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眼已是末伏,距離8月20日出伏“余額”將盡,那么,在這個季節(jié)和氣候轉(zhuǎn)換的關鍵時期,我們有哪些健康注意呢?
這些養(yǎng)生禁忌提前看!
01不要太早去晨練
出伏后的初秋時節(jié),溫差逐漸加大。
有些人夏天習慣四五點鐘就外出晨練,此時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讓早晨本已較高的血壓上升更快,從而增加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02不要穿短褲背心
出伏后,早晚比較涼快。不要穿短褲背心之類太清涼的衣服,最好隨身攜帶薄外套或圍巾披肩,防止受風。
一定護好脖子、后背、腳部,這些都是血管最豐富的地方,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fā)危險。
03不要整夜開空調(diào)
出伏后使用空調(diào)要十分注意,盡量不要在夜晚睡覺時開空調(diào),即使要開最好定時,以免半夜時空調(diào)的陰氣與外界的寒氣入侵人體內(nèi)臟、經(jīng)絡和骨關節(jié),引起感冒、腹瀉、頸肩腰腿痛、關節(jié)疼痛等癥狀。
04不要熬夜睡得晚
出伏之后是天氣由熱轉(zhuǎn)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漸弱,人體內(nèi)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zhuǎn)換,經(jīng)過晝長夜短炎熱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現(xiàn)象,特別是老年朋友。
此時如果不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秋乏”更容易出現(xiàn)。
要減緩“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時多增加1小時睡眠。
另外,還要加強鍛煉,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05不要不渴不喝水
出伏后,出現(xiàn)高溫天氣的次數(shù)依舊不少,身體水分大量蒸發(fā),不及時補充水分會導致血液濃度增加。
晚上睡覺前和早晨起床后應喝一杯水,半夜醒來也可適量補點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血栓形成。
06通風也要勤一點
出伏以后,氣溫逐漸降下來,而且出伏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空氣中的霉菌遇到適宜條件,便會在媒介物上生菌。
霉菌生活力很強,一般溫度在25℃~30℃、濕度在80%以上,并有充足的氧氣,便會生長繁殖。
三伏天的時候空調(diào)大開,通風次數(shù)少,病菌容易聚集室內(nèi)。
出伏以后選個晴朗的日子,開窗通風,并把衣物從箱中取出,掛在通風干燥的地方,有助于防霉除菌。
防病防燥按穴位
01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內(nèi)踝間和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太溪為腎經(jīng)原穴,屬水,可治療咽中干、口中熱、唾如膠等秋燥的臨床癥狀。
按揉方法:拇指屈曲放于穴位,按揉2~3分鐘,間隔5分鐘再行按揉,一共按揉5~10分鐘,感覺發(fā)酸、發(fā)脹、發(fā)熱為標準,一般每天可以按揉2次,以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02風池穴
風池穴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于耳垂平齊。該穴主治大風、中風等疾病,為祛風要穴。
秋天早晚溫差大,容易造成血壓差不穩(wěn),按揉頭頸部,可以減緩血壓突增。
當血壓升高頭暈時,除服藥物外,還可以點揉或者按壓風池穴大概5~15分鐘,可以增加藥物的降壓效果,緩解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