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控制食欲,減重又降糖
說起糖尿病,大家都不陌生,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2】,它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目前沒有被治愈的證據,一直被認為需要靠長期吃降糖藥物來進行治療。
但是,近年來大量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以及代謝手術能夠促進合并超重和肥胖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緩解,可以使得患者在較長時間內不用吃降糖藥【3】。
說到生活方式的干預,肯定離不開吃,特別是過年了,家家戶戶各種美食上桌,太誘人了,此刻,對于食欲的控制太重要了,靠意念控制?真難?。。?/p>
來,來,來,不為難自己,跟著專家們的共識【3】,這樣吃,既能控制食欲,又能減重和降糖。
飯前
喝水加吃少量堅果
吃飯之前適量喝水,同時吃少量的堅果,能夠降低食欲。比如10個杏仁或20?;ㄉ?,因為堅果中含不飽和脂肪酸,所以吃了以后能夠刺激膽囊收縮素的分泌,通過迷走神經和非迷走神經途徑來降低食欲。
吃飯順序
先喝湯,再蔬菜,接著葷菜,最后主食
①先喝湯,這樣容易產生飽腹感。
②再吃蔬菜或者低糖的水果,因為它們體積大,能量低,減慢了食物的吸收速度,誘導了飽腹感。
③接著就是葷菜與肉類了,因為它們能量偏高,所以放在了第三位吃,進一步增加飽腹感。
④最后吃少量的主食和碳水化合物,吸收緩慢而減少了餐后血糖的波動。
妙點
減慢進餐速度、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每吃一口,多嚼幾次,如果可以,嚼20-40 次更好,以便減小每一口食物的體積【3】。吃飯中間適當停頓,或者用平時不是優(yōu)勢的手拿筷子或叉,這樣既能吃得慢,又能控制食欲。
當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增加時,因為膳食纖維在胃內排空速度慢,所以容易產生飽腹感??梢栽黾友帑?、去除80% 淀粉的代餐粉制成的全麥面包、綠葉蔬菜、低糖水果等食物的攝入。
膳食推薦【4】
山藥薏苡仁粥 、燕麥餅
1 山藥薏苡仁粥
功用:健脾固腎。
適應人群:2型糖尿病之脾腎虧虛證者(尿濁多泡沫、面足水腫、大便溏薄、形寒肢冷)。
材料:山藥 60g,薏苡仁 30g。
制作方法:山藥去皮切塊,薏苡仁洗凈,共入鍋中加水煮熟即可食用。
食用方法:每份合主食 50g,按量食用。
2 燕麥餅
功用:益氣健脾,滋陰斂汗。
適應人群:2型糖尿病之氣陰兩虛證者(神疲乏力、咽干口燥、五心煩熱)。
材料:燕麥粒 50g,白面 200g,胡蘿卜 100g, 蒜苗 20g,雞 蛋 60g,牛 奶 10ml,鹽 5g,清 水130g,胡椒粉適量。
制作方法:燕麥粒煮熟出鍋備用;蒜苗、胡蘿卜切碎,加燕麥、雞蛋、面粉、鹽、胡椒、牛奶攪 拌均勻;面團分五份,用手壓扁,放入電餅鐺烙至兩面金黃即可。
食用方法:每份合主食50g,按量食用。
莫貪嘴
具體能量需求,有參考【2】
控制食欲的目的是為了減重和降糖,所以還是不能貪嘴多吃哦!不同身體活動水平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一天的能量,到底需要多少,可以參考下表【2】
不同身體活動水平的成人糖尿病患者每日能量供給量[KJ/Kg(kcal/kg)]
|| ||
①標準體重:
男性=[身高(cm)-100]x0.9(kɡ);
女性=[身高(cm)-100]x0.9(kɡ)-2.5(kɡ);
②體重指數:
體重指數(BMI)=實際體重(Kg)/身高(m)2
≤18.5kɡ/m2為體重過低,18.6-23.9kɡ/m2為正常體重,24.0-27.9kɡ/m2為超重,≥28.0kɡ/m2為肥胖.
對于所有糖尿病患者,特別是合并超重或肥胖者,應調整生活方式,控制總能量攝入。但,也請注意,不推薦糖尿病患者長期接受極低能量(<800 kcal/d)的營養(yǎng)治療【2】。合理控制食欲,達到或維持理想體重, 也滿足不同情況下的營養(yǎng)需求。
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吃得開心,吃得健康!
作者:鐘娟 指導老師 :管燕
參考資料:
-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辦公室. 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手冊(2022)[J]. 中華內科雜志,2022,61(7):717-748. DOI:10.3760/cma.j.cn112138-20220509-00350.
-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21,13(4):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
- 《緩解型糖尿病中國專家共識》編寫專家委員會. 緩解2型糖尿病中國專家共識[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21,24(32):4037-4048.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105.
- 中國醫(yī)師協會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分會內分泌與代謝病專業(yè)委員會. 2型糖尿病病證結合診療指南[J]. 中醫(yī)雜志,2021,62(4):361-368. DOI:10.13288/j.11-2166/r.2021.0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