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病
從幼苗至結(jié)果期的整個生長期內(nèi)均可受害,保護地反季節(jié)和早春栽培時發(fā)生較重。
【癥狀】 苗期多是莖基部受害,初呈水浸狀褐色病斑,后變?yōu)樯詈稚?,繞莖一周,濕度大時,皮層腐爛長出白色霉層,至幼苗死亡。成株期染病,多始于植株分枝處,病斑繞分枝處一周,呈淺褐色斑,并向莖上、下擴展,濕度大時,病部內(nèi)、外生白色菌絲,莖部皮層腐爛,劈開分枝處,內(nèi)部往往有深褐色鼠糞狀菌核,最后引起落葉和植株枯萎死亡。果實染病,往往從臍部開始呈水漬狀濕腐,逐步向果蒂擴展至整果腐爛,濕度大時果表長出白色菌絲團,后形成不規(guī)則菌核。
【發(fā)病條件及規(guī)律】 該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夏或越冬,菌核沒有休眠期,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年,但不耐潮濕,溫度在5-20℃和較高的土壤濕度的狀況下菌核即可萌發(fā),其中以15℃左右為最適。病菌通過傷口和表皮直接侵入寄主,借助于氣流、雨水和人工操作傳播。溫度20℃和相對濕度在85%以上的環(huán)境病害發(fā)生嚴重,相對濕度在70%以下,病菌發(fā)育受到抑制,病害較輕,保護地栽培早春和晚秋陰雨天氣易引起病害流行。
【防治措施】 (1)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2)深翻土壤。將土壤上層中的病原菌翻到深層土壤中,降低上層土壤病菌的數(shù)量,從而減輕病害的發(fā)生程度,對已出土的子囊盤要及時鏟除,嚴防蔓延。(3)進行土壤消毒。用98%棉隆微粒劑,每平方米25克,耙入土中,保持一定的土壤濕度,覆蓋地膜密封20天,揭開地膜15天待藥氣散發(fā)后定植。也可選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10克,拌細干土1公斤,撒在土表,或耙入土中。然后播種或定植。(4)溫湯浸種。先將種子放有清水中浸20分鐘,然后放在50-55℃的熱水中,水量為種子的5-6倍,而且不斷地攪動,使水溫保持20分鐘,將菌核燙死。(5)控制棚室內(nèi)溫濕度,東北地區(qū)越冬生產(chǎn),應實行高溫和低濕管理,特別應防止夜間棚室內(nèi)濕度過大或結(jié)露時間增長。(6)及時摘除病枝和拔除病株,進行深埋或燒毀。(7)發(fā)病初期噴施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25%咪鮮胺乳油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 15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7-10天1次,連續(xù)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