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300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與猿類的祖先開始分道揚鑣,獨自踏上了一條孤獨的進化之路。
對于人類的祖先而言,生存是十分艱難的,由于森林面積的減少,他們只能從樹上下來,在地上生活,而地面之上危險重重,一方面是食物短缺,另一方面是猛獸林立,好在自然為人類的祖先打開了一扇門,因為偶然的變異,一些個體擁有了更為聰明的大腦,逐漸獲得了生存優(yōu)勢,并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了下來。
為了生存,他們的后代開始群居,并試圖制造和使用工具,在這一過程中,文化出現了。這里所說的文化是一種基于智慧的生存技巧,這種文化會在群落之內實現傳承,所以不同的人類群落會擁有不同的捕獵技巧,后輩會在先祖那里接受已有的生存技巧并加以發(fā)展完善,慢慢地,這種文化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生存技巧,而是具有了社會屬性,慢慢浸潤到了原始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具有極高的復雜性,只有擁有了相對發(fā)達的大腦,才能夠完成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而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又會進一步促進大腦的發(fā)育,就這樣,人類的祖先跨上了一條高速進化之路,僅用了300萬年的時間,就擁有了高度的智慧并建立了現代文明。
擁有了智慧與文明的人類,無疑已經成為了地球的霸主,但人類并非地球的第一代霸主,地球的第一代霸主是恐龍,而恐龍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要比人類長得多,約為1.6億年,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恐龍為什么沒有進化出智慧與文明呢?我們怎么知道恐龍沒有建立文明?因為文明一旦出現,很難將痕跡完全抹除,特別是像恐龍這種龐然大物所建設的文明,必然會留下蛛絲馬跡,然而什么也沒有。
人類僅用300萬年就擁有了智慧與文明,而恐龍歷經1.6億年卻還是野獸,何故?原因可能有二。首先,進化是具有偶然性的,動物并不能夠主動選擇進化的方向。
就好像與猿類分道揚鑣的人類祖先一樣,并不是人類的祖先主動選擇了向智慧方向進化,而完全是由于一次偶然的基因突變。生物的基因突變是隨機的,一只發(fā)生了基因突變的長頸鹿,因為脖子變長了,所以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能夠取食高處的樹葉,因此獲得了生存優(yōu)勢,基因得以傳承下來,而短脖子的長頸鹿則因為食物短缺而被自然所淘汰了,這一切皆源于偶然,而并非長頸鹿為了取食高處的樹葉,而主動選擇了向長脖子的方向進化??铸埓嬖诘臅r間雖長,但若始終沒有出現向智慧方向的隨機變異,那么則不可能進化出智慧,更不可能產生文明。
其次,恐龍所處的生態(tài)位使它的進化之路無法向智慧方向推進。
恐龍自誕生之初,便憑借龐大的體型和強大的力量占據了食物鏈頂端的位置,對于一種已經處于食物鏈頂端的生物而言,智慧的出現并不能夠使其獲得顯著的生存優(yōu)勢。
比如在一個恐龍群體之中,一只恐龍因基因突變而擁有了比其它恐龍更加聰明的大腦,但它并不會因此而獲得比其它恐龍更多的食物,其它恐龍也不會因為沒有它聰明而被自然所淘汰,因為有沒有智慧,它們都處于食物鏈的頂端,所以即使發(fā)生了少量向智慧方向靠攏的基因變異也無法通過自然選擇脫穎而出。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那么未來還有可能出現新的智慧生命嗎?目前沒有這種跡象。
一些動物看似很聰明,也能夠使用簡單的工具,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能夠向智慧方向演化。
動物的聰明與我們所說的智慧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我們所說的智慧是基于意識而產生的,但動物的所謂聰明是源于本能。意識可以思考和分析,但不能不行。比如人類可以通過分析得出刀子比石頭鋒利的結論,而黑猩猩必須被刀子割破手指才能夠知道刀子比石頭更加鋒利。所以并不是聰明就能夠向智慧方向演化,首先必須要發(fā)生相應的基因變異,否則在“聰明”的道路上走多久也無法抵達智慧的彼岸。
最后,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人類真的只用了300萬年就演化成了智慧生命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源于最初誕生的單細胞生命,所以從頭論起,現今地球上所有現存的生命都比已經滅絕的生命演化了更長的時間。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sunmon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