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防御性傾聽”,讓我們的內心如此脆弱

天津科學技術館
天津科技館作為天津市全域科普主陣地,努力滿足公眾科普需求。
收藏

不少人或許都有過類似的體驗:同事的隨口一言,伴侶的平淡敘述,朋友的日常交流,這些看似簡單的話語,卻能在內心掀起軒然大波。盡管對方并未直接說出嘲諷、否定、羞辱或指責的話語,但內心總是感受到那種隱晦的意味,認為他們在暗指、在影射、在挑釁,甚至故意激怒自己。然而,當試圖反擊時,對方卻常常表現出無辜:“我根本沒有那個意思!”甚至反過來說:“你是不是想太多了?”“你也太敏感了吧!”

這時,不禁讓人疑惑:究竟是我過于多慮,還是對方太過擅長掩飾?或許,這正是陷入了“防御性傾聽”的漩渦之中。

什么是“防御性傾聽”?

防御性傾聽(Defensive-Listening)?是指在溝通過程中,信息的接收方在聽到對方的言論時,會本能地產生自我保護意識,認為對方的話語中可能包含對自己的批評、否定或攻擊,從而采取一種自我保護性的回應方式。

這種狀態(tài)會導致信息的接收方在溝通中表現出防御性,在這種防御性傾聽的狀態(tài)下,人們可能會采取諸如抬杠、指責、嘲諷或羞辱等反擊手段,將感受到的“攻擊”悉數反彈;或者,他們也可能陷入自我消耗之中,一邊感到難過,一邊反復思考:“他為何如此說?是否在嫌棄我?為何要這樣傷害我?” 無論是選擇正面反擊還是默默承受,都會阻礙雙方對真實意圖的理解,最終可能導致誤解和隔閡的產生。

為什么會出現“防御性傾聽”?

“防御性傾聽”是一種源自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在面對攻擊時,自衛(wèi)或反擊是人類自然的反應。因此,在諸如吵架、爭論、抱怨等充滿沖突的情境中,防御性傾聽尤為常見。然而,若一個人習慣于過度解讀,沉溺于自我構建的內心劇本中,便可能不自覺地自導自演出一幕幕受害者的悲情故事,將“對方在攻擊我”的敵意幻想具體化并放大。

以工作溝通為例,當同事依據流程和規(guī)定,客觀指出某項工作的問題,并友好地提出改進建議時,作為該工作的負責人,你可能會感到被挑戰(zhàn)和冒犯,誤以為同事的話語中暗含指責,是在嘲笑你工作不力。于是,你的腦海中可能會迅速編織出一場“他故意找茬,針對我”的大戲。然而,事實可能僅僅是同事出于職責和善意,提供了真誠的反饋。這樣的誤解,不僅可能給對方帶來傷害,也會讓自己深受其害。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溝通模式之所以成為某些人的習慣,往往源于他們內心深處的恐懼、缺乏安全感以及過往經歷的影響。

研究者詹妮弗·貝克爾(JenniferBecker)及其團隊通過深入研究防御性溝通機制,構建了一個系統(tǒng)性的模型,揭示了防御性傾聽產生的三大核心誘因:

自我認知的缺陷(Self-perceived flaw):個體內心深處對自我某方面存在的不足或缺陷的認知,這些不足可能涵蓋外貌、能力、性格等多個維度。

01****02
對缺陷的敏感性(Sensitivity to theflaw):個體對這些自我認知缺陷的敏感程度,如果個體對這些缺陷非常敏感,他們在溝通中更容易感到威脅,從而采取防御性傾聽。

感知到的來自對方的威脅(Perceived threat from the other person):個體感知到的來自對方的潛在威脅或攻擊性,即便這種威脅并非對方真實意圖,也可能因個體的防御性解讀而被放大。

03
減少“防御性傾聽”注意2點

當個體的“雷區(qū)”被觸及,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激活防御機制,對此種自動化反應缺乏清醒的認識,即“防御”而不自知。同時,受情緒的劇烈波動影響,他們可能在沖動之下采取攻擊性的言行,而這種行為往往超出了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即“攻擊”而不自知。如果你察覺到自己出現以下回應或內心獨白,那么很可能已經陷入了“防御性傾聽”的模式

回應表現

頻繁地打斷對方,急于表達自我觀點或進行反駁。

對對方的言論嗤之以鼻,試圖貶低對方的觀點。

過度闡述自己的行為,力圖證明自己的正確性。

使用攻擊性或侮辱性的言辭,意圖傷害或震懾對方。

拒絕傾聽或接納對方的不同意見,固執(zhí)己見。

內心獨白“TA肯定是故意針對我,想找我麻煩?!?/p>

“我就知道TA會這么說,TA一直就看不起我?!?/p>

“我必須得讓TA知道我是對的,不能讓TA小瞧了我?!?/p>

“TA根本不懂我,也不想了解我?!?/p>

“我受不了TA這樣說我,我要反擊!”

“TA憑什么這樣說我?!”

一旦我們陷入這種狀態(tài),對話的焦點就不再是溝通內容本身,而是悄然轉向如何自我保護、如何反擊以及如何在言辭上占據優(yōu)勢。這種“防御”姿態(tài),無形中筑起了一道高墻,阻礙了與他人的有效溝通。它不僅使我們深陷于無休止的內耗之中,還不斷侵蝕著我們的人際關系。然而,降低防御性傾聽的觸發(fā)并不難,只需采取以下兩點策略,或許就能大大減少誤解與沖突

**識別并了解自己的“敏感觸發(fā)點”**即那些容易讓你瞬間“爆炸”的話題或情境。通過增強自我意識,你可以提前預見并敏銳捕捉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從而有效控制自己的反應。同時,深入探究這些觸發(fā)點背后的原因:“為什么這個話題會讓我如此憤怒?”這樣的自我反思有助于你更理性地應對未來的類似情境。

直接和對方確認其真實意圖面對可能引發(fā)誤解的言論,不妨采取直接且坦誠的態(tài)度,向對方明確求證其真實意圖。例如,你可以這樣問:“媽媽,你總是跟我提起誰又結婚了、誰又生孩子了,你這是純粹的閑聊呢,還是在委婉地提醒我考慮結婚的事?”

“傾聽”這一行為,遠超越了單純的“聽到”聲音或“聽懂”字面意義的層面,它深刻地蘊含了一種“理解”的精髓?!敖涣鳌边@一行為,同樣超越了簡單的“你說我聽”的信息傳遞,或“有來有往”的言語互動,更是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狀態(tài)的一種動態(tài)展現。如果你發(fā)現自己在面對某個人、某個話題時,傾聽和交流變得困難或不自在,常常不自覺地開啟防御性傾聽模式,這可能意味著你與對方的關系正處于一種緊張、隔閡或誤解的狀態(tài)。坦誠相對,也許是打破僵局,消除隔閡最高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