封三洞銅礦巖體南緣進行勘察工作,在原有14萬噸銅金屬儲量基礎上提高到 25萬噸。當時業(yè)界篤信“南緣成礦,北緣無大礦”的定論,但王永基與同事們在之前填圖、踏勘研究基礎上,決定在南緣銅礦勘探工作的同時,對巖體北緣接觸帶上是否有銅礦進行探索。經分析巖體南緣接觸帶陡直,北緣接觸帶地表巖體呈超覆狀態(tài),其傾角20-30度,超覆地段均無礦化。為驗證北緣接觸帶是否淺部傾角較緩,向深部是否有變陡的可能,設計了一個500米的深孔進行探索,結果均為花崗閃長巖,說明北緣接觸帶向深部變陡。在豐富理論基礎及鉆孔證據(jù)下,最終決定在由緩轉陡通常為成礦有利部位打了個斜孔,最終打到17米厚的銅礦體,含銅1.2% 獲銅金屬儲量25萬噸?!皫r體北緣無大礦”這一定論,被王永基徹底改寫,也為鄂東地區(qū)的找礦打開了新局面。
1974年在該地區(qū)巖體內找到可露天開采斑巖型銅礦(銅金屬儲量20萬噸);2012年在封三洞深部開展危機礦山找礦工作,獲銅金屬儲量 14噸。經多年研究工作,合計封三洞銅礦共獲得銅金屬儲量84萬噸,并成為一個典型的斑巖型銅礦。豐山地區(qū)雞籠山、封三洞和李家灣三個大中型金銅礦床的金金屬儲量達到50噸,銅礦儲量125萬噸.,為找礦工作到此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為國家需求而探索:向錳礦進軍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錳資源趨于枯竭,而錳的需求量巨大,導致錳礦石進口數(shù)量逐年上升。在冶金部的領導下,在王永基等專家的推動下,中南地勘局決定在湖南、廣西這兩個錳礦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開展錳礦找礦工作。經過反復論證,把突破口選在湖南桃江響濤源錳礦。
原勘察報告中南士沖礦段只見到下層礦,獲優(yōu)質錳礦儲量449萬噸,在斗笠山礦段獲優(yōu)質錳礦儲量318萬噸,在認真補勘工作的同時,王永基一邊進行大量的深入研究,補勘時發(fā)現(xiàn),錳礦層由南向北往深部連續(xù)分布,而且出現(xiàn)兩層錳礦層。王永基激動不已——這說明可能是向斜構造核部的礦層,在其兩翼,尤其是北翼應該有錳礦層存在!據(jù)此,他們提出來一個大膽的地質設計,從向斜南翼的南石沖礦段向北,穿過向斜核部,再往向斜北翼的木魚山礦段深部進行鉆孔控制。最終鉆機終于穿透了覆蓋地層,發(fā)現(xiàn)了向斜北翼深部的錳礦層。向斜構造控礦推測終于被證實了!本次工作獲優(yōu)質錳儲量475萬噸,且首次發(fā)現(xiàn)上層錳礦層,為湖南”桃江式”優(yōu)質錳礦找礦提供了依據(jù)。
在后續(xù)黑油洞、毛臘、月山鋪和祖塔等錳礦進行了找礦工作,最終提交了優(yōu)質錳資源儲量3000萬噸.
退休不褪色,危機礦山再發(fā)掘
退休并不是職業(yè)生涯的終點,反而激發(fā)了王永基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地質科學探索中的決心,他要將畢生的熱情奉獻給他所熱愛的事業(yè)。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王永基受到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的委托,運用他畢生的學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主持編寫了《鐵錳鉻地質勘查規(guī)范》。該規(guī)范于2002年12月完成編寫,并于2003年3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這不僅是對冶金地質系統(tǒng)的認可,也是對王永基先生在鐵錳礦產領域深厚造詣的默默贊譽。
2004年,在國家危機礦山大戰(zhàn)略部署下,國土資源部危機礦山辦公室將大冶鐵礦深部找礦這一重大而艱巨的任務交給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需要老專家來指導項目運行,王永基堅定果敢,敢于擔當,出任項目技術顧問,并擔任監(jiān)審專家?!?/p>
王永基從金山店、程潮鐵礦礦化深度,與大冶鐵礦現(xiàn)有控制深度進行對比,認為大冶鐵礦從-500米到-1000米標高范圍有找礦空間;前人提出的深部“三個臺階”成礦規(guī)律,第三臺階成礦部位還未證實;磁異常分析,深部還有次級異常存在。結合礦區(qū)實際,全面分析,系統(tǒng)梳理,最終有效指導每個鉆孔的布置,終于在15線深部發(fā)現(xiàn)厚大礦體,實現(xiàn)了該區(qū)找礦突破!歷時三年的野外地質工作結束后,新增鐵礦(333+334)類資源量:鐵礦2033.28萬噸、銅7.96萬噸、金4.94噸、銀35.07噸、硫71.38萬噸、鈷4575.09噸,全鐵平均品位43.83%。
該項目成果被中國地質學會評為2007年度“全國十大找礦成果”之一,對我國危機礦山深部找礦工作,尤其是長江中下游接替資源找礦起到了示范作用。
人生經驗:王永基的地質感悟與智慧”
王永基先生是一位對地質學有著深厚認識和獨特見解的學者。他的地質感悟和智慧,既體現(xiàn)了他對地質學的深入研究,也展示了他敢于突破,開展新領域的探索精神。
首先,王永基先生強調,我們對地質學要有深入的認識,要敢于突破一些過去的認識,開展新的領域。他提出,地質現(xiàn)象要結合時間、空間上的展布來看。他認為,地質工作雖然看的是地面上的東西,但往往與大氣圈、水圈有聯(lián)系,甚至可能與微生物之間也有聯(lián)系。他提倡從一個狹小的部位聯(lián)想到更大的空間去思考問題。
其次,王永基先生提出一個地質思路,即時間就是空間。他以喜馬拉雅山到長春的地質變化為例,說明長春每年以4公分的距離向東漂移,時間越長,距離就越遠,很多裂隙都是這樣來的。他認為,時間就是空間,有了空間與深部連接,使深部物質上涌后期氧化,礦也就來了。因此,他主張將地質放到四維去思考。
最后,王永基先生指出,在如今的大數(shù)據(jù)時代,數(shù)據(jù)的相互交叉融合會給我們提供新的思路。他堅信,通過對大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運用,我們可以獲得更多關于地質學的新的認識和理解。
“諄諄教導:王永基對冶金人傳承的期許”
王永基先生是一位對冶金行業(yè)有著深厚感情的專家,他對于冶金人的傳承充滿了期許。
王永基先生表示,我國正在實施進一步的找礦戰(zhàn)略行動,這需要我們在國家綠色勘查的整體要求下,選擇國家的需要進行有效的勘查。他強調,冶金人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提倡“冶金為根、地質為魂”,立足冶金優(yōu)勢,尤其是對鐵礦、錳礦勘察上,我們要立足國內,放眼于國外。
他指出,我國的鐵礦資源雖然品位60以上的富鐵礦難度較大,但擁有大量品位百分之三十多的沉積變質鐵礦資源,雖然品味稍差,但好選,工業(yè)成熟,資源量巨大,因此需要我們統(tǒng)籌規(guī)劃,建議開展沉積變質鐵礦、矽卡巖型鐵礦等有效的勘查方法,充分利用我國資源進行勘察。對于錳礦,我們要結合我國錳礦年代特點去尋找。
此外,王永基先生還提倡拓寬工作領域,例如在西南找到了稀土礦,還有別的金礦、銅礦都要擴展,甚至還要擴展到可能跟我們國家的需求的一些非金屬的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