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地質(zhì)大學逸夫博物館的二層,有一塊高度5米左右,寬3米左右的巨大石板,石板上印刻著許多綻放的“花朵”,它們交織盤錯,長長的莖頂著直徑接近半米的“花冠”,很難想象如此壯觀的“花朵”,在綻放時會是何等的美麗......
海百合化石細節(jié) | Vicky Mamilton / Flickr
這塊化石來自貴州關(guān)嶺。2003年,時任逸夫博物館館長得知,當?shù)匕l(fā)現(xiàn)了一塊體積很大的化石。想到可以將其布置在博物館內(nèi)供人們觀看,館長立即前往關(guān)嶺洽談。因為這塊化石體積過于巨大,使用了一輛大型貨車才將其運回武漢。
在館長親自主持工作下,多名化石修復師經(jīng)過七十多天的辛勤工作,將這塊化石全部修復完畢并拼接到一起,最后將其布置在二樓“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的主題陳列展入口。
泥盆紀海底環(huán)境復原模型中的海百合 | James St. John /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這些“花朵”并非植物化石,而是一種動物,也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關(guān)嶺創(chuàng)孔海百合。
古老的棘皮動物
海百合的故事,還要從距今大約2.3億年前的三疊紀卡尼期說起。
在中生代,關(guān)嶺地區(qū)的環(huán)境和現(xiàn)在大不相同。那時的關(guān)嶺是一片溫暖祥和的海洋,在湛藍的海水中,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黔魚龍和貴州龍巡視著自己的領(lǐng)地,一群群的菊石穿梭在海中,長得像海龜一樣的的豆齒龍悠閑的尋找食物。這時海面上飄來了一根浮木,它活著的時候一定是一棵參天大樹,僅僅是遮住陽光形成的陰影,就讓海中的動物們誤以為是這片海域的統(tǒng)治者——杯椎魚龍到來,紛紛逃之夭夭。
貴州龍想象圖 | Nobu Tamura / Wikimedia Commons
在這棵巨木上,盤踞著無數(shù)的關(guān)嶺創(chuàng)孔海百合。這些宛如花朵一般的古代棘皮動物,通過身體末端的根固定在浮木上,頭朝下地隨著這棵巨大的浮木漂泊在海洋中,它那長達1.5米的莖支撐著巨大的萼部,上面那羽毛一樣的腕部觸手不停的揮舞著,尋找著海水中漂浮的各種小動物和有機碎屑。
福建自然博物館館藏的創(chuàng)孔海百合化石 | Gary todd / Flickr
不知過了多少年,浮木因為海水的侵蝕漸漸變得破敗不堪,而附著在上面的無數(shù)海百合讓浮木的狀態(tài)更是雪上加霜。在一個雷雨交加、狂風肆虐的夜晚,巨大的浮木被海浪打碎,變成了無數(shù)的碎塊,與附著其上的海百合一同沉到了海底,攪起的泥沙快速將其覆蓋。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zhì)運動,這里不再是海洋,而這些海百合依舊靜靜地埋在那里,一晃就是2億多年。
海百合巨大的“花冠” | James St. John / Wikimedia Commons
直到有一天,一位農(nóng)民偶然的發(fā)現(xiàn)讓這些海百合重見天日。它們的身軀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已經(jīng)變成了化石,經(jīng)過修復師的努力,這些美麗的“海中百合”得以重生。
各顯神通的濾食高手
海百合是古生代和中生代海相沉積層中最豐富的化石類群之一。海百合死后,它的萼部通常會和莖部脫落,由于這兩部分形狀和重量不同,經(jīng)過海水的裹挾沖帶,通常會沉積在不同的位置,堆積形成數(shù)量十分可觀的化石。四川崇州天演博物館中,展示了另一面許氏創(chuàng)孔海百合化石墻,通過這件化石,也許能讓你更加直觀的體會到當時海洋中海百合的盛況。
巨大的許氏創(chuàng)孔海百合化石 | 李建軍
海百合莖部的骨板是圓形的薄片,中間還有空洞,大量堆疊在一起,特別像一串串打磨的銅錢。在一些地攤文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諸如:《上億年前的螺絲釘》、《兩億年前的芯片》、《4億年前的齒輪》等等標題。實際上這些所謂的遠古機械元件,大多都是海百合的莖部,有一些還是經(jīng)過打磨的莖部剖面。
遠古螺絲釘,其實是海百合的莖 | Wilson44691 / Wikimedia Commons
如同名字一樣,海百合看上去就像是一朵百合花。大多數(shù)海百合通過根部固著在海底過著濾食生活,就像樹木長得越高越能爭奪到陽光一樣,海百合也會盡量讓自己變得高大,這樣就能“壓在別人頭上”搶奪海水中的有機物。有一些海百合,比如關(guān)嶺創(chuàng)孔海百合別出心裁的將自己固定在海面漂浮物上,實施“空中打擊”從上往下?lián)啤?/p>
如今的海洋中,海百合家族仍然繁盛 | Alexander-Vasenin / Wikimedia Commons
當然海百合演化的創(chuàng)意還不僅如此,有一些甚至可以說是腦洞大開,比如志留紀的Dimerocrinites,根部已經(jīng)消失,可以通過莖部末端卷曲伸縮進行短暫的移動,并纏繞在堅硬的物質(zhì)上進行固定。而后來出現(xiàn)的海羊齒,可以通過根部的運動進行移動,把自己變成了會移動的海底草叢。更具特色的海羽星不僅能夠移動,還能通過揮舞觸手在海里“飛行”,一言不合就可以“上天”。
海羽星 | Nat Geo WILD / Youtube
大多數(shù)海百合都是濾食海水中的小動物,然而泥盆紀的Ammonicrinus,很可能是當時海底兇猛的掠食者,平時伸展開身體守株待兔,一旦有獵物游過,啪的一下就用身體將其卷起來,慢慢享用獵物的血肉。
海百合家族中兇猛的獵食者 | Jan Bohaty /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2011)
曾經(jīng)在海洋中綻開的朵朵百合花,經(jīng)過億萬年的滄海桑田,無數(shù)物種興盛又衰落,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謎團。而這些古生物所遺留下來的化石,就像是一點點零散的線索,引導著我們?nèi)ソ忾_那生物演化與地球歷史之謎。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