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象簡介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因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又稱作瑤光)七顆星組成,古代也分別稱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中國古代把恒星天空劃分成三垣二十八宿,北斗七星是屬于紫微垣的一個星官。據(jù)《晉書·天文志》記載:“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玉衡為音,開陽為律,搖光為星?!?/p>
在現(xiàn)代天文學中,星等是衡量天體光度的量,星等值越小表示恒星發(fā)出的光越亮。在七顆星中,“玉衡”最亮,亮度為1.77等,“天權”最暗,亮度為3.31等。七星中的“開陽”看起來是一顆星,但在“開陽”附近還有一顆很小的伴星,稱為“輔”或“開陽增一”。而在西方的星座劃分中,北斗七星則位于大熊座的尾部。目前西方天文學界采用拜耳命名法,每顆星星的名字由一個希臘字母加上該星座的名稱表示,且這個希臘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順序代表了這顆星在該星座中的亮度排名。根據(jù)拜耳命名法,北斗七星分別稱為:大熊座η、大熊座ζ、大熊座ε、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其中前三顆星組成北斗的斗柄,后四顆星組成北斗的斗身。
文獻記載
據(jù)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記錄農(nóng)事的歷書《夏小正》記載:“正月……斗柄縣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戰(zhàn)國時期編成的《甘石星經(jīng)》記載:“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本踝倍菲咝且暡焖姆?,定四時,分寒暑?!尔i冠子》的表述更為清晰:“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p>
西漢時期,正式以北斗七星為指示12個月的標準星,每個月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天球上移動30°。據(jù)《淮南子·天文訓》記載:“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庇钟小妒酚洝ぬ旃贂酚涊d:“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紀,皆系于斗?!?也就是說,中國古代將北斗作為定方向、定季節(jié)、定時辰的標尺?!薄短煜罅行菆D》也有與之類似的記載。
星座方位
北斗七星屬于大熊座的一部分,位于大熊的尾部。將斗口的兩顆星(天樞和天璇)連線并朝斗口方向延長約5倍距離,就找到了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斗來,由北往西再展開?!币馑际钦f初學者在掌握北斗七星的位置后就可以以此為基礎依次確認其它星座的位置了。古人對北斗七星的重視很大程度上在于北斗在辨別方向時的應用。根據(jù)北斗和北極星的相對位置,就可以找到位于正北方向的北極星,因此古語有云,“夜望北斗知北南”。17
此外,在北斗七星斗柄方向的延長線上,可以找到全天21顆最亮恒星之一的大角星,即牧夫座α星。
星象成因
三維圖像
北斗七星所組成的斗形只是在地球觀測時看到的景象,從其它方向觀測這七顆星時,它們會組成完全不同的圖案。實際上,北斗七星只是銀河系中普通的七顆恒星,它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關系,彼此之間的距離也十分遙遠。如天樞星距離地球約124光年,天璇星到地球的距離則有約79光年。因此,我們看到的北斗七星只是這七顆恒星組成的三維圖形在地球方向上的二維投影。想要更深入地認識北斗七星,建立一個三維的立體圖像模型是必不可少的。
恒星自行
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樣子是不斷變化的,這是恒星自行所導致的結果。
實際上,恒星在宇宙空間中也是在不斷運動的,但由于恒星在一年中移動的路程與恒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相比顯得極為微小,因此整體看上去仿佛“恒定不動”一般,所謂“恒星”便是由此而來。但詳細來說,恒星的運動由恒星沿著視線方向的運動和恒星垂直于視線方向的運動組成,后者稱為恒星自行。恒星的自行在天文觀測中的表現(xiàn)是:恒星間的相對位置會產(chǎn)生微小的變化,但這種變化相對于地球與恒星間的距離過于微小,因此幾乎不會被察覺到。
北斗七星的自行情況各不相同,這導致它們始終在進行緩慢的相對運動。其中五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向同一個方向運動,而“天樞”(斗口處起第一顆星)和“搖光”(斗口處起第七顆星)則向相反的方向運動。由于恒星自行的存在,北斗的形狀會在漫長的宇宙變遷中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在約10萬年后,現(xiàn)在這種柄杓的形狀將不復存在。
季節(jié)指示
《鹖冠子》記載道:“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币馑际钦f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午夜,北斗七星的斗柄會分別指向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這個現(xiàn)象就是地球公轉(zhuǎn)所導致的。13
對于這個現(xiàn)象,可以簡單理解為:地球的公轉(zhuǎn)導致在不同季節(jié)時,太陽相對地球的方向是不同的,因此人們在不同季節(jié)的夜晚所面對星空的方向以及位置也是不同的,從而看到北斗的指向也不同。也就是說,北斗指向的變化可以作為地球公轉(zhuǎn)的一個表征,而地球公轉(zhuǎn)是四季變化的成因,故可以將北斗的指向變化作為季節(jié)變化的參考。
這個現(xiàn)象還可以通過太陽在天球上的運動解釋。天球是一個假想的球,以觀測者為中心,以無窮遠為半徑。將所有的天體投影到這個球面上,就形成了一個便于研究天體運動的“天球”。由于恒星自行的幅度很小,看上去幾乎不動,因此可以認為恒星是“鑲嵌”在天球上的。天軸是地球自轉(zhuǎn)軸的延伸,地球赤道的延伸與天球相交的大圓圈稱為天赤道。地球自西向東自轉(zhuǎn),而當我們以自身為參考系觀察天上的恒星時,看到的則是恒星自東向西的運動。我們不妨認為這是天球在繞天軸進行自西向東的轉(zhuǎn)動,而鑲嵌在天球上的恒星也隨之運動,這種運動被稱為周日視運動。由于太陽離我們很近,它并不能被視為“鑲嵌”在天球上不動的。隨著地球繞太陽的公轉(zhuǎn),它在進行周日視運動的同時還會進行周年視運動。周年視運動即是太陽在恒星組成的星空背景上向后運動,每年運行一圈。在天球中,每天夜晚的同一時刻都要求太陽相對觀察者位于同樣的位置,而太陽本身相對天球上群星背景的位置又在進行著周年變化,因此在首先確定太陽的位置后,不同季節(jié)中恒星在夜晚同一時間的位置其實并不相同,北斗七星的指向也會隨著地球公轉(zhuǎn)進行周期為一年的旋轉(zhuǎn)。
天文數(shù)據(jù)
北斗一:天樞
|| || 北斗一:天樞
北斗二:天璇
|| || 北斗二:天璇
北斗三:天璣
|| || 北斗三:天璣
北斗四:天權
|| || 北斗四:天權
北斗五:玉衡
|| || 北斗五:玉衡
北斗六:開陽
|| || 北斗六:開陽
開陽增一輔星
|| || 開陽增一輔星
北斗七:搖光(瑤光)
|| || 北斗七:搖光(瑤光)
星象應用
季節(jié)劃分
在中國傳統(tǒng)神話中,北斗七星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都是隨北斗斗柄的指向而來臨。
《鹖冠子》記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庇捎谇拔乃鲂强罩苣暌曔\動的存在,在不同季節(jié)的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會指向不同的方向,所以古人們根據(jù)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就可以判斷節(jié)氣,從而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誤時節(jié)。
紀歷
斗建
北斗七星指示十二個月份,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月份的標準,稱為斗建,也就是歷法中的“月建”。斗柄循環(huán)旋轉(zhuǎn),順時針旋轉(zhuǎn)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即一年。《淮南子·天文訓》記載道:“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边@里的“斗”就是指北斗七星的斗柄?!稘h書·律歷志》則記載道:“日至其初為節(jié),至其中斗建下為十二辰,視其建而知其次?!?5
定歲時
古代中國的勞動人民很早就開始通過觀察星象探索宇宙的奧秘,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北斗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zhuǎn)星移對應著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jié)律變化,因此成為上古人們判斷時節(jié)變化的依據(jù)。二十四節(jié)氣原是依據(jù)北斗七星斗柄旋轉(zhuǎn)指向(斗轉(zhuǎn)星移)制定,是中國古代觀星文化在農(nóng)業(yè)上的一項重要的應用。
北斗的旋轉(zhuǎn)可以作為劃分地球上的天和年的依據(jù)。以北天極為中樞劃分出子、丑、寅、卯等12宮的空間區(qū)位,北斗七星繞北天極旋轉(zhuǎn),其每月、每日、每時所指向的空間區(qū)位在周日視運動和周年視運動的作用下不斷變化,如同時鐘之時針、分針、秒針按照各自的規(guī)律移轉(zhuǎn)。可見太陽每日、每年周期性變化的天象也有鐘表歷法的作用。古人通過對日月時、北斗星等天象的運行規(guī)律性及循環(huán)周期進行觀測與總結,抽象出十二地支來紀歷。
北斗星分別按年按日遍歷十二宮,所歷一年之春、夏、秋、冬四季,與一日之晨、午、昏、夜,行度相符,即在一天與一年之間,北斗七星斗柄會繞北極旋轉(zhuǎn)一周,遍歷由斗建所得的十二宮。春行寅、卯、辰宮,夏行巳、午、未宮,秋行申、酉、戌宮,冬行亥、子、丑宮;一日則晨行寅、卯、辰宮,午行巳、午、未宮,昏行申、酉、戌宮,夜行亥、子、丑宮。是以對照行度,春比之日東升,夏比之日中天,秋比之日沉落,冬比之日反背。如此,北斗七星的變化就可以表明一年中氣候與一日中溫度之變化,同時又可以將寒暖燥濕的大小循環(huán)于蘊含其中,還可以明確地理方位。
試驗星
開陽是著名的雙星。在“開陽”附近有一顆很小的伴星,中國古代專名“輔”(即大熊座80),亮度3.99等。12
《史記·天官書》中記載:“輔星明近,輔臣親強;斥小,疏弱?!薄稌x書·天文志》中有云:“輔星傅乎開陽,所以佐斗成功,丞相之象也。七政星明,其國昌,輔星明,則臣強。”宋代何薳的《春渚紀聞·歙山斗星硯》也有提到:“色正天碧,細羅文中涵金星七,布列如斗宿狀,輔星在焉。因目之為斗星硯?!泵鞒尉懊鞯摹洞髲图分袑懙剑骸坝质贡倍芬哉窦o兮,命輔星以佐之。”
據(jù)說,古時候中國和外國的軍隊都曾經(jīng)使用這對雙星測試士兵的視力,把它當做測驗士兵視力的“試驗星”。如果能分辨出這顆輔星,視力就達到了現(xiàn)代標準下的5.1了。
北斗神話
北斗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斗七星”。實際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包括北斗七星在內(nèi)的星辰的崇拜信仰由來已久,遠在道教形成之前。儒教禮制也強調(diào)對漫天星辰的祭祀。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fā)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對北斗七星的觀察早有記錄,但對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記載始見于漢代緯書。最初有兩種名稱,其中一種為《春秋運斗樞》所記:“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斗?!绷硗?,歷代學子崇拜的魁星即北斗七星的第一星(或前四星),也有人認為魁星即七星中的文曲星。
民間占星文化流行“北斗主死,南斗主生”的說法。道教的《北斗經(jīng)》也有類似的說法,根據(jù)人的出生時辰,人們的生命被分屬于七個星君所掌管:“北斗第一陽明貪狼太星君,子生人屬之;北斗第二陰精巨門元星君,丑亥生人屬之;北斗第三真人祿存真星君,寅戌生人屬之;北斗第四玄冥文曲紐星君,卯酉生人屬之;北斗第五丹元廉貞綱星君,辰申生人屬之;北斗第六北極武曲紀星君,巳未生人屬之;北斗第七天關破軍關星君,午生人屬之?!比藗兛梢愿鶕?jù)自己的生辰找到自己的主命星。
相關星象
小北斗
小北斗是小熊座中七顆較亮的星的總稱 ,與位于大熊座的北斗七星類似,它們也排成了斗形,但由于亮度不高,遠不及北斗七星醒目,故稱為小北斗。勾陳一,也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顆星,便是我們所說的北極星。在天璇、天樞連線的五倍延長線上,便可以找到它。
北斗九星
古籍中也有許多關于北斗九星的記載,但關于多出來的具體是哪兩顆也存在爭議。
宋代道教天書《云笈七簽》第二十四卷“日月星辰部”曾提及北斗七星還有輔星、弼星的存在,時稱北斗九星。后來兩顆漸漸隱失,成為“七現(xiàn)二隱”,故今有北斗九星之說。傳說能看見這兩顆隱星的人可以得到長壽?!端问贰ぬ煳闹尽酚涊d:“第八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見,《漢志》主幽州。第九曰輔星,在第六星左,常見,《漢志》主并州?!痹诘诹w星(開陽)左邊的輔星應該是指開陽增一,而弼星則是顆隱而不見的星星,這似乎與“七現(xiàn)二隱”的說法相矛盾。書下批注:“北斗與輔星為八,而《漢志》云九星,武密及楊維德皆采用之。《史記索隱》云:‘北斗星間相去各九千里。其二陰星不見者,相去八千里?!ぴ印恫教旄琛芬嘣凭判?,《漢書》必有所本矣?!闭f明作者也不清楚多出來的具體是哪兩顆星。14
這九星在《云笈七簽》中的別名分別是:第一陽明星、第二陰精星、第三真人星、第四玄冥星、第五丹元星、第六北極星、第七天關星、第八洞明星(輔星)、第九隱元星(弼星),由九位大帝各主其星,攝理二十八個星宿。(《云笈七簽》載:“《黃老經(jīng)》曰:‘北斗第一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機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星,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第六闓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第七搖光星,則天關星之魂大明也。第八洞明星,則輔星之魂精陽明也。第九隱元星,則弼星之魂明空靈也。’”)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北斗第八星曰招搖,第九星曰玄戈”,把北斗七星的斗柄繼續(xù)延伸,能看到兩顆暗星在其后方,一顆名曰“玄戈”,一顆曰“招搖”,即牧夫座λ和牧夫座γ二星。算上這兩者,北斗七星就延長成了北斗九星。當然,后加的這兩顆星的亮度也遠不如前七顆星。但是在實際應用時,北斗九星的斗柄指向心宿,同樣可以以此定方位和確定季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