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藏《五同會圖卷》中的古琴
呂埴 文化學者
雅集中的古琴
《五同會圖卷》后吳寬、王鏊、吳洪等人的題跋,以及他們平日的詩句里經(jīng)常提到“睢陽五老”和“洛社耆英”等典故?!都也丶分幸灿涊d,吳寬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和弘治十二年(1499年)兩次題跋《睢陽五老圖》?!都也丶肪矶拧端陀袢赀倍加啡愿澳暇吩唬?/p>
“南都人識舊清風,新命仍歸玉敕中。
執(zhí)法星高依北斗,留臺地重隔江東。
睢陽會散誰偏老,洛下吟成我未工。
……
頃與鄉(xiāng)人之仕子朝者姚城陳玉汝、海虞李世賢、松陵吳禹疇、震澤王濟之為五同會,蓋襲睢陽之意而循洛社之例。職務之余,期月一聚,飲以釋其勞相樂也?!?/p>
之所以在詩文中不斷提到“睢陽五老”和“洛社耆英”,是因為吳寬等人追慕前賢,向往他們的精神,而“五同會”正是對“睢陽五老”和“洛社耆英”的仿效。
文人、官員雅集聚會的圖像傳統(tǒng)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香山九老圖》,宋代則有《睢陽五老圖》和《洛社耆英圖》。到了明代,文人、官員雅集更為流行,也有更多雅集圖存世和流傳,除了《五同會圖卷》,還有《杏園雅集圖》《竹園壽集圖》等。此種畫作所表現(xiàn)的其實不止是文人、官員的雅趣和情調,更多的其實是畫中人趨同的人生觀和志向,他們不同的身世經(jīng)歷和人生軌跡能夠啟發(fā)后世觀者的思考,起到鑒戒的作用。
《杏園雅集圖》是明代宮廷畫家謝環(huán)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描繪的三月一日在楊榮私第杏園的雅集情景,畫中包括了9位在職朝廷文官。卷后詩文中經(jīng)常提及“香山九老會”,可見此次聚會正有仿效“九老會”之意,或者以之自喻。
《竹園壽集圖》是由宮廷畫家呂紀、呂文英繪制,記錄的是弘治己未年(1499年)五月四日,吏部尚書屠滽、戶部尚書周經(jīng)、督察院右都御史侶鐘三人60壽辰,諸僚在周經(jīng)私邸為其置酒慶賀的場景。圖中共繪文士14人、侍從15人,分為5組人物,吳寬形象出現(xiàn)在后半段,卷后還有吳寬作序及和詩。吳寬在此圖題跋詩中稱:
“杏園雅集今重現(xiàn),良史當筵亦寫真。
……
瞥然一世同驚電,瞠若三公豈后塵。
更待它年為此集,香山容我作劉真?!?/p>
吳寬還在序文中提及,“屠公援宣德初館閣諸老‘杏園雅集’故事,曰:‘昔有圖,此獨不可圖乎’”,明確提到《竹園壽集圖》是以《杏園雅集圖》為仿效對象。后來,與會官員許進之子許論(1487—1559)甚至將家藏的《杏園雅集圖》和《竹園壽集圖》合為《二園集》,刊刻成書,使這種文人、官員雅集的圖像模式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閱讀和傳播。
在雅集圖式流行的背景下,“竹園壽集”過后4年,即1503年,在陳璚不久要到南京上任、王鏊也要離開北京之時,在京的5位蘇州籍官員一起聚會,并邀畫師“丁君綵”記錄下《五同會圖卷》這一場景,“五同會”也是承襲了歷來已久的雅集傳統(tǒng)的又一次集會。
明代文人、官員的雅集,從魏晉以來的恣意、豪放逐漸轉向了內修和靜雅,大宴賓客的風俗雖猶在,但雅集發(fā)展到更為私密的小圈子當中。雅集時,他們聚在一起品書論畫、煮茶聽琴,而在器物使用、活動籌備和環(huán)境選擇上就更為講究了。
《五同會圖卷》中頗具江南庭院風格的背景中,太湖石、松樹、桂樹、芭蕉、竹子、梅花鹿、仙鶴等物點綴其間,皆是祥瑞之物。仆從或手捧書本、漆盒立于左右,或肩擔酒饌、烹火煮茶以備飲食,更有一垂髫童子攜琴款款而來。古琴不一定是明代文人、官員每次雅集的主角,但卻是每次雅集的必備之物。圖卷中的攜琴童子立于梧桐樹下方,有溪流環(huán)繞,正是“吳下琴川”之隱喻。
攜琴童子
明代古琴藝術繼宋以后再度興盛,古琴在文人、官員階層普遍流行,琴事活動頻繁,形成眾多古琴流派,如“浙派徐門”“松江派”“紹興派”“虞山派”等。這些琴派具有自己的琴學主張與琴學思想,琴曲的創(chuàng)作主要以純器樂性琴曲為主。明代還刊印了大量古琴曲譜,包括明成祖朱棣敕造《永樂琴書集成》、寧王朱權的《神奇秘譜》,還有汪芝的《西麓堂琴統(tǒng)》、蔣克謙《琴書大全》、楊掄《太古遺音》等,對后世影響深遠。
此外,明代的斫琴風氣興盛,無論是帝王宗室,還是村野鄉(xiāng)人,都流行斫琴。到了明朝中晚期,受到社會奢華之風的影響,古琴的斫制也展現(xiàn)出浮華的一面。許多名貴的木料被用來斫琴,琴軫甚至用玉石來制作,琴徽一般選用螺鈿制成,也有少數(shù)選用金、玉等。斫琴方面的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古琴樣式的增加。如今常見的蕉葉式,傳世的實物最早即為明朝之物。明代流行的古琴新樣式還有像“洛象”“潞王”等,存世量很多。
有明一代,古琴的普及范圍日益廣泛,這與市民文化的擴大不無關系,但是其主流仍舊掌握在廣大文人、官員階層手中。在讀書仕進或官場沉浮中,古琴始終是他們修身養(yǎng)性、寫心傳道的工具?;蛟S正是有這樣的文化氛圍,蘇州一帶的古琴之風格外興盛,并直接促使古琴“虞山派”的形成。如同美術史上的“吳門畫派”一樣,“虞山派”成為主導當時古琴音樂發(fā)展的重要流派,二者有諸多相似之處。
“虞山派”是中國古琴流派之一,它發(fā)源于蘇州常熟地區(qū),由嚴天池創(chuàng)立于明末清初,影響遍及中國各地。又因當?shù)赜泻恿髅俅?,“虞山派”也稱“琴川派”?!坝萆脚伞钡闹匾賹W著作有嚴天池的《松弦館琴譜》、徐上瀛《大還閣琴譜》等,代表琴曲有《秋江夜泊》《良宵引》《瀟湘水云》《梧葉舞秋風》等?!坝萆脚伞钡那贅分v求氣韻生動,隨著時間推移形成了“博大和平,清微淡遠”的琴風,被譽為“古音正宗”。2008年6月14日,“虞山琴派”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蘇州一帶,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社會人文環(huán)境,生長于斯的文人、官員群體素好雅集。在享受山川人文之美、游園品茗之余,古琴也自然成為他們直抒胸臆的良器。而“五同會”雅集時必定撫奏的是純器樂化古琴曲,因為在《五同會圖卷》中并未看到歌者的身影。純器樂化的琴曲將撫琴者從束縛中解放了出來,能夠集中精力完成演奏,技巧也會得到發(fā)展。同時古琴本身精妙的聲韻之美不會被人聲掩蓋,人們能夠更好地欣賞它的魅力。這就是后來古琴“虞山派”的先聲,完全符合當時文人、官員的生活情趣與審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