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電子工業(yè)出版社的《DK機械運轉的秘密動物園大逃亡!》(以下簡稱《機械》),這本書很有特色,特別是在欣賞書中的畫面時,每個頁面中的畫圖都有效果圖的感覺。在欣賞之余,筆者試著從給讀者可操作性的閱讀體驗這一方面評價一下這本書。
一、知識和趣味在動手操作中創(chuàng)意呈現
對于《機械》,首先吸引讀者的當然是封面了。它封面上的“復合機械”,是只有一個杠桿和一個齒輪組的組合。按著提示,當撥轉較大的齒輪,帶動小齒輪,進而帶動連接的桿,這樣杠桿另一端吊著的小樹懶便可以上下運動。作者的這個創(chuàng)意,既別致有趣,又頗有深意,就連成年人的目光也被吸引過來了。當然,對于小學生來說,先是看看熱鬧,等到中學便能在數學和物理的課堂上學到相應的知識,到時再回來讀這本《機械》,他們的理解便會深入許多了。
打開書本,看到書中的兩個小家伙:小樹懶斯洛瑟與小老鼠森吉。它們同在動物園內,非常熟悉所生活的圍場,但長期生活于此,它們已經厭倦了,為此開始謀劃逃離。它們的逃亡既驚險又很笨拙,借此向小讀者展示簡單而典型的機械運轉原理,巧妙地將知識和游戲融合在一起。這當然會引起小讀者的共鳴。書中兩個小家伙的若干實際操作,會使小讀者的體驗加深。巧合的是,該書的內容恰巧與我國中學物理的教學內容有所關聯。這樣能使閱讀更容易些,而且延伸到課堂,起到輔導作用。對于中學生來說,閱讀故事的同時復習一下舊有的知識和相關的操作,何樂而不為呢?
為了逃出動物園,兩個小家伙借助手頭的東西親自動手制作某種機械。接著,成功與不成功的出逃過程都能與科學知識關聯上,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在小家伙每次出逃的過程中,作者依次介紹了小家伙使用的杠桿、滑輪、螺絲、斜面、楔形和輪軸,以及輪子和齒輪,等等。
這里隨機地抽出幾頁評述之,如第8~9頁“利用杠桿”的內容中,對于如何運用杠桿,兩個小家伙經歷了一個雖然失敗了但十分有趣的過程。這也展示了人類在使用杠桿和了解其原理時不斷“試錯”過程。接著的幾個頁面和相應的文字說明,都是為了幫助小讀者弄明白杠桿的結構,這包含了“動力”與“負載”之間的關系、“支點”的作用等知識。作者借助圖示介紹了動力、負載、支點在杠桿上的不同位置,借此區(qū)別出3類杠桿。最后,還利用這兩頁之中用紙片組合起來的拋物裝置,試著把兩個小家伙拋出墻外,而這個過程趣味十足,也對讀者理解杠桿是有幫助的。
杠桿的分類雖簡單,但仍要進行反復測驗。在第10~11頁展示的建筑工地中,作者又接著前面的內容,系統(tǒng)介紹3種杠桿的不同以及它們各自不同的作用。要借助挖掘機(相當于一個“復合杠桿系統(tǒng)”),辨認起重臂、斗柄、鏟斗——3個杠桿,并說明它們屬于哪一類杠桿。應該說,認出不同的杠桿并非易事。這個復合系統(tǒng)顯然會使讀者有關杠桿的知識得到強化。在這一頁中做成折頁的小紙片,翻過來是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將撬動整個世界?!笨梢娮髡吆途庉嫷慕承闹擅?。除了起重機外,作者還設計了一個“復合機械”,將幾個簡單機械綜合到一架已熟知的機械之上。作者選定的是多數讀者比較熟悉的自行車,并把它看成杠桿、螺旋(螺絲釘)、齒輪和輪軸的機械綜合體。如果大家分別識別一下,這是個不錯的測驗題。不止于此,最后兩頁還有一個更為綜合的大場面。
總之,作者的創(chuàng)意非常巧妙,他借助兩個小動物、通過他們的表演來講述機械知識,所設計的各種情節(jié)也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和閱讀的興趣。雖然這兩個小家伙不屬于那種“機靈鬼”,但他們總能弄到“成套”的機械,借助一些簡單的機械來幫忙逃亡,并且他們的“道具”是很新奇的。雖然兩個小家伙常常出丑,但卻讓讀者讀得很開心。他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仍鍥而不舍。在兩個小家伙表演的“間隙”,作者再插上一兩頁,用以專門介紹某類簡單機械的科學原理。有時需要讀者動手、親力親為,體驗利用這些“機械道具”。
本書圖文并茂,但針對兒童讀者的閱讀特點,本書圖的成色要大于文的成色。按照順序,先讀圖像,后讀字句。圖像的趣味比較濃,具象的特點突出;文字也很別致,科學知識便是從這些圖文中獲取的。
二、科普的直接效果與間接效果在精妙設計中實現雙提升
科普寫作要滿足向讀者傳授科技知識的要求,而給兒童寫的科普書,如果要引起兒童的閱讀興趣,更要作者下一番功夫了。對于作者來說,放開手來創(chuàng)作是很重要的。作者用精妙的設計給讀者驚喜。書中的科學內容都以簡短的文字作出說明,幾種機械的分類很清楚,其原理也表達得非常簡捷,不僅適宜少年兒童閱讀,還能讓他們從這些圖像之中獲得愉悅之感。從機械系統(tǒng)來看,單個機械中無所謂秘密、也較為直觀,而復合系統(tǒng)的秘密則是隱藏著的,是需要動動腦子的。書中掩蓋得很嚴實的“小紙片”(折頁),看似不過是個“閑筆”,可是作者居然作得如此巧妙。比如,在齒輪頁的一個折頁小紙片展示隱藏在背后的齒輪知識,這些齒輪的組合已經應用在了汽車的傳動機構上,并且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v觀全書,書中至少有3處內容值得科普作家關注,除了封面的“機械”之外,還要從自行車挑出簡單機械的部分,以及從挖掘機找出3種杠桿。這種有些難度或有思考深度的閱讀,也許這就是該書魅力之所在。
科普專家鄭念強調把科普看成一個由科普工作者、傳播形式、傳播媒介、受眾人群組成的系統(tǒng),并把科普的效果分為直接效果和間接效果兩種。就直接效果來講,閱讀使讀者的收獲往往具有“及時性、選擇性”,因而其效果“具有快速、顯效的特點”。就科普間接效果看,鄭念強調“科普能夠幫助公眾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維護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
具體到《機械》一書來看,從直接效果來看,《機械》的內容能讓讀者明白一些像挖掘機、自行車和起重機之類的機械所內含的工作原理,還有那些神奇的小紙片背后的知識,對于中小學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是能收到“顯效”的?!稒C械》書中發(fā)散性的知識特點恰好與課堂上收斂性較強的講述形成互補,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合理,內容也更加能夠與實際結合起來。從間接效果來看,《機械》一書還可以把讀者引向要遠一些的范圍。如果從作者的創(chuàng)意和呈現的內容,聯想到從近代科學建立以來構建的機械自然觀,則是對人類對所身處的宏觀世界的不斷深入的認識。機械自然觀仍是一個可供選擇的自然觀。人們具備一些機械知識,對自然觀和價值觀等觀念的形成是會產生積極影響的。
三、好的科普讀物讓中小學生的閱讀出于興趣而不是任務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通過科學普及工作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科技知識具有更強大的能量,能以一種不可逆轉的力量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大力加強科普工作,著力構建社會化科普工作新格局,出版更多更好介紹科學家及科學問題的通俗讀物,發(fā)展科普教育產業(yè),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淺顯易讀,圖文易懂,生動有趣的《機械》無疑是一本普及科學知識的優(yōu)質科普讀物,能夠有效地激發(fā)青少年和孩子們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培養(yǎng)愛科學、有夢想、有潛力、有希望的科技創(chuàng)新青少年群體。
談到閱讀,中國學生的自覺程度雖然比較高,但往往是任務多于興趣,閱讀的內容與考試相關的居多。閱讀能否成為一個人的習慣,除了興趣外也與社會環(huán)境有一定的關系。今天,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抖音之類的娛樂形式對于閱讀尤其是對于紙質出版物的挑戰(zhàn)是非常明顯的。這種形式下,對出版物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夠輕松地閱讀,像《機械》一樣能引起閱讀興趣的書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這對于推動出版更多優(yōu)質科普出版物也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為了營造科普氛圍,提高中小學生的科普閱讀興趣,出版社應在選題上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在圖書制作上有創(chuàng)新,并根據閱讀對象提供適宜不同年齡讀者的作品,積極翻譯國外的優(yōu)秀作品。有關單位應組織人員,深入細致地進行調查,提出一些“閱讀書目”,推薦給讀者。希望全社會各方面要更加重視科普出版工作,讓科學精神化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行動。
四、結語
如果把筆者閱讀《機械》后總的體驗講出來,我會由衷地說,這本書的作者、譯者和編輯都表現出他們出色的專業(yè)素質和專業(yè)水平,并且中國編輯也是有眼光的。只有這樣才能寫出、畫出和編出如此優(yōu)秀的科普作品。盡管閱讀此書,各色讀者會獲得不同的感受,筆者還深深地體會到,機械是一本大書,它們是用零件組成的,是可以操作的,一些體驗是能從操作過程中獲得的,而《機械》的可操作性真是一種最為愉快的體驗。
作者簡介
劉樹勇: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曾獲多項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