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中華鱘保護日

京水野救護
原創(chuàng)
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救治、馴養(yǎng)、繁殖及科普宣傳教育
收藏

活動背景

為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共抓長江大保護,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推進實施《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提高全社會對極度瀕危物種中華鱘保護工作的認識,鼓勵和引導公眾參與到中華鱘保護行動中,我國自2021年起,將每年的3月28日定為中華鱘保護日。今天是第四個“中華鱘保護日”。

活化石、愛國魚——中華鱘

中華鱘,被稱為“活化石”、“水中的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魚類,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由于受污染、航運、捕撈、水利等影響,使中華鱘的繁衍和生存受到極大威脅。

從中華鱘化石記錄上看,它是距今約1億4千萬年前,白堊紀古棘魚類的一支后裔延續(xù)至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魚類中較原始的種類,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被稱為“活化石”、“水中的大熊貓”,非常珍貴。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繁殖非常艱辛,每年要經(jīng)過30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從大海洄游到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段產卵,期間不進食、全靠消耗自身營養(yǎng)儲備;孵化后的中華鱘幼魚經(jīng)過半年左右游到大海,并在海洋里生長15年左右直至成熟,就會回到長江口,從這里踏上回鄉(xiāng)之路。世世代代,周而復始。中華鱘游遍天涯也眷戀著母親河,其堅定不移的方向性和執(zhí)著的回歸性,就像旅居海外的中華游子對祖國母親的眷戀之情。因此,我國著名魚類學專家伍獻文教授等人稱其為“愛國魚”。中華鱘的種群數(shù)量可以反映出大江大河的健康狀況,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指示器,警示人類保護河湖生態(tài)環(huán)境。

瀕危保護

1983年,我國全面禁止中華鱘的商業(yè)捕撈利用。

1989年中華鱘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1996年,設立“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1997年中華鱘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保護物種。

1982年國家有關部門組建了專門的機構中華鱘研究所,通過長達20余年的保種養(yǎng)殖和繁育研究,中華鱘研究所和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相繼取得了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

2009年起,我國禁止科研捕撈野生中華鱘。

2010年中華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升級為極危級(CR)保護物種。

2002年,設立“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qū)”。

2020年3月28日,中華鱘保護聯(lián)盟年度工作會議決定將3月28日定為“中華鱘保護日”,組織開展專題科普宣傳活動,集聚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中華鱘保護事業(yè)。

評論
smxh676
大學士級
海底生物的多樣性保護促進生態(tài)平衡,保護中華鱘具有重要意義!
2024-03-28
科普5f0291786352a
少師級
2024-03-29
楊偉升:楊夢彬爸爸
少師級
知鱘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