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青銅器是怎樣“煉”成的?

金屬世界
傳播金屬科技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水平。
收藏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青銅文物,在考古學家的眼中,它是歷史遺證和文化遺存;在美學家眼中,它是藝術化身和思想寫實;而在材料研究者的眼中,其材質屬性和制造工藝能夠得到詳細解析。

天然銅為紫紅色固體,質地較軟,其硬度甚至不及石器,故應用范圍極其有限。直到人們發(fā)現(xiàn)在更高的溫度下它會熔化、流動,冷凝后會形成一定的形狀,并且若在銅中加入錫、鉛等元素,其成品的硬度還會更高,于是一種全新的合金——青銅便誕生了。

青銅,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剛鑄出來的青銅器金光燦燦、熠熠生輝,古人稱之為金或吉金。由于長久埋藏在地下,銅與土壤中的水和礦物質等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在表面形成了一層青綠色的銅銹,因而得名青銅。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fā)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深埋地下千年的青銅器,穿越時空,再現(xiàn)于世人眼前,我們視若珍寶,或驚嘆其神秘奇特,或稱頌其瑰麗奪目。

時至今日,已出土的青銅器數(shù)量龐大,僅目前登記在冊的就有1403451件(組),更因其承載的厚重歷史,我們稱之為“國之重器”。

歷史是現(xiàn)實的前身,而現(xiàn)實是歷史的延續(xù)。青銅器誕生于文明之初,凝結了上千年的文化積淀。“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器具的時期。從夏商周直至秦漢,青銅時代跨越了兩千年左右,見證了青銅器的發(fā)展、成熟乃至鼎盛。由于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和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中國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遠,而青銅器則是其縮影與再現(xiàn)。

所謂“藏禮于器”,是指在商周時期,按照禮的要求,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饗的青銅器具有確立主人身份地位,顯示尊卑關系,表達虔誠和敬畏,象征使用者的權力和地位等作用,因而青銅器具有了特殊的禮儀文化意義[1]。

換言之,這些被稱之為禮器的青銅器具,實質上是禮的物化或具象化,它們被人按照自己的希望強制性地賦予了“禮”這樣的神圣意義,具有了一種神秘、威嚴的至上力量,然而又反過來制約、支配著人們對待它們的態(tài)度,于是這些禮器經(jīng)此便成為一種制度性的社會文化符號,所體現(xiàn)的乃是人們自身的理想、道德、心理傾向和現(xiàn)實人生世界的秩序。

從造型藝術角度來看,青銅器折射出了其背后所蘊藏的禮制。尤為奪目的青銅禮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用于各種祭祀、宴饗和典禮儀式的場合。

古人認為祭祀和打仗是國家頭等重要的事情,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關的器物,目前青銅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廟中使用的器物。按應用功能來分,禮器包括酒器、飪食器、水器、樂器、玉器等。

酒器按用途分為盛酒器和飲酒器,盛酒器有尊、壺、豆、觥、斛、鑒、盉、卣,飲酒器有觚、觶、角、爵、杯、舟。飪食器通常有鼎、俎、鬲、簋、盨、簠、敦、鋪、盂、盆、鍪、匕、勺;水器有盤、匜等;樂器有鐘、鼓、鈴、镈、鐃和鉦。

1. 禮器——鼎

鼎,三足兩耳,五味之寶器也。隨著發(fā)展需要,鼎也衍生出了四足。

鼎,作為一種重要青銅禮器,象征著團結、統(tǒng)一和權威,代表著和平、發(fā)展和昌盛,也是整個青銅禮器群的核心。它既是身份等級的禮器,被用于代指王權:“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用于祭祀和隨葬;也是古時燉煮或盛放食物的實用之器(圖1)。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黃帝采首山(秦嶺之首)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黃帝,姓公孫,名軒轅。上古時期,黃帝鑄三鼎(天鼎、地鼎和人鼎)煉藥救民于瘟疫后,御龍歸天[3]。

圖1 鼎及其對應的身份等級:(a)“子龍”青銅鼎[2];(b)后母戊鼎[2];(c)身份等級[3]

2. 酒器——何尊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國內唯一以青銅器命名的綜合性博物院(館),故而寶雞得名“青銅器之鄉(xiāng)”。作為鎮(zhèn)館之寶——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銅酒器,周成王五年為貴族“何”所作,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的青銅器(圖2)。

何尊通高38.8 cm,口徑28.8 cm,重14.6 kg。全器造型如“亞字”,長頸,腹微鼓,高圈足。體側裝飾有四道鏤空扉棱,從上至下將圓形器體分為四個部分。何尊的藝術風格延續(xù)了商代青銅器饕餮紋的風格,通體散發(fā)著一種“獰厲之美”。整器的裝飾以雷紋為主,部分采用三層花的裝飾手法,看起來華美瑰麗。上下可以分為3部分,3部分張弛有度,被凹陷的條帶所分割。上部舒張,排布細長的獸形蕉葉紋;中部則分布有高于器表且?guī)Ы堑墨F面紋;下部為圈足起臺,亦裝飾有淺浮雕獸面紋。從上方俯瞰,可看到四條突出的扉棱將尊分隔為對稱的4個部分[4]。何尊內底鑄有12行122字銘文,記述了西周初年(周成王五年,即公元前1038年)周人遷都洛邑(成周)的重大史實,銘文整體內容可與《尚書》《史記》等文獻記載相印證。

根據(jù)銘文記載,何的父親曾經(jīng)輔佐文王、武王,周成王訓誡貴族子弟,談到武王滅商和武王、成王相繼營建洛邑之事,并對武王舉行“豐(酆)祼”之祭,要求何像他父親一樣,有勞于天,傳達天命,敬慎祭祀。何受到賞賜,因此作器以紀念。銘文中出現(xiàn)的“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qū))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這體現(xiàn)了周人對于當時地理空間的認識。洛邑近處四面平坦,匯集河流,便于溝通,北上可接管太行山東西麓的商人舊勢力,南下可通過秦嶺、漢水抵達長江中下游獲取銅礦資源。洛陽盆地四周有山脈環(huán)繞,退可扼守關隘。周人興起于西岐,宗周位于洛邑之西,終是偏安一隅,營建洛邑則可控制新征服的土地[5]。

何尊銘文內容的重點,實際上正是周成王告誡宗周后輩成周這一“中國”之地對于王朝統(tǒng)治的重要。這種“天下之中”“中國”的觀念,對于后世影響深遠。

青銅銘文就是用青銅鑄造出的寶貴歷史,除了印證史籍或彌補史籍的不足之外,它們又代表著真實且久遠不朽的歷史事實。何尊現(xiàn)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因其銘文所記錄的重要史實使它成為國家一級文物,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圖2 何尊[4]及其銘文[6]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的冬季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其中火種臺的設計靈感正是來自何尊[2],也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之美的歷史淵源,將中國古典文化美融于現(xiàn)代藝術之中,如圖3所示。

圖3 火種臺創(chuàng)意源自西周何尊[7]

3. 食器——胡簋

胡簋[guǐ]——簋中之王,形體高大魁偉,亦被稱為王簋。通體高59 cm,口徑43 cm,腹深23 cm,重量達60 kg,是存世的商周青銅簋中最大的一件,是名副其實的簋中之王,如圖4所示。

器型為方底座,圓形腹,高圈足,雙耳呈象首形。器底座上飾豎條瓦楞紋,腹上部和圈足各飾一圈鉤云紋,腹中部飾豎條狀瓦楞文。圓形的簋身與方形的底座相連,整體造型上圓下方,體現(xiàn)了古人“天圓地方”的思想觀念。同時,簋體下方有正方形方座,加強了器物的穩(wěn)重感。上面像石鼓,下面若平臺,周身布滿豎棱,如虎皮身上的斑紋。兩耳飛揚跋扈,簡潔中露出大方,神秘中露出猙獰。器形雄偉厚重,拙樸典雅。

簋是古人用于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是一種禮器,是我國青銅器時代標志性的青銅器具之一。按照周禮,青銅簋通常在祭祀與宴饗時與鼎配合使用,如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胡簋腹底有銘文12行124字,是西周第十代國君周厲王姬胡為祭祀先祖、祈神降福的祭文。記載了周厲王祭祀祖先的祝詞,同時銘文還明確了鑄器的時間為周厲王十二年。為當前研究西周時期的禮教,祭祀制度,以及商周青銅器的制造工藝、材料、裝飾、文字等各個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物證和信息,具有極其重要的美術考古價值。

圖4 胡簋[4]

4. 水器——朕匜

青銅朕匜[yí]屬于水器,是西周中期的一件盥洗器,為當時的貴族洗漱用具。高20.5 cm,腹深12 cm,腹寬17.5 cm,長31.5 cm,重3.85 kg。橢長形,四足,前有注水的流,后有獸首鋬,平蓋,口沿飾竊曲紋一周,圖5。

器形整體像一只羊,蓋前端為虎頭,蓋面呈琵琶形,四獸蹄足,給人以獰厲威嚴之貌,這在銅匜中少見。器內底和蓋共鑄157字的銘文,器銘和蓋銘連讀,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一篇訴訟判決書,不僅記載了有史以來最早的民告官案件,也記載了第一次法官受賄的情節(jié),涵蓋了豐富的法律內涵。因為朕匜對于研究西周時期的法律政策和刑罰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因此被譽為“青銅法典”。

圖5 朕匜[4]

5. 樂器——鐘

樂器在周代進入了大發(fā)展的時期,周人將音樂、舞蹈、詩歌納入規(guī)范社會等級的制度中,形成周代的“禮樂制度”。青銅樂器作為最重要的樂器,在重大場合演奏,與石質樂器一起構成“金石之音”,包括鐘(圖6~8)、镈[bó]、鐃[náo]等。柞[zuò]鐘,由8件大小排列的甬鐘組成,柞為編鐘主人的名字。

在祭祀或宴飲時,鼎中盛放著肉食、巨大的編鐘被有節(jié)奏地敲響,這便是鐘鳴鼎食。宴樂漁獵攻戰(zhàn)紋圖壺上鐘鳴鼎食場景中,有編鐘、編磬,旁立建鼓,3人敲鐘,1人擊磬,1人敲打鼓和丁寧,尚有1人持號角狀的吹奏樂器在演奏,右邊有2個圓鼎,2人正從事炊事工作如圖9所示。但是嚴格的禮樂制度,需要在王室強大的統(tǒng)治下才能貫徹執(zhí)行[2]。

圖6 西周師丞鐘[2]

圖7 柞鐘[2]

圖8 曾侯乙編鐘[2]

圖9 宴樂漁獵攻戰(zhàn)紋圖壺上鐘鳴鼎食場景[2]

曾侯乙編鐘,由65件銅鐘、8件演奏工具構成,整體寬748 mm,高265 mm。編鐘形制最大、音域最廣,可以演奏七聲音階五個八度,在2400年前音樂達到如此高度,堪稱世界樂器史上的瑰寶。一方諸侯使用如此規(guī)格的青銅器,僭越之風可見一斑。此外,各地諸侯與貴族的需求,促使青銅器的鑄造技術不斷精進升級[2]。

6. 爐器——銅熏爐

銅熏爐是古代用以室內燒炭取暖或焚香的青銅器物,有的銅熏爐還附有銅漏鏟,用來鏟炭或添加香料。戰(zhàn)國已有熏爐,在其中盛放香草后直接點燃。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后,龍腦、蘇合等樹脂類香料傳入我國,將香料放炭火上熏烤,便徐徐生煙,以驅散蚊蟲、消除疲勞以及熏香衣物。銅熏爐的造型各不相同,極富中國的文化審美,集實用性與觀賞性于一體。

鳳鳥銜環(huán)銅熏爐(圖10),高35.5 cm,重4 kg,通體為鏤空花紋,基本上由覆斗形底座、空心多邊形方柱和銜環(huán)鳳鳥的球形爐體3部分組成。覆斗形底座,是像斗一樣造型的底座口朝下放置。覆斗形底座紋飾為一次鑄成的鏤空高浮雕圖案,四個正立面紋飾相同,構圖可分上下兩層,每面有三只虎紋,上層一只正立,虎紋兩側各有一持盾俯視的小人;下層兩只老虎倒立,虎紋中間是一個持盾正視的小人,三個小人形體矮小,面目清楚。與正立面相接的四個坡面紋飾也相同,并與正立面紋飾大部分一致。銅熏爐的爐體呈球形,頂部有一展翅欲飛的鳳鳥立于正上方,鳳鳥高冠長頸,雙目突出,口銜圓環(huán),作飛翔狀。鳳鳥與爐體通過一個空心柱鑄造為一體。

爐體分內外兩層,腹部有四個兩兩相對的獸首銜環(huán)耳;爐體內層為橢圓形爐壁,底中央有一直徑0.7 cm的圓孔與爐腔相通。整個銅熏爐設計巧妙、工藝精湛、造型優(yōu)美、風格獨特、紋飾瑰麗,是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的經(jīng)典之作[8]。

圖10 鳳鳥銜環(huán)銅熏爐[8]

東夷人(今山東臨沂)崇拜鳳鳥,并以鳳鳥為其圖騰[9]。作為東夷文化代表的西漢·五鳳銅熏爐(圖11),通高20 cm,直徑21.5 cm。銅熏爐由爐蓋、爐身和承盤組成,爐蓋和爐身有穿栓相連,活動自如。

爐身呈鳳鳥形,背與雙翅為熏爐爐蓋,上有鏤孔,翅下有穿栓,兩蓋可自由開合;兩足站立在承盤上,與承盤連為一體;鳳鳥長尾做開屏狀,鳳身飾有淺細羽毛紋;鳳鳥背翅上伏有四只雛鳥,而在胸前同樣攀附一只雛鳥,并伸頸做出覓食狀態(tài)。這一熏爐上的五鳳形象,象征著吉祥如意、天下太平。

圖11 五鳳銅熏爐[10]:(a)側視圖;(b)后側視圖

7. 飾品——青銅大面具

2022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首次亮相的三星堆青銅大面具(圖12),讓世人眼前一亮。青銅大面具寬131 cm、高71 cm、深66 cm,重65.5 kg,是目前已知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體量最大、保存狀況完好的大型青銅面具。其寬頤廣額、棱角分明,眉部、眼睛、嘴唇等線條流暢、皆突出于面部,粗長眉作揚起狀,面具的兩側上下及額部正中有方形穿孔,可能是用于固定。青銅大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體現(xiàn)了古蜀先民對自然萬物與人神世界的理解與思考[11]。

令人震撼的青銅大面具不僅讓人領略了青銅文明的絢爛多彩,更感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了公眾認識考古、了解考古,從考古中汲取精神滋養(yǎng)的濃厚興趣。

圖12 青銅大面具[11]:(a)主視圖;(b)側視圖

8. 工藝品

1969年10月在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馬踏飛燕”,又稱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圖13)。銅奔馬高34.5 cm,長45 cm,寬13 cm,重7.15 kg。馬昂首嘶鳴,軀干健壯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一足踏燕、三足騰空,矯健俊美,飛馳向前,別具風姿。

“馬踏飛燕”被定為國寶級文物,曾先后到法國、日本、英國、羅馬尼亞、奧地利、南斯拉夫、瑞典、墨西哥、加拿大、荷蘭、比利時、美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qū)展出,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和高度贊譽。

圖13 銅奔馬[12]

伴隨銅奔馬同時出土了另外98件不同造型的銅雕藝術品,它們共同組成了銅車馬儀仗俑隊(圖14),包含39匹銅馬、1頭銅牛、1輛斧車、4輛軺[yáo]車、3輛輦車、2輛小車、3輛大車、1輛牛車、17個手持矛戟的武士傭和28個奴婢俑。主車通長36 cm,馬高40 cm,奴婢俑高19.5~24 cm。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的東漢車馬儀仗銅俑,銅馬造型優(yōu)美,形態(tài)多樣,有矯健剛毅的騎馬,也有肥壯彪悍的駕車馬,還有飛奔絕塵的千里馬。有的昂首前進,有的跳躍騰起,有的驅車駕轅,銅車馬儀仗隊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了“車轔轔、馬蕭蕭”的壯觀場面[12]。

圖14 銅車馬儀仗俑[12]:(a)主視圖;(b)側視圖

9. 兵器

隨著高高在上的禮制被打破,青銅器逐漸走下神壇,落入凡塵之中,功能也越來越實用。各諸侯國紛爭不斷,青銅資源大量投入到武器裝備上,被制造成劍、矛、戈和箭[2](圖15)。

吳越的青銅劍名震天下,鑄劍者干將莫邪成為一代神話。弓箭的箭頭為青銅鍛造,箭身為鐵材質(圖16)。幾千年前的古兵器,雖靜靜地躺在照片之中,但遺留在泥土上的金屬痕跡,卻是這些銅頭鐵桿的破甲利器留下的歷史顏色,金屬的冷感透著戰(zhàn)爭的嚴酷。希望我們永遠生活在鑄劍為犁的世界,用金屬之利,而避其害。

圖15 青銅兵器:(a)越王勾踐劍;(b)吳王夫差矛;(c)龍紋青銅戈;(d)箭鏃[2]

圖16 弓箭結構圖[3]

10. 青銅器的制備工藝

青銅器的鑄造和使用,是人類進入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主要有2種:塊范法澆鑄成型(范鑄法)和失蠟法澆鑄成型(失蠟法)[2]。

10.1 范鑄法

中國人所使用的是泥范塊范法,范鑄法工藝流程有四步:①組范、②澆鑄、③冷卻去范和④打磨,如圖17~18所示。以鑄造銅爵為例,其原理是首先用黃泥做出器物的模型,即“?!?。在模的表面覆蓋泥料,待凝固后再分區(qū)域剝落下來,形成范(也稱為外范),再之后在模的內腔填充泥土,形成芯(也稱為內范,或可以把模刮削掉一定的厚度形成芯)。

青銅器上精美的花紋則是雕刻在外范的內測,把內范和外范組合在一起,兩者之間便會形成空腔,再將冶煉好的銅液從事先留好的澆注口內灌入其中,冷卻干燥后打破外范和內范,加以修整打磨,一件精美的青銅器就鑄造完成了[2]。因為一件模子只能鑄造一件器物,于是我們的文化中,留下了一模一樣這個詞,也因為內模外范的嚴絲合縫。我們把世間值得學習的榜樣稱為模范。特大復雜青銅器的制作方法為分鑄合接,如青銅大面具由面部、臉頰后部、眼睛、耳朵等多部位分別鑄造,再組合成一體。

圖17 (a)塊范法制模示意;(b)塊范法制范示意;(c)范法制芯示意[2]

圖18 范鑄法工藝流程示意圖:(a)組范;(b)澆筑;(c)冷卻去范;(d)打磨[2]

10.2 失蠟法

失蠟法的工藝流程有:泥胚包裹,澆淋細泥,覆蓋厚泥;入窯熔蠟;形成空腔(圖19)。首先選取易熔化的材料(如蜂蠟、動物油等)制成蠟塊,然后將蠟塊雕刻成所要鑄的器物,即蠟模。之后在蠟模表面淋澆細膩的泥漿,然后在外表面覆蓋厚泥,陰干后烘烤使蠟模熔化流出形成空腔,即為失蠟。最后往空腔內注入銅液,冷卻、打磨后得到青銅器(圖20)。失蠟法的發(fā)明,幾乎可以讓青銅器鑄造出任何款式,包括那些極其繁縟、令現(xiàn)代人稱奇不已的杰作。

圖19 失蠟法失蠟示意:(a)泥肧包裹,澆淋細泥;(b)泥肧包裹,覆蓋厚泥;(c)入窯熔蠟;(d)形成空腔[2]

圖20 失蠟法澆鑄成型示意圖:(a)澆鑄銅液;(b)冷卻鑄件;(c)敲碎外范,獲取銅件;(d)切割澆口并打磨[2]

10.3 范鑄法與失蠟法融合

很多造型精美的復雜青銅制品融合了這兩種鑄造法,表明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制造工藝已經(jīng)非常成熟,為鑄造工藝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石。如擁有24個神獸的云紋銅禁和由72個部件組成的曾侯乙尊盤,鏤空部分采用了失蠟法,而器體部分則用了范鑄法。云紋銅禁,上面放置酒器,“禁”有提醒適度飲酒或禁酒的內涵,如圖21~22所示。

圖21 云紋銅禁[2]


圖22 曾侯乙尊盤[2]

11. 結束語

翻開歷史的卷軸,殘存的古書讓我們對青銅時代的認知僅停留在想象,而沉睡千年的青銅文物印證著那個時期的輝煌,深刻詮釋著青銅文明,也薈聚著先祖?zhèn)兞钊藝@服的聰慧。人既是歷史的作注者,也是歷史的解注者。青銅文物承載著中國文化之源,體現(xiàn)著各民族融合交匯之流,鐫刻著“何以中國”的歷史之鑒。

參考文獻

[1]付小平. 藏禮于器: 中國餐具的禮儀教化功能研究.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9, 30(9): 224
[2]星球研究所. 中國的青銅時代, 有多震撼?騰訊網(wǎng)(2021?10?11)[2022?03?08].
[3]《跟著書本去旅行》節(jié)目組. 靈境寶地: 黃帝鑄鼎. 央視網(wǎng) (2021?07?19)[2022?03?08]
[4]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青銅器.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2022?03?08].
[5]白客. 驚世“中國”青銅器之鄉(xiāng)的大發(fā)現(xiàn). 百科知識. 2021(22): 34
[6]馬承源. [百家講壇]上海市博物館專家馬承源發(fā)現(xiàn)何尊底部的銘文. 央視網(wǎng) (2021?11?12)[2022?03?08].
[7]楊利娜. 何尊化身冬奧火種臺, 承天載物展“中國”之美. 文物陜西 (2022?01?26)[2022?03?08].
[8]磐石. 先秦香器之鳳鳥銜環(huán)銅熏爐. 九龍沉香博物館 (2019?04?20) [2022?03?08].
[9]李泌. 天命所歸: 《詩經(jīng)》中的東夷鳳文化. 東夷文化研究 (2021?10?21) [2022?03?08].
[10]河南博物院. 西漢·五鳳銅熏爐. 考古中的國 (2021?05?31) [2022?03?08].
[11]童芳, 李永錫. 青銅大面具被人懟了!. 新華社 (2022?02?01) [2022?03?08].
[12]《跟著書本去旅行》節(jié)目組. 尋訪河西走廊: 馬踏飛燕. 央視網(wǎng). (2022?02?01) [2022?03?08].
作者簡介:

余冬梅,女,博士,《金屬世界》特邀撰稿人,任職于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唐都醫(yī)院),從事金屬材料與涂層制備研究。E-mail:bjyudongmei@hotmail.com

郭碩:男,博士,任職于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唐都醫(yī)院),從事3D打印骨科金屬及高分子植體研究。E-mail:doctorguoshuo@163.com

李小康:男,副教授、副主任醫(yī)師,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骨科副主任醫(yī)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問學者。主要從事骨腫瘤外科治療和骨退變性疾病診治??蒲蟹较蚓劢?D打印骨科金屬植入物轉化研究?,F(xiàn)任中國抗癌協(xié)會肉瘤委員會創(chuàng)新與轉化學組委員,中國骨科菁英會骨腫瘤學組會員。E-mail:lxkfmmu@163.com

郭征:男,教授、主任醫(yī)師,空軍軍醫(yī)大學(原第四軍醫(yī)大學)唐都骨科醫(yī)院院長、骨科主任、全軍骨腫瘤研究所所長。擔任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工程學分會數(shù)字骨科學組組長、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骨科醫(yī)師分會3D打印專業(yè)委員會副主委、中國抗癌協(xié)會骨腫瘤與骨轉移瘤專業(yè)委員會副主委、中國抗癌協(xié)會肉瘤專業(yè)委員會骨盆學組組長、全軍骨科學會骨腫瘤專業(yè)委員會副主委等職。目前是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新一代脊柱生物材料與植入器械的臨床及臨床轉化研究)首席科學家,哈佛大學麻省總醫(yī)院骨腫瘤研究中心講座教授,曾組《金屬世界》“醫(yī)用金屬”專欄。從事臨床數(shù)字技術(導航、3D打印、機器人)輔助骨腫瘤外科治療及新型生物材料與植入器械創(chuàng)新研發(fā)。E-mail:guozheng@fmmu.edu.cn

張建斌:男,副教授,任職于蘭州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甘肅省有色金屬材料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兼任高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中心副主任。從事金屬材料組織性能和表面改性研究。E-mail:jbzhangjb@hotmail.com

評論
無為通達
少傅級
當我們面對這些青銅文物時,?不僅是在欣賞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更是在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那份來自遠古的文明氣息和民族精神。?這,?便是“何以中國”的深刻內涵所在。?
2024-08-18
清風徐來愛科普
學士級
通過研究這些青銅文物,?不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過去,?還能從中汲取靈感,?為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借鑒。?這些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探索更加輝煌的未來。?
2024-08-18
科普者勇
少師級
深埋地下千年的青銅器,穿越時空,再現(xiàn)于世人眼前,我們視若珍寶,或驚嘆其神秘奇特,或稱頌其瑰麗奪目。
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