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我們?yōu)槭裁窗V迷探索火星?

科普中國創(chuàng)作培育計劃
原創(chuàng)
科普中國創(chuàng)作培育計劃運營團隊賬號:創(chuàng)作者培育計劃作品發(fā)布等
收藏

在今年9月初,作家莫言在全國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會議中分享了自己的一個夢境,他說在夢里他報名了移居火星的志愿者,并且在火星上寫起了地球上的生活,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呢?事實上在很多的科幻電影里,我們也能看到一些火星移民的場景。而近些年,包括我們的“天問一號”在內的多國探測器也先后探訪了這顆神秘星球。所以,無論是文藝作品,還是現(xiàn)代科技,在我們的目力所及的范圍之內,火星好像離我們越來越近了,那么人類為什么會如此癡迷于探索火星呢?

一、太陽系內最像地球的行星,是否有生命存在?

從距離上來看,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理論上我們會先探測金星,但金星的環(huán)境非常惡劣,氣壓是地球的92倍,空氣中幾乎全是二氧化碳,并且布滿了硫酸云,地表平均溫度常年保持在460度左右,所以金星的環(huán)境過于惡劣,以至于我們現(xiàn)階段并不具備探測條件。其他行星也是如此,不是距離太遠,就是環(huán)境過于惡劣。而火星相對來說離地球比較近,地球到火星的距離略遠于地球到金星的距離,同時它太陽系中環(huán)境條件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基于這個原因,我們選擇先探測火星。

火星的體積約為地球的六分之一,但它自轉軸的傾斜角度、自轉周期和部分地貌都與地球比較相似,因此被稱為“袖珍地球”。地球的自轉軸傾斜角度大約為23.5度,火星的自轉軸傾斜角度大約為25.2度,這種相似的傾斜導致了火星和地球一樣,都會經歷相似的季節(jié)性氣候變化;火星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為24.6小時,被稱為一個“火星日”,這個時間與地球上的一天也非常接近;火星的地貌形態(tài),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地貌最像的,別看它的表面被紅色所覆蓋,但它與地球一樣,有高山、平原和峽谷。要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是目前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那么火星與地球的這些相似性就引發(fā)了很多人的猜測: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二、火星上曾經存在過生命的證據(jù)——液態(tài)水

由于火星和地球的諸多相似之處,很多人認為火星的今天,也許就是地球的明天,所以研究火星的演變過程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火星地表大部分都是荒漠沙丘,但科學家推測,在幾十億年前,這顆紅色星球表面曾經流淌著水。

目前,大量證據(jù)都支持曾有水在火星表面流動的猜想。2003 年,歐洲發(fā)射了 “火星快車”空間探測器,獲得了火星上的很多數(shù)據(jù)和圖像,它發(fā)現(xiàn)火星的北半球有很多類似海岸線的線條,這些殘留的海岸線說明,火星的北半球很有可能曾經是一個巨大的海洋。

2021年,我國的“祝融號”在著陸在火星北部的烏托邦平原,通過探測,那里的巖土與火星表面常見的火山巖之間存在一些差異,它不像是由多年風沙沉積所形成的,反而具備了許多水流沖刷地貌的特點??茖W家推測,這些巖石可能形成于北部烏托邦平原古海洋的海退過程,這一推論也很好地支持了火星北部曾經存在過海洋的假說。

如果說火星上曾經有過液態(tài)水,那么這些液態(tài)水去哪了?是蒸發(fā)到太空了,還是滲入到地下了?這顆曾經的濕潤星球是如何變成如今的“沙漠行星”的?

科學家們推測,在43億年之前,剛形成不久的火星可能也曾擁有過全球性的內稟磁場,而且其強度與地球磁場非常相似。不過,這個磁場存在了一段時間后便神秘地消失了。在解釋火星內稟磁場消失的各種觀點中,最主要的一種觀點認為,隨著火星內核的冷卻,其中液態(tài)金屬的對流逐漸減弱,最終導致了磁場的消失。沒有了磁場,也就失去了對火星的保護作用,于是火星被暴露在太陽風和輻射下,才導可能致它失去了地表水,大氣也變得非常稀薄。至于火星上的液態(tài)水到底去哪了,我們現(xiàn)在還不得而知,或許到天問三號采集到火星樣本返回地球那一天,這個謎團才有可能能被我們解開。

三、火星采樣為何如此困難?

火星取樣返回可以說是火星探測“皇冠上的明珠”, 目前還沒有國家做得到。那么問題來了,人類已經多次在月球進行了采樣,我們的嫦娥六號也成功的在月背進行了采樣,那么在火星進行采樣為什么如此困難呢?

從 1964 年“水手 4” 號火星探測器發(fā)射,1965 年回傳第一張火星表面照片開始,在這60年的時間里,人類已先后對火星開展了 50 多次的探測,但是整體上成功率也就一半左右。所以光探測就已經非常困難了,更別提采樣并返回地球了。

與月球采樣返回相比,火星取樣返回存在諸多難點,首先火星的“個頭”比月球大得多,它的質量大約是月球的9倍,所以火星的引力比月球要大很多,從火星上起飛返回需要更大的逃逸速度, 這就要求火箭有更強的動力; 火星表面也存在稀薄的大氣,所以從火星表面起飛需要一整套適應火星大氣環(huán)境的飛行產品及其控制系統(tǒng); 再加上往返火星路途遙遠,火星環(huán)境惡劣,都增加了取樣返回的難度。所以,如何將探測器安全送達火星、如何在火星表面進行有效探測、如何將樣本帶回地球,這些都是技術難題。

按計劃,我國將在 2028 年發(fā)射天問三號,完成火星采樣并返回地球的任務,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目標?;鹦堑钠鹪词鞘裁? 它都經歷了哪些地質演化? 以及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火星現(xiàn)階段是否有液態(tài)水,以及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過? 相信到那個時候,這些謎團將會一一解開。而我們在片頭提到的莫言的那個夢境,或許終有一天會成為現(xiàn)實。

作者:星眾成光

審核: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研究員 劉勇

出品:中國科協(xié)科普部

監(jiān)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