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jiǎn)介
蛙科(Ranidae) 無尾目的一大科,皮膚光滑;上頜有齒,且有犁齒;舌端分叉,可自由活動(dòng);鼓膜明顯;一般無毒腺;肩帶固胸型;椎體既有前凹型又有后凹型,為參差型椎體1;薦椎橫突柱狀;指趾末端二骨節(jié)間沒有間介軟骨。
約50屬670種,下分若干亞科。蛙亞科24屬404種;其中蛙屬約260種,分布很廣;全北界只有蛙屬種類,在歐洲有1種達(dá)北極圈南緣,在美洲只有1種能達(dá)南美北部;澳洲有引進(jìn)種。其余亞科中約2/3的種類分布于非洲。中國現(xiàn)有7屬90余種,其中2/3為蛙屬;湍蛙屬次之,其余5屬各有1~3種。
形態(tài)
體長可達(dá)10厘米,皮膚粗糙,布滿大小疣粒。背面黃綠棕色,有不規(guī)則斑紋。腹面白色,前后肢有橫斑。趾端尖圓,趾間具全蹼。前肢粗壯,指墊發(fā)達(dá),呈灰色。雄蛙具外聲囊一對(duì)。生活在近山的曠野、水田和池塘中。捕食昆蟲、蚯蚓、蜘蛛和其他小型蛙類。產(chǎn)于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各省。屬于國家二級(jí)保護(hù)動(dòng)物。
蛙科蝌蚪為左出水孔型。體形、生態(tài)、習(xí)性各異。非洲產(chǎn)的巨蛙體長可達(dá)30厘米。有水陸兩棲、陸棲、穴居、樹棲、水棲等種類。從平原至高山,從熱帶至寒帶,江湖小溪的水域均有它們的蹤跡。
分布
高山蛙、倭蛙兩屬分布于古北界(后者為中國特有屬),浮蛙、巖蛙、扁手蛙3屬見于東洋界。中國的蛙屬大致可分為真蛙、水蛙兩大類群。真蛙類群趾末端無橫溝,不為吸盤狀,其中包括真蛙群(如黑斑蛙等)、林蛙群(如哈士蟆等)、棘蛙群(如棘腹蛙等);與上述特征相反的歸水蛙類群(如臺(tái)北蛙、沼蛙、臭蛙等)。無指盤臭蛙(Ranegrahami)具過渡型性狀。
分類
石蚌
異名:石蛙、虼蚌、蛤蚌。
來源:為蛙科動(dòng)物石蛙 Ranaspinosa david的全體。
動(dòng)物形態(tài):體形扁,頭偏小,嘴寬且禿,眼大凸出,背部黑褐色,有疣點(diǎn),腹部黃白色或青白色,前胸兩肢間有刺點(diǎn),腹部光滑,前肢短粗,后肢長而粗大,趾間有蹼。其叫聲似拿兩塊石板相碰發(fā)出的“哪、啷”聲,故名石蚌。體色有好幾種,但并非雌雄區(qū)別,最常見的為黑褐色。成蛙一般體長10-15cm,體重50~150g。與其他蛙類不同,其瞳孔為方棱形。
生境及分布:喜棲息于青山小溪、溝壑陰涼、有水、安靜的地方。黔南各地有分布2。
青蛙
異名:田雞、蝦蟆、蛙魚、蛙、長股、青雞、坐魚、蛤魚
來源:為蛙科動(dòng)物黑斑蛙 Rana nigromaculata hallowell H全體。
動(dòng)物形態(tài):體長7-8m、雄者略小。頭部略呈三角形,長約大于寬??陂?,吻鈍圓,吻棱不顯,近吻端有小形鼻孔2個(gè)。眼大而凸,眼間距窄,眼后方有圓形鼓膜大而明顯。體背面有1對(duì)較粗的背側(cè)褶,2背側(cè)褶間有4-6行不規(guī)則的短膚褶,若斷若續(xù),長短不一;背部基色為黃綠色或深綠色,或帶灰棕色,具有不規(guī)則的黑斑,背中央常有1條寬窄不一的淺色縱脊線,由吻端直到肛口。腹面皮膚光滑,白色無斑。前肢短,指端鈍尖指?jìng)?cè)有窄的緣膜,關(guān)節(jié)下瘤明;后肢較肥碩,趾間幾為全蹼。
生境及分布:棲于稻田、池塘、水溝及河溪靜水處,貴州各地有分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