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為證明氣候變化并不可怕,他們說暖是漢唐盛世

科學辟謠
科學·解讀;熱點·解析;流言·解釋。
收藏

以下文章來源于風云之聲 ,作者袁嵐峰

作者:魏科,博士,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tǒng)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青促會會員。科研領域為平流層-對流層相互作用、東亞季風和極端氣候事件。

隨著夏季的到來,破紀錄高溫和極端暴雨事件反復出現(xiàn),北京首次出現(xiàn)連續(xù)三天40℃以上的極端高溫天氣。5月31日至6月27日期間,北京降雨量更是僅有1.1毫米,比常年同期的55毫米大幅減少98%以上。這些極端的天氣提醒我們,人類已經身處嚴重的氣候危機之中,然而不少人依然會被以下的觀點所困惑,成為籠罩在我們認知上的迷霧,例如:全球氣候并沒有變暖,全球變暖是無良科學家的陰謀,是自然而不是人類活動引起了全球變暖,現(xiàn)在的變暖在地球歷史上不值一提,全球變暖是太陽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是一場陰謀……事實上,這樣的觀點總結起來多達200多條。

以上這些觀點和論據(jù)是過去30年氣候戰(zhàn)爭的遺留物,這場戰(zhàn)爭的一方是全球支持全球變暖的主流科學家,另一方是人員混雜的反氣候變化群體,包括石油公司、煤礦協(xié)會、媒體紅人、游說團體,還有一些非主流“科學家”。在全球變暖已成事實的今天,我們看到潮水退去的那些“裸泳者”,那些反氣候變化群體,他們炮制并傳播了反氣候科學的觀點,并深刻影響了全球的認知,使陰謀論、科學不確定論、增溫有益論、應對氣候變化有損經濟等觀點廣泛流傳,也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決策和行動猶豫不決,他們甚至成功地讓美國退出了《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xié)定》,最終導致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停擺和遲滯30年。

在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輪評估報告期間,各種極端氣候災害的事實驚醒了很多人,其中年輕人異軍突起,他們拒絕接受忽悠,再加上氣候科學的發(fā)展,讓氣候變化的偽科學失去了基礎,一場持續(xù)了30多年的氣候戰(zhàn)爭的硝煙即將散去。在科學的支持下,全球正堅定地走在碳中和的道路上,然而失去的30年又有誰能負責呢?在過去和未來遭遇極端天氣而蒙受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向誰追責?未來至少30-50年,我們都將處于過去30年氣候戰(zhàn)爭的災后重建中,而這種影響可能會持續(xù)數(shù)百到上千年。

01.對氣候科學的圍獵

全球有沒有變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變暖?全球變暖會帶來什么影響?這本來是氣候研究的科學問題,但由此引發(fā)的氣候應對行動涉及全球范圍內的能源轉型和政策調整,利益方遍及全球各行各業(yè)。由此,氣候問題突破了科學領域,成為各方力量角力的核心。對付科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科學家”對抗科學家,既得利益者們通過資助和收買那些科學信念淪陷的科學家,讓他們提出各種貌似科學的觀點,給公眾和決策者制造出科學家觀點不一致的假象,再配合上石化集團的其他游說活動,讓真正科學的內容蒙塵,從而使氣候行動裹足不前。

1988年6月23日,美國氣候學家James Hansen參加了美國國會聽證會,展示了當時最新的數(shù)據(jù)和模型的預測結果,強調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對地球氣候系統(tǒng)產生影響,使全球變暖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并推動了國際社會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行動。也同樣是這一年,由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UNEP)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共同發(fā)起并設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全球范圍內評估和提供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知識。

1989年,與科學家的行動針鋒相對的全球氣候聯(lián)盟(Global Climate Coalition)成立,這個聯(lián)盟由一些美國工商業(yè)團體、行業(yè)協(xié)會和能源公司組成,旨在推動就全球變暖問題進行辯論,并抵制針對溫室氣體排放的環(huán)境政策。其中的會員大名鼎鼎,例如石油和天然氣行業(yè)的??松梨冢‥xxonMobil)、雪佛龍(Chevron)、殼牌(Shell),煤炭行業(yè)的皇家荷蘭殼牌集團,汽車制造商福特汽車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等。

圖片

全球氣候聯(lián)盟(Global Climate Coalition)主要由美國工商業(yè)團體、行業(yè)協(xié)會和能源公司組成。

反對氣候變化的組織不少,例如冷靜頭腦聯(lián)盟也是一個能量很大的組織,這個組織主要由反氣候變化的智庫組織組成,其會員包括了不少“大名鼎鼎”的智庫組織,例如基督教聯(lián)盟、美國立法交流委員會、競爭性企業(yè)研究所、科學與公共政策中心、馬歇爾研究所、自由前沿組織、太平洋研究所、國家政策分析中心等等。

圖片

冷靜頭腦聯(lián)盟(Cooler Heads Coalition)主要由美國反氣候變化的智庫組織組成

針對氣候科學的氣候戰(zhàn)爭始于30年前,并一直蔓延至今。在英國氣象學家彼得·斯托特在新書《酷熱空氣》(hot air)里,介紹了90年代中期的一場遭遇戰(zhàn)。1996年,剛踏入氣候變化科研領域的斯托特赴美國參加在舊金山舉辦的AGU年會。那年圣誕節(jié)的前一周,斯托特參加的分會場吸引了大批聽眾,以至于過道和后場都站滿了人。做氣候變化歸因分析的大咖本杰明·桑特 (Benjamin Santer) 在會場遭遇知名反氣候變化人士帕特里克·邁克爾斯 (Patrick J. Michaels) 的阻擊,他們的報告被前后放在一起,來到這里的聽眾,有一半確實想弄明白氣候變化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而另一半,怕是純來看熱鬧的。

本杰明·桑特的報告完全是學者風格的,根據(jù)他在《Nature》上發(fā)的論文[1],討論氣候變化中人類的作用。本杰明·桑特是2021年諾獎獲得者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在1987年招的博士后,他協(xié)助哈塞爾曼開拓了氣候變化檢測和歸因這一新的研究領域。本杰明·桑特揭示了影響氣候變化的人類因素:溫室氣體增加導致全球增暖,污染物增加導致全球降溫,這二者相互抵消,使得20世紀的增暖幅度比較小,但是隨著污染的治理和溫室氣體的持續(xù)飆升,全球增暖的幅度和速度將持續(xù)增加。

邁克爾斯在報告里指責本杰明·桑特的觀點“人類對全球氣候有明顯的影響”是完全錯誤的,指責氣候科學家欺騙決策者和公眾,讓大家錯誤地相信人類活動正在導致全球變暖,本杰明·桑特參與的IPCC報告(當時是第二次IPCC評估報告)是歪曲的,會導致對經濟增長不必要的限制,進而摧毀世界經濟。

AGU大會是學術年會,學者們各自陳述觀點,并不會現(xiàn)場辯論,聽眾聽了兩派不同觀點之后,由他們自己來判斷對錯。上世紀90年代的研究氣候變化的學者與反氣候變化者之間的交鋒可見一斑。這樣的爭議傳遞給媒體和公眾的信息很危險,即科學界在氣候變化的事實和原因上還不一致,科學界內部對全球變暖的認知還不統(tǒng)一。

這正是反氣候變化人士希望達到的目的,公眾根本區(qū)別不了本杰明·桑特和邁克爾斯誰才是真正研究氣候變化的科學家。簡單來說,邁克爾斯雖然是弗吉尼亞大學從事環(huán)境科學研究的教授,但是他并非真正研究氣候變化的科學家,他接受煤炭公司的資助,在各種場合反對全球變暖的科學,認為全球變暖幅度很小,科學界的大驚小怪是獲取科研經費的一種手段。但實際上,反倒是他本人從石化行業(yè)那里獲得了不少資助,根據(jù)2005年《西雅圖時報》報道,他獲得來自石化行業(yè)超過16.5萬美元資金的資助,2006年,他又獲得由科羅拉多州能源機構山間農村電力協(xié)會(Intermountain Rural Electric Association)提供的10萬美元資助,當然,這還只是公開報道里出現(xiàn)的,只是他獲得的經濟資助的一部分。邁克爾斯曾在CNN上說,他40%的資金來自石油行業(yè),但真實比例估計比這更高。

從1994年起,邁克爾斯開始發(fā)行通訊刊物《世界氣候報告》(World Climate Report),每年發(fā)行出版一卷,報告由綠化地球協(xié)會(Greening Earth Society)出版,如果繼續(xù)追蹤,就會發(fā)現(xiàn)綠化地球協(xié)會與美國西部燃料協(xié)會(Western Fuels Association, WFA)關系密切,而WFA又是燃煤公司們組成的協(xié)會。另外邁克爾斯還是美國智囊團(游說組織)卡托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這個組織是由石油行業(yè)的億萬富翁查爾斯·科赫(Charles Koch)于1977年創(chuàng)立。所以,雖然也是大學里的教授,但是他就早上了石化團體的戰(zhàn)車。

在真正的科研人員從全球觀測資料、理論研究和數(shù)值模擬等全面揭示全球變暖的原因、現(xiàn)狀、影響、未來趨勢、應對思路等問題時,并呼吁全球應該積極應對時,減少化石燃料消耗量時,石化組織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們選擇全面出擊,資助學者來反對就是一個很好的思路,這些學者們下場參與論戰(zhàn),讓民眾和決策部門認為全球變暖的問題不值一提,或者認為科學界還沒把全球變暖的問題研究清楚,這就給石化產業(yè)贏得寶貴時間。

石化產業(yè)的資助對象里還有弗雷德·辛格(Fred Singer),他早年從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曾經是邁阿密大學環(huán)境和行星科學學院的創(chuàng)始院長,擔任過美國環(huán)保署副助理行政長官和交通部首席科學家,還在弗吉尼亞大學擔任過教授,可謂地位顯赫。1990年,早已退休的辛格創(chuàng)立了“科學與環(huán)境政策項目” (SEPP),這是個純粹由私人資金資助的組織,從這時候起,辛格劍走偏鋒,走上了和主流科學界唱反調的道路??茖W家說臭氧洞問題很嚴重,這是由人類排放的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的物質造成的,氟利昂在平流層在紫外線作用下會釋放出游離態(tài)氯,而這些游離態(tài)的氯,又會作為催化劑破壞臭氧;辛格和邁克爾斯則在各種場合以學者身份說臭氧消耗是火山噴發(fā)的自然結果,與氟利昂無關。他們做了一番計算,說1976年圣奧古斯丁火山 (Mount St Augustine) 噴發(fā)的破壞臭氧層的氯的數(shù)量是當年全球生產的氯氟烴總量的500多倍。他們在《華盛頓時報》上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并在美國聽證會上講解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當科學界反對煙草,指出吸煙導致肺癌癌癥,二手煙也是重要的致癌因子時,辛格和邁克爾斯則在各種場合說這些研究只是簡單的統(tǒng)計,缺乏可信度,一時成為煙草行業(yè)的香餑餑,煙草行業(yè)通過利用他們學者身份,在社會上努力制造出“辯論”的局面,使民眾和政府困惑和迷失決策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弗雷德·辛格創(chuàng)立的SEPP隸屬于游說團體華盛頓公共政策價值研究所,該研究所本身接受“統(tǒng)一教”資助,而這個教會目前被我國確定為邪教組織。創(chuàng)始人文鮮明提倡集體婚禮,很多“統(tǒng)一教”信徒的婚配對象是隨機指定的,婚禮前還素不相識,信徒沒有權利拒絕教主指定的結婚對象?!敖y(tǒng)一教”的集體婚禮被稱為“圣婚祈福儀式”,新婚夫婦參加了這種婚禮儀式,就會洗去自身的罪惡,今后生下像白紙一樣純潔的孩子。按規(guī)定,新婚夫婦必須住進專門的教會宿舍,并且在40天內禁止同房?!敖y(tǒng)一教”在《華盛頓時報》上投入了大量資金,《華盛頓時報》由此出版了許多文章,反對關于氣候變化、臭氧損耗和二手煙危害等的科學共識,辛格的文章即在此列。

在全球變暖問題上面,弗雷德·辛格的花活目不暇接,他利用氣候變化研究中存在的不確定性,聲稱研究氣候變化的工具——氣候模式不可信,氣候數(shù)據(jù)有問題,自然而然,利用氣候模式對未來的預估當然也不可信,邏輯上實現(xiàn)閉環(huán)。

氣候模式是模擬氣候變化的工具,里面包含了復雜的大氣-海洋-冰雪-陸地-植被-海洋地球化學過程-火山-人類溫室氣體-人類氣溶膠等過程,要準確描述每一個部分都是很大的科學技術問題,要把所有過程綜合在一起,模擬氣候的歷史和未來,自然會有很多粗糙或者不準確的部分。同理,全球觀測數(shù)據(jù)涵蓋上百年,歷經觀測規(guī)范、儀器更新、站點遷移、城市熱島效應等的影響,并且在森林、沙漠、高山、海洋、兩極等區(qū)域站點代表性有限,因此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計算全球平均溫度確實存在不確定性。在模式和數(shù)據(jù)方面挑刺,當然會有很多問題,而辛格正是抓住這一點,全面開啟火力,攻擊全球變暖問題的科學基礎漏洞百出不值一提。

盡管氣候模式和數(shù)據(jù)都不完善,但這些其實并不影響科學結論,在上世紀60年代,日裔美國科學家真鍋淑郞(Syukuro Manabe)利用那個時代的氣候模式預估了氣候敏感度和CO2增多后的影響,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模式的復雜度早已今非昔比,但是真鍋淑郞的結果仍舊牢不可破,完美匹配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觀測資料,真鍋淑郞也因此獲得202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此說明,即使是早期更不完善的氣候模型也早已具備研究氣候變化的能力。做個比喻來說,研究氣候變化像是醫(yī)生做診斷,用把脈和聽診器就足夠判斷心臟存在心率問題,甚至趴在胸口也能聽出心臟跳動節(jié)奏不正常,辛格卻一直攻擊聽診器不夠好,沒有精確地測量血壓和心跳力度,并且是個黑箱子,像是個“玻璃球”,和測量對象之間隔著距離,無法真正全面說明心臟的異常狀況。當醫(yī)生可以用心臟彩超描繪出心臟的圖景時,辛格依然有話說,這個心臟彩超設備精度不好,一看就不是好牌子,結果不可信,對病人不負責任,并且有過度檢查的嫌疑,很明顯就是想要謀財害命。

1995年,辛格出爐了一份《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萊比錫宣言》,宣布在全球變暖問題上科學界并沒有達成科學共識,這份宣言分別在1997年和2005年進行了修訂,他聲稱該宣言已由80名科學家和25名電視新聞氣象學家簽署,共同反對《京都議定書》。

針對IPCC每隔幾年進行的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評估,2004年辛格牽頭成立了NIPCC,即“非政府間氣候專門委員會”,NIPCC稱自己是“一個國際科學家聯(lián)盟”,并且會基于已發(fā)表的同行評審的文獻,“沒有偏見和選擇性”地獨立評估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影響。

2007年IPCC發(fā)布第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IPCC AR4),而在同年4月,NIPCC在維也納組織了國際氣候研討會,并于2008年針鋒相對地發(fā)布了NIPCC報告《是自然原因,而不是人類活動造成了全球變暖》。2013年IPCC第一工作組發(fā)布第五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13:自然科學基礎》,NIPCC針對此報告發(fā)布了NIPCC報告《氣候變化再審視II:自然科學基礎》,辛格通過這樣的操作,制造出科學界并沒有統(tǒng)一觀點的假象。制造出這樣的假象非常重要,因為這會讓公眾和決策者在面對重大的決策時猶豫不決,既然科學界都“說不清”,那采取應對措施是否會“草率了點”?值得注意的是,弗雷德·辛格的書《氣候變化再審視 :非政府國際氣候變化研究組報告》、《全球變暖——毫無來由的恐慌》、《自然是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已經分別由科學出版社、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他的觀點早已經在國內廣為傳播,而由于這些書都是由專業(yè)的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其對學者和研究人員的侵蝕更為嚴重,特別是非氣候變化領域的學者和研究人員。

反氣候變化論者還擅長做集體簽名和聯(lián)名情愿活動,比如哈蘭學會(Heartland Institute)就刊登過廣告:“31000多名科學家已經在一份認為全球變暖可能為自然現(xiàn)象而非危急的請愿書上簽了名”,該請愿活動的亂象后來連《科學美國人》雜志也看不下去了,他們對請愿名單中所謂持有氣候相關科學博士學位的1400名簽名者隨機挑了30名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11人認同該請愿書(包括1名活躍的氣候研究工作者),6名說他們沒有簽名,3人根本不記得有這事,1人早已去世……按照這個比例,《科學美國人》估計該簽名書的支持者僅以約200名氣候研究人員為核心,而這200名氣候研究人員中,沒有一個人發(fā)表過任何支持其假定懷疑論的相關研究,可是他們依然能夠底氣十足的簽名。

辛格的活動得到不少游說機構的資助,包括保守派智庫哈蘭學會(Heartland Institute),而后者又受到石化巨頭??松梨谑凸镜馁Y助,根據(jù)網(wǎng)站http://exxonsecrets.org/揭示,在1998-2014年期間,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贊助各個反氣候變化組織和個人的總金額達3092.5235萬美元,被資助的不僅有哈蘭學會,還有喬治·馬歇爾研究所 (George C. Marshall Institute)、美國企業(yè)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競爭性企業(yè)研究所(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美國資本形成委員會政策研究中心(American Council for Capital Formation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自由前沿(Frontiers of Freedom)、安納波利斯中心(Annapolis Center)、阿特拉斯經濟研究基金會(Atlas Economic Research Foundation)、全國黑人商會(National Black Chamber of Commerce)、傳統(tǒng)基金會美國傳統(tǒng)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曼哈頓學院(Manhattan Institute)、國家政策分析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olicy Analysis)……這些游說團體背后的個體眾多,能量驚人。

圖片

在1998-2014年期間,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贊助各個反氣候變化組織和個人總經費達3092.5235萬美元,具體的每筆經費可以在以下網(wǎng)站查詢:http://exxonsecrets.org/

圖片

在1998-2014年期間,??松梨谑凸举澲墓炯捌浔澈蟊姸嗟膫€人。

石油和煤炭機構資助的人士還有馬來西亞裔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和航空航天工程師Willie Soon,他在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太陽和恒星物理部工作,自2001年以來,獲得石油和煤炭機構資助超過100萬美元,他在公開場合指責IPCC是“純粹的惡霸”,“公然操縱事實”,認為全球變暖主要是由太陽變化引起的,而不是人類活動。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哈佛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薩莉.巴利烏納斯(Sallie Louise Baliunas),她是美國天文學會、美國地球物理聯(lián)合會、美國物理學會、太平洋天文學會、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等的會員,曾在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工作,擔任過威爾遜山天文臺副館長。她和Willie Soon合作,堅持認為太陽變異與氣溫變化的相關性更強,這個言論被包括馬歇爾研究所和TCS日報等在內的游說團體廣泛宣傳。發(fā)表她相關研究的Climate Research雜志10名編輯中有一半人辭職,以抗議同行評審的不規(guī)范。然而薩莉卻因對‘全球變暖騙局’的批評而獲得了彼得·貝克曼獎(彼得·貝克曼是一位電氣工程學教授,后來以反對愛因斯坦相對論和其他現(xiàn)代物理學理論而知名),前面提到的Willie Soon、弗雷德·辛格、帕特里克·邁克爾斯都“榮獲”過這一獎項。

因反對氣候變化而聲名鵲起的還有加拿大人斯蒂芬·麥金太爾,他因反對“曲棍球桿曲線”而出名,是反氣候博客“氣候審計”的創(chuàng)始人和編輯,該博客獲得了2007年“最佳科學博客”博客獎,并因為在“氣候門”事件中質疑科學界而被“新政治家”評為“2010年50個重要人物”中的第32位。

加拿大圭爾夫大學教授羅斯·麥基特里克(Ross McKitrick)也受益于反氣候變化,擔任游說機構弗雷澤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和全球變暖政策基金會(GWPF)學術咨詢委員會的成員,從事環(huán)境經濟學和政策分析,他因質疑曲棍球曲線而出名,其在2002年出版的反氣候科學作品《風暴來襲:全球變暖的混亂科學、政策和政治》(Taken by Storm: The Troubled Science, Policy and Politics of Global Warming) 榮獲唐納獎第二名(由加拿大最大的基金會之一唐納加拿大基金會頒發(fā))。

在20年后,看著反氣候變化者們在反氣候變化方面的“著作”和各種獎項,不得不感慨,各種機構將資金、榮譽和獎項授予偽科學和反氣候變化,凸顯了各種獎項的明顯傾向,而真正的科學論著卻備受批判。值得注意的是,包括NIPCC報告等書,也已經被翻譯引入了國內,相關觀點早已經在中文世界里廣為流傳。

在這些機構和個人的運作下,各種反對氣候變化的觀點都被拋出來,徹底混淆了媒體和公眾的認知。這些人絕大多數(shù)不是氣象、氣候或者環(huán)境專業(yè)出身,很多人沒有科研經歷,甚至絕大多數(shù)沒有經過自然科學的訓練,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的影響力,這些人著書立說,參加電視和電臺節(jié)目,迎合公眾口味,收割互聯(lián)網(wǎng)流量。

公眾并不喜歡循規(guī)蹈矩的事情,公眾喜歡娛樂、巨大的陰謀論的故事、爆炸性新聞、危言聳聽的預言、揭露科學家的“操控”和“陰謀”等,這正是很多反對氣候變化者擅長的領域?;诖?,反對氣候變暖者喜歡把全球變暖包裝成驚天大陰謀,比如:“全球增暖是全球科學家的共謀”、“別有用心的科學家人為修改數(shù)據(jù)”、“溫室效應理論被人為篡改!”、“科學家的同行評審過程存在腐敗現(xiàn)象”、“科學家試圖把全球溫度序列里的降溫隱藏起來”等等。

也可以算經濟賬,反氣候變化的觀點還有“應對全球變暖扼殺了工作崗位”、“即使從現(xiàn)在起限制CO2排放,也不會產生大的差別”、“可再生能源實在是太貴了”、“限制CO2對經濟有害”、“適應全球變暖比阻止全球變暖代價低”。

或者宣揚不可知論,“沒有完全確定的科學(連牛頓、愛因斯坦等的理論都是不斷修正的,現(xiàn)在的氣候學家怎么能確切地說全球變暖呢?。?、“氣候處于混沌狀態(tài),不可預測”、“科學家預報天氣都不準,何況預測未來百年的氣候”。

或者認為氣候變化不值得大驚小怪,“人類成功地經歷了過去的氣候變化”、“歷史上北極海冰的范圍比現(xiàn)在還要小”、“熱浪和酷暑歷史上比比皆是”、“人類活動在影響全球氣候方面微不足道”、“IPCC是一些危言聳聽杞人憂天者”,有些還打悲情牌,“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就是今天的伽利略和布魯諾”。

筆者對相關的觀點進行了總結,發(fā)現(xiàn)這么多年來由這些組織和個人提出的反對氣候變化的觀點和“事實”多達200多個,這些觀點在各個媒體廣為流傳,從各個角落侵蝕公眾和媒體的科學認識,很多人以為自己“獨立思考”得到的結論,殊不知,那些反氣候變化的言論早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們。相關的論點請參照本文末附錄,看看有沒有你熟悉的說法。有個未經證實的故事,傳說愛因斯坦橫空出世提出相對論后,有100個“科學家”聯(lián)名反對,愛因斯坦得知后,哈哈一笑,說如果我是錯的,不需要100個人來聯(lián)名,有一個人能證明我是錯的就夠了。全球變暖如果是假的,也不需要200多個事實和觀點,有一個就夠了。

這些反對氣候變化者拋出這么多的觀點和“事實”目的就是把水攪渾,讓各國立法機關和政府在應該對全球變暖采取堅決措施時猶豫不決,最終導致時間拖延,為石化產業(yè)的持續(xù)利益奠定基礎,并為產業(yè)轉型贏取時間。不得不承認,這些運作非常成功,它徹底使美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無所作為,并兩次退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第一次是2001年,新上任的小布什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fā)展”和“發(fā)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借口,并認為“全球變暖的科學依據(jù)不確鑿”,宣布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從而退出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次則是2017年,新上任的特朗普宣布退出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xié)定》。

反氣候機構和組織在美國政府退出國際協(xié)議的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17年3月23-24日,哈蘭學會在華盛頓召開“第12屆國際氣候變化大會”(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March 23-24),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如何讓特朗普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擺脫《巴黎協(xié)定》。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協(xié)議的簽署不僅需要發(fā)達國家的支持,也需要發(fā)展中國家的支持,除了動搖發(fā)達國家的意志和影響輿論方向之外,對發(fā)展中國家的認知進行干擾,使發(fā)展中國家反對國際協(xié)議也是一種很好的思路,除了在全球范圍內傳播的那200多條觀點和“事實”之外,發(fā)展中國家最喜歡的還是陰謀論,例如“全球變暖是美國等發(fā)達國家遏制發(fā)展中國家的陰謀”,這樣的言論讓發(fā)展中國家對于國際合作和國際協(xié)議保始終持戒心,從而使國際協(xié)議和國際合作困難重重。有意思的是,相反的觀點也在發(fā)達國家內部流傳,例如“全球變暖的概念是被中國人而且為中國人編造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讓美國的制造業(yè)失去競爭力……全球變暖就是一場徹頭徹腦的、很燒錢的大騙局”,這是美國前任總統(tǒng)特朗普競選期間的公開觀點。

在反氣候變化組織和個人的推動下,全球氣候學家經歷了“曲棍球桿曲線”“氣候門”“冰川門”“亞馬孫門”等事件的折騰,身心憔悴,目前youtube上還流傳著當年對氣象學家邁克爾·曼(Michael Mann) 教授的惡搞嘲諷視頻[2]。嘲諷他偽造數(shù)據(jù),發(fā)明了“曲棍球”曲線,并詛咒他犯了大罪來日不多。視頻由“明尼蘇達州全球變暖(M4GW)”組織制作,用了邁克爾·曼的頭像,歌詞如下:

“用老方法捏造數(shù)據(jù)

一天一天地混淆數(shù)據(jù)

無視降雪和寒冷

以及向下的曲線

把降溫藏起來

邁克爾·曼自認很聰明

發(fā)明了整個曲棍球曲線

無視降雪和寒冷

以及向下的曲線

把降溫藏起來

氣候門,我想你命已注定

倒是希望你有很多時間

但你所作所為可是大罪行

樹輪數(shù)據(jù)太狹窄了

你應該砍更多的樹

而不是擁抱它們

無視降雪和寒冷

以及向下的曲線

氣候門,我想你命已注定

倒是希望你有很多時間

但你所作所為可是大罪行”

然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氣候科學依然頑強地向前走,早期的大氣環(huán)流模式與海洋環(huán)流模式結合之后成為耦合模式(CCM),后面再持續(xù)加入陸面模式和海冰模式,成為物理氣候系統(tǒng)模式,隨后全球碳氮循環(huán)、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等也被納入,模式進一步發(fā)展成為地球系統(tǒng)模式(ESM)。模式也越來越精細,從早期的400-500千米的網(wǎng)格距,幾十年一路精細化,到目前可以達到10km,模式里包含的云、氣溶膠和輻射等過程也越來越準確。

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23年,IPCC已經發(fā)布了6次關于氣候變化的評估報告,報告里對于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的措辭也越來越確定。IPCC AR6已經能定量地給出氣候變化的數(shù)值,根據(jù)IPCC AR6,自1850-1900 年以來,人類引起的全球地表總溫度升高的可能范圍為0.8°C至1.3°C,最佳估計值為1.07°C。其中,溫室氣體可能導致1.0°C至2.0°C的升溫,其他人類驅動因素(主要是氣溶膠)導致0至0.8°C的降溫,其他自然過程(太陽輻射和火山活動等)引起的溫度變化范圍為-0.1°C至0.1°C,而地球氣候系統(tǒng)內部變率引起的變化為-0.2°C至0.2°C。

02.最具迷惑性的反氣候變化觀點

“氣候本來就是變化的,以前變化過,以后也會變化,現(xiàn)在的變暖很正?!?/strong>

這個觀點是最具有迷惑性的反對氣候變化的觀點,在反對氣候變化的各觀點里長期排名第一(https://skepticalscience.com/argument.php),甚至國內外很多學者也無法區(qū)分古氣候變化和現(xiàn)在的全球變化。

這個觀點的迷惑性就在于,其中既包含了科學事實,又塞進去了不靠譜的觀點,用富蘭克林說就是:“真話說一半常常是彌天大謊”。地球歷史上確實發(fā)生過滄海桑田的氣候變化,出現(xiàn)過多次冰期-間冰期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全球冷暖交替,并且在地球絕大多數(shù)歷史中,全球溫度都遠高于現(xiàn)在,甚至兩極有冰雪的時間都非常有限。在歐美社會里經常被提到的變化就是,在挪威北極圈的斯匹茲卑爾根島(Spitzbergen)以前有短吻鱷和熱帶森林濕地,而現(xiàn)在則被冰雪覆蓋,這被看做氣候變化的典型案例。

因此,反氣候變化人士經常以古論今,將古氣候變化闡述為:

球歷史上有各種氣候變化,有些氣候變化的幅度遠超今日,地球生物照樣生存了下來,現(xiàn)在的氣候變化有什么大驚小怪的?

歷史上變化幅度遠超今日的氣候變化發(fā)生過多次,那時候還遠遠沒有人類呢,所以人類不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

這樣的解讀混淆了古氣候變化和現(xiàn)代氣候變化的主要區(qū)別:

1)古氣候變化主要是自然原因發(fā)生的,而現(xiàn)代全球變暖是人類活動引起的。

2)古氣候變化“滄海桑田”的變化需要更長的時間,而現(xiàn)代氣候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關于第二點,我們可以將地球歷史上一些極端過程和現(xiàn)在的氣候變化相比,以古新世-始新世極暖期(約55.9百萬年~55.7百萬年之間,PETM)為例,這是地球歷史上一段溫度迅速升高的時期,當時在短短的3000~20000年里,全球溫度升高4~7℃,達到比1850~1900年的溫度還要高10~25℃。那時候全球極其溫暖,地球兩極完全沒有冰雪,一些熱帶和亞熱地的動植物出現(xiàn)在極地地區(qū),在這一時期,全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從約900ppm飆升到約2000ppm,增加速度達到每年升高約0.04~0.42ppm,每年大氣中CO2增加量為3-15億噸碳。然而2010-2020年期間,全球二氧化碳的增加速度達到平均每年2.5ppm,這一期間全球化石燃料燃燒排放CO2量達到300億噸以上,均遠超PETM時期。如果與過去100萬年的氣候變化比較,近期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速度是過去100萬年最快速度的數(shù)百倍以上,這種速度的差別相當于“人活兩周就死”和“人活百歲就死”,對于后者,絕大多數(shù)人不會過于擔心和憂愁,并坦然接受,不會影響生活,而對于前者,則需要馬上就醫(yī)尋找原因。

“全球變暖是由太陽活動引起”

太陽輻照度變化比較復雜,有長期變亮的趨勢,大概每10億年亮度增加約8%,早期太陽的亮度只有現(xiàn)在的約70%,很多人將這種變亮看做是全球變暖的原因,他們完全沒有搞不清楚時間的“尺度”。每10億年增加8%,折合下來僅為每百萬年0.008%或每世紀0.0000008%,這個數(shù)值非常非常小,不足以引起任何可以可察覺的變化。按照這種變化速度,1920年到2020年間的太陽亮度增加量只能使地球表面的溫度增加約0.0000016 ℃,而在此期間,地球表面溫度實際上增加了1℃,很顯然這不是太陽的演化造成的。

太陽活動還有11年周期,這一周期的認知來自從1611年開始的太陽黑子數(shù)的觀測,太陽黑子數(shù)與太陽輻照度之間存在很好的正相關關系,即太陽黑子數(shù)多的時候,太陽輻照度較強,而太陽黑子數(shù)目少的時候,太陽輻照度較弱。關于其形成原因,近期的研究認為,每隔約11年,金星、地球和木星會在太陽的同一側排成一列,從而形成對太陽最強的引力,這樣的排列方式出現(xiàn)的周期與太陽黑子的極小期相對應。

太陽11年周期變化引起的太陽輻照度變化很小,根據(jù)過去幾十年的觀測資料,尤其是過去40年的衛(wèi)星觀測數(shù)據(jù),高低太陽周期之間的數(shù)值差僅為約1瓦/平方米,占太陽平均輻照度的比例僅為約0.07%。根據(jù)真鍋淑郞等(Wetherald and Manabe,1975)和Hansen et al. (1984)等的研究,二氧化碳加倍和太陽輻照度增加2%引起的氣候效應類似,因此太陽周期變化0.1%所能引起的地表大氣溫度變化僅為0.1℃。由于海洋和陸地的體量巨大,氣候系統(tǒng)的變化在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內都難以達到平衡。而太陽的11年周期里,即使高低值之間會引起地表溫度的變化(哪怕只有0.1℃),在氣候系統(tǒng)還遠未建立起平衡時,周期就已經發(fā)生了變化,高值已經轉化為低值,或者低值已經轉化為高值,所以,太陽的11年周期并不能引起氣候狀態(tài)異常向某個方向持續(xù)發(fā)展形成長期趨勢。用投資大師巴菲特的理念來說就是“投資如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山坡?!?1年的太陽周期之所以無法形成明確的長期趨勢,就在“雪不夠濕”,“山坡”也不夠長。

“全球變暖有利于農業(yè),所以是一件好事”

持這個觀點的人主要支持“CO2是植物的肥料”,認為CO2增加會促進植物生長,有利于農作物收成提高,以及農業(yè)可耕種面積的擴大,生長季的延長。植物的生長伴隨著光合作用過程,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因此,從光合作用的原料的角度考慮,二氧化碳確實是植物的肥料,理論上二氧化碳增多,有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從而增加農作物的產量。

然而,植物的生長不光與CO2的量有關系,還需要考慮溫度和水資源情況。一般植物的光合作用都有一定的溫度范圍,在溫度范圍以內,光合作用都可以正常進行,尤其在最適宜溫度附近,光合作用效率最高。然而當溫度過高時,植物體內轉化酶的活性會受到影響,并導致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另外,當溫度過高的時候,植物的蒸騰作用和呼吸作用也會加快,為了防止水分蒸發(fā),植物會關閉氣孔,造成二氧化碳量供應不足,植物的光合作用隨即快速減弱。如果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葉片就會因為嚴重失水而枯蔫,這在夏季正午高溫時段比較常見,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植物葉片干枯死亡。

對于我國北方地區(qū)而言,溫度升高雖然會有助于減少冷害,增加積溫,似乎會使得我國北方高寒地區(qū)更宜居,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等。然而,對于干旱寒冷的北方地區(qū)而言,水資源才是限制農業(yè)發(fā)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干旱化的負面影響遠超過增暖的影響,不利于這些地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

2022年春季,印度遭遇嚴重高溫干旱,4月份,印度北部以“印度面包籃”著稱的旁遮普省平均氣溫上升達7攝氏度,高溫導致小麥產量下降,每公頃的損失超過500千克。5月14日,印度宣布停止小麥出口,禁令即刻生效,而作為全球第二大小麥生產國,印度的禁令在一定程度上擾亂全球市場,使得國際糧食安全“雪上加霜”。2022年夏季,歐洲遭遇極端干旱,這次事件被稱為50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預計小麥將減產8%以上。

除了產量受影響,氣候變暖也會導致作物的品質發(fā)生重大變化,以全球第二大糧食作物水稻為例,研究[3]表明,越來越高的二氧化碳濃度會讓水稻變得沒有營養(yǎng)。水稻生長環(huán)境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越高,它所包含蛋白質、鐵、鋅和一些重要的 B 族維生素含量就會越低。

盡管我國高寒地區(qū)可耕種范圍可能會增加,但是全球變暖除了帶來高溫酷暑以外,還加快了全球水循環(huán),并擾亂全球大氣和海洋環(huán)流,帶來“干變干,濕變濕”的效應,從而使多雨地區(qū)的暴雨和洪澇更加嚴重,也使得干旱地因地區(qū)干旱化更加嚴峻。與有限的可種植面積增加相比,現(xiàn)有的廣袤的農業(yè)區(qū)受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的影響會更大,因此以全球變暖獲取可種植區(qū)的增加,有點類似于與虎謀皮,綜合起來,總體風險和損失遠超過收益。

“全球變暖有助于重振漢唐雄風”

有很多人認為變暖是一件好事,堅信“歷史上暖期對應盛世,冷期戰(zhàn)亂更多”,認為溫度升高意味著“盛世”即將到來,這種觀點廣泛傳播迎合了公眾對“漢唐盛世”的向往。

國內外也確實有不少的研究認為在氣候偏暖期,我國的邊患更少,農民起義更少,社會更為穩(wěn)定,而在氣候偏冷期我國邊患更多,農民起義更多,社會更為動蕩。然而,社會的治亂興衰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對于氣候而言,中國國土面積廣闊,區(qū)域氣候復雜,北方游牧區(qū)域、北方平原區(qū)域、中原區(qū)域、長江中下游、華南地區(qū)、西北地區(qū)等地氣候迥異,氣候異常的核心因子及原因都差別巨大,除了冷暖,還有干旱、洪澇、暴雨、沙塵暴、蝗災等的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也和政府的治理能力、文化、宗教等有關,不同組織方式和政府治理能力面對同一場自然災害,所能調動的社會資源和應對結果也完全不同。因此氣象學家張德二在討論唐朝的滅亡時指出“中國歷史是一部深邃厚重的、解讀不盡的‘大書’,歷史朝代之更迭有其十分復雜的緣由。中華文明的興盛絕不會是簡單到由某一個自然因子 (如降水量) 十年尺度的變化就崩潰瓦解了。我中華文明何至于如此脆弱!”[4]我們還要了解“時過境遷”,過去的規(guī)律是否適用現(xiàn)在,還需要深入思考,我們已經從農業(yè)社會進入工業(yè)社會,從四分五裂走向穩(wěn)定統(tǒng)一,從長期受草原民族威脅走向全球競爭,以前的規(guī)律不見得適用現(xiàn)在。

歷史上人們大多逐水而居,主要居住在大河的旁邊,像歷史上的“超級城市”長安、汴京、洛陽等都在內陸大河附近,中國歷史上的沖突主要是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間。而現(xiàn)在全球經濟已經不再是自然經濟,不能完全套用歷史上的規(guī)律,現(xiàn)在世界主要的城市,主要建造在沿海三角洲地區(qū),接近河流的入???。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都是沿海發(fā)展,比如上海、深圳、香港、臺北、東京、新加坡、印度的孟買、美國舊金山、洛杉磯、邁阿密……。事實上,全球有6.8億人生活在海拔10米以內的海岸帶地區(qū),有約24億人生活在距離海岸線不及100千米的沿海地區(qū),超過30億人依靠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樣性謀生[5]。我國的經濟中心也已經轉移到東南沿海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對高溫、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更為脆弱。

現(xiàn)代戰(zhàn)爭和社會動蕩的原因也不光是對糧食資源的爭奪,更多是對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等的爭奪,意識形態(tài)對撞、地緣政治爭奪、外部干涉和民族主義等都是引起沖突和戰(zhàn)爭的原因。盡管在人類歷史過去幾千年里戰(zhàn)爭綿延不斷,人類社會最慘烈的戰(zhàn)爭卻發(fā)生在20世紀,堪稱“戰(zhàn)爭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援朝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冷戰(zhàn)、中東戰(zhàn)爭、海灣戰(zhàn)爭等,以及無數(shù)的地區(qū)沖突,這些戰(zhàn)爭的發(fā)生很難說和氣候變化之間有什么關系,但是這些戰(zhàn)爭確實改變了區(qū)域和全球的狀況。

全球變暖總體上會帶來更多的氣候災害,對全球農業(yè)的影響深遠,除了給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消除貧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極大挑戰(zhàn)以外,由農業(yè)減產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會增加這些區(qū)域的社會動蕩和地區(qū)沖突的風險,這會給我國“一帶一路”合作帶來潛在的風險,涉及到海外資產保全、項目保障和僑民保護等各種問題。也會帶來國際上貧富差距、移民及氣候難民等問題。

03.用魔法打敗魔法

反氣候變化的觀點和言論已經滲透到了全球的知識認知里,久久難以消除,在大家都認為無解的時候,另一股力量崛起了,年輕人崛起了。2018年8月,15歲的瑞典少女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連續(xù)三周翹課,跑到瑞典議會大廈門口抗議,要求瑞典政府按照《巴黎協(xié)定》承諾減少碳排放,一下子成了明星。她發(fā)起“星期五為了未來”(Friday for Future)運動,號召同學們每周五罷課一天,來督促各國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借助社交媒體病毒式的傳播,這項活動迅速蔓延到全球多個國家,到2019年3月時,全球有百余個國家的140萬學生參與活動,代表著年輕人拒絕被忽悠和漫長的等待,希望迫不及待地看到減排成果。

格蕾塔2018年12月參加了在波蘭卡托維茲舉辦的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COP24),要求全球各國“做個成年人,采取行動”(take action,like adults)。2019年9月,在聯(lián)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她怒斥各國領導人: how dare you! 這句話為她贏得了《時代》2019年度人物、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2019年大本鐘獎全球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

盡管很多人不贊同她“幼稚”的呼吁和提議,但世界待她以寬容,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接見了她,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接見了她,俄羅斯總統(tǒng)普金、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和工黨領導人科爾賓等眾多“大人物”都回應了她。

期待年輕人“成熟穩(wěn)健”不現(xiàn)實,而年輕人也根本不在乎“成熟”的成年人的看法,他們不管不顧地做著自己的事情,年輕人組成激進氣候團體“滅絕叛亂”,在全球各地搞各種抗議活動:把手貼在名畫上、破壞公共設施、阻撓列車的正常通行、砸碎大樓的窗戶玻璃、封鎖泰晤士河的主要橋梁、把自己粘在了白金漢宮的大門上等,他們認為傳統(tǒng)的請愿、游說、投票和抗議等早已經失去了效果,他們希望能通過反抗來實現(xiàn)變革。

而奇怪的是,在年輕人四處“瘋瘋癲癲”搞事情的時候,那些反氣候變化的老人們雖然還在諷刺他們,但是卻失去了媒體關注的焦點,也失去了聲音,果然打敗魔法的只有魔法。這些老人們不僅失去了聲音和焦點,而且慢慢地越來越老,以至于逐漸凋零起來,2020年4月6日,弗雷德·辛格在馬里蘭州一家養(yǎng)老院去世,終年95歲。2022年7月15日,帕特里克·邁克爾斯去世,終年72歲。

2021年10月兩位研究氣候變化的科學家真鍋淑郎和克勞斯·哈塞爾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前者是氣候變化數(shù)值模擬的先驅者,后者開創(chuàng)了氣候變化檢測和分析,看起來科學最終戰(zhàn)勝了反科學,但這很難算是一場勝利,最多只能算是一場慘勝。因為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xiàn)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被拖延了近30年,在這30年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1990年約350ppm飆升到了2023年的約420ppm,在地球過去兩百萬年的歷史上,這么大的增幅需要至少1-3萬年,而我們只用了30多年,速度是地球歷史上的近千倍,可謂“現(xiàn)在一日,史上數(shù)年”。

反氣候變化者被時代所拋棄,除了年輕人的魔法打敗了他們,最重要的是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的事實教育了廣大群眾。2021年6月29日,整個北美西部地區(qū)有如火烤,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中部城市利頓 (Lytton) 的最高溫度達到46.6°C,引起了山火燃燒,而與此同時,北美西部進入過去1200年以來的最嚴重干旱時期;2022年7月中,整個西歐高燒不斷,出現(xiàn)了500年以來最嚴重的旱情,7月19日當天,英國倫敦希思羅機場區(qū)域氣溫飆升至40.2攝氏度,英國發(fā)布有史以來第一次極端高溫紅色預警,并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tài)。2022年夏季,上海最高溫7次突破40度,上海市氣象局罕見地發(fā)布了7次高溫紅色預警,而我國從華北到長江流域、華東和華南的廣大地區(qū)連續(xù)出現(xiàn)自1961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重慶最高溫甚至達到45℃,在這種極端高溫里,反氣候變化者口中的“全球變暖是假的”、“全球變暖幅度不大”等論點被事實所證偽,人們恍然大悟:對于反氣候變化者而言,反氣候變化只是一門生意而已。

反氣候變化者也被金主石化公司們拋棄,這主要得益于技術進步,過去10年里,隨著太陽能和風能規(guī)?;l(fā)展和技術的進步,清潔能源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已經只有10年前的10%,甚至已經低于傳統(tǒng)的火力發(fā)電,在這種背景下,石化公司對火力發(fā)電的投資明顯已經不劃算了,于是他們紛紛轉型新能源。盡管石化巨頭們都深受全球走向低碳的影響,但這并不妨礙他們追逐更大的商業(yè)機會,曾經反對氣候變化的石化和電力行業(yè)早已經投入巨資進行新能源研究并轉型。盡管他們被質疑依然在應對氣候變化上采取“否認”和“拖延”的態(tài)度,但??松梨诠镜膱蟊砝镆呀浻辛颂疾东@、氫能和先進生物燃料等低碳技術方面的投資。2021年10月23日,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巨頭沙特阿美公司還宣布到2050年要實現(xiàn)碳中和。

2023年3月27日,美國能源情報署發(fā)布報告宣布,由于風能和太陽能的顯著增長,2022年,二者貢獻了美國發(fā)電量的14%,加上水電貢獻的6%,生物質能和地熱能貢獻的1%,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達到21%,首次超過了煤炭發(fā)電量的20%,并第二次超過了核能的發(fā)電量。盡管天然氣仍然貢獻了最大的份額,達到39%,但新能源超越煤炭,讓人們看到了新能源全面替代的希望。

而根據(jù)2023年1月Ember發(fā)布的歐洲2022年能源統(tǒng)計,歐洲熬過了俄烏戰(zhàn)爭帶來的能源危機,風能和太陽能持續(xù)發(fā)展,2022年,風能和太陽能已經成為歐洲第一大電力來源,二者在歐洲的電力份額為22.3%,超過了核能的21.9%,天然氣發(fā)電的19.9%。太陽能和風力發(fā)電在歐洲危機中補充了電力緊缺中的83%,成為大風浪中的“壓艙石”。毫無疑問,2023年歐洲太陽能和風能還會持續(xù)增長,并且隨著2023年核能的恢復,如果天氣正常,水力發(fā)電也繼續(xù)恢復,對于煤炭的依賴將大幅度減少。

能源企業(yè)快速投資新能源,這把配合巨頭們一路反對氣候變化的“攪局者”放到了尷尬的位置,劇本已經發(fā)生了變化,未來何去何從?當然,這難不倒他們,他們甚至比聆聽他們的公眾更善于應對這種轉變,已經快速搭上全球碳中和的快車,行駛在低碳技術的高速公路上了。

附:常見的反對氣候變化的觀點[6]:

1) 氣候本來就是變化的,以前變化過,以后也會變化,現(xiàn)在的變暖很正常;

2) 全球變暖是由太陽活動引起;

3) 全球增暖并不是壞事;

4) 全球增暖這事在科學界就沒有共識(consensus);

5) 事實上全球一直在降溫;

6) 模式結果不可靠;

7) 溫度記錄不可靠;

8) 動物和植物可以適應全球增暖;

9) 自1998年以來溫度增暖已經停滯了;

10) 南極洲冰雪覆蓋增加;

11) 1970年代的時候預計會出現(xiàn)冰期,現(xiàn)在預計說要出現(xiàn)增暖,科學家到底靠譜不?

12) CO2的增加滯后于溫度增加,所以并不是CO2引起的全球增暖;

13) 盡管CO2增加可以引起增暖,但是氣候系統(tǒng)對CO2增加的氣候敏感性其實很低;

14) 我們正在進入下一次冰期;

15) CO2增加引起海洋的酸化并不嚴重;

16) CO2增加影響很小,甚至沒有什么影響;

17) CO2和溫度之間沒有相關性;

18) CO2根本就不是污染物;

19) CO2是植物的肥料;

20) 歷史上CO2含量比現(xiàn)在高多了去了;

21) 過去千年溫度增加的“曲棍球桿”曲線不可靠[7];

22) “氣候門”事件揭示全球增暖是CRU(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氣候研究小組)等別有用心科學家的共謀;

23) 颶風變化與全球變暖沒有聯(lián)系;

24) 阿爾·戈爾是錯的[8];

25) 冰川面積在增加;

26) 是宇宙射線導致了溫度增加;

27) 1934年才是歷史上最熱的一年;

28) 最近都凍死了,是誰說全球變暖來著的?;

29) 極端天氣并不是全球增暖導致的;

30) 海平面上升幅度過于夸大;

31) 城市熱島效應導致了增暖;

32) 中世紀暖期的溫度其實更高;

33) 火星也在增暖(增暖并不局限于地球,所以這次增暖并不是人類活動引起);

34) 北極冰雪融化是自然周期的結果;

35) 海洋在變冷;

36) 最近的全球變暖是一個1500年周期的一部分;

37) 人類排放的CO2只是CO2釋放的一小部分;

38) 人類活動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地球增暖影響很小的,不足以改變氣候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

39) 很難想象,僅僅5%的碳就能決定氣候變化,而95%的碳是不起作用的

40) IPCC是一些危言聳聽杞人憂天者;

41) 水汽才是最強的溫室氣體;

42) 全球變暖是人類通訊使用電磁波造成的;

43) 限制CO2對經濟有害;

44) 根本就沒有全球變暖這回事;

45) 格陵蘭島(Greenland)以前是有植被覆蓋的(Green)的(以前溫度更高);

46) 格陵蘭島的冰雪在增加;

47) 格陵蘭島的冰蓋并沒有崩塌;

48) 格陵蘭島僅僅失去了一小部分的冰雪量;

49) 全球變暖沒有實證的證據(jù);

50) 其他行星(火星、木星、冥王星)也在增暖;

51) 北極海冰正在恢復;

52) 我們只是正在走出小冰期而已;

53) 上世紀中葉還在降溫;

54) 全球增暖在1998/2002/2007/2010已經停滯了;

55) 1940年以前也增暖過,那時候CO2含量很低 (二氧化碳和增暖沒關系);

56) 衛(wèi)星資料揭示對流層根本沒有變暖;

57) 是氣溶膠變化引起全球增暖;

58) 2009-2010年冬季發(fā)生了創(chuàng)紀錄的寒潮;

59) 是El Nino事件引起的全球變暖;

60) 非洲乞力馬扎羅山上冰雪減少是因為人為土地利用;

61) 不是人類活動(人以外的其他)引起的全球增暖;

62) 是自然周期變化引起的全球增暖;

63) 根本就沒有對流層熱點地區(qū);

64) 是太平洋年代際振蕩現(xiàn)象(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引起的增暖;

65) 科學家預報天氣都不準(何況預測未來百年的氣候);

66) IPCC所說的喜馬拉雅山脈冰川變化是錯的(在IPCC AR4,章節(jié)10.6.2里,IPCC寫下 “the likelihood of [the Himalayan Glaciers] disappearing by the year 2035 and perhaps sooner is very high if the Earth keeps warming at the current rate.”這句話并不是來自于正式發(fā)表文章);

67) 熱力學第二定律(溫度不能由低溫物體傳給高溫物體)與溫室效應理論相反;

68) 溫室效應理論被人為篡改;

69) 給CO2設限會傷害窮人們的利益;

70) 云量變化可以提供負反饋機制;

71) 沒有完全確定的科學(連牛頓、愛因斯坦等的理論都是不斷修正的,現(xiàn)在的氣候學家怎么能確切的說全球變暖這事呢?。?

72) 對海平面上升幅度的預測存在夸大;

73) 是海洋增暖引起的全球變暖;

74) IPCC對亞馬孫雨林的敘述是錯誤的;

75) 珊瑚變白是可以恢復的;

76) CO2的溫室效應已經飽和了;

77) 火山活動釋放的CO2比人類活動多;

78) CO2只是痕量氣體;

79) 500位科學家反駁所謂“全球變暖共識”;

80) 是甲烷CH4引起的全球增暖;

81) CO2在大氣中滯留時間比較短

82) CO2的測量很可疑;

83) 空氣濕度在降低;

84) 海王星在增暖;

85) 春天開始并沒有提前;

86) 木星在增暖;

87) 是土地利用引起的增暖;

88) 科學家試圖把全球溫度序列里的降溫隱藏起來;

89) CO2含量根本就沒有增加;

90) 降雪量創(chuàng)紀錄了,這從事實上反駁了全球變暖;

91) 有人故意把“全球增暖”改為“全球變化”;

92) 太陽周期的長度發(fā)生了變化,這證明是太陽活動引起的全球增暖;

93) CO2是來自于海洋的釋放;

94) IPCC高估了全球溫度增加;

95) 冥王星在增溫;

96) CO2并不是驅動氣候變化的唯一因子;

97) 同行評審過程存在腐敗現(xiàn)象;

98) 北極在1940年代更暖;

99) 可再生能源實在是太貴了;

100) 南半球海冰在增加;

101) 海平面增加在減速;

102) 即使給CO2排放總量設限,(與不設限相比)也不會產生什么大的差別;

103) 溫度變化受到觀測場環(huán)境變化影響(觀測站接近空調排氣扇、周圍受停車場、熱屋頂、人行道、建筑等輻射變化影響);

104) Lindzen和Choi(2009)發(fā)現(xiàn)氣候敏感度其實很低;

105) Phil Jones說從1995年以后不存在全球增暖;

106) 人類活動影響全球氣候方面微不足道;

107) 溫度(主要SST)增加會導致卷云減少,從而允許更多的向外紅外輻射,像人眼的虹膜一樣(光線越明亮瞳孔越小,光線越暗瞳孔越大),通過改變輻射量調控地球溫度(Lindzen et al. 2001);

108) 計算全球平均溫度時,剔除了部分站點,這導致了增溫;

109) 減少CO2總量,太難了;

110) 減少CO2總量,沒有那么緊迫;

111) 是地表反照率變化引起的全球增暖;

112) 1960年以后的樹木年輪數(shù)據(jù)與溫度增暖存在分歧;

113) 是炭黑引起的全球增暖;

114) Roy Spencer發(fā)現(xiàn)了負反饋過程(出了一本書《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blunder》,采用簡單的模型來分析全球變暖問題)

115) James Hansen在1988年的估計是錯的;

116) 是全球變得明亮(云量減少引起地表太陽輻射增加)導致的全球增暖;

117) 地球增暖并沒有像預期那樣高;

118) 北極海冰減少與南極海冰增加相抵消;

119) 是氣候態(tài)的改變而已;

120) 太陽周期導致的全球增暖;

121) 僅僅不足一半的科學家支持全球變暖;

122) 植物氣孔數(shù)據(jù)表明CO2濃度變化更高更大;

123) 超過31000位科學家在反對京都議定書的“OISM請愿書”上簽字;

124) 并未出現(xiàn)海冰消融;

125) 全球變暖是火山活動頻率降低導致的;

126) IPCC故意使得中世紀暖期在長序列資料里消失;

127) 氣候處于混沌狀態(tài),不可預測;

128) 海平面并未上升;

129) 是臭氧變化引起了全球增暖;

130) 信息自由法的要求被人為忽略;

131) 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就是今天的伽利略;

132) IPCC關于全球變暖的共識是騙局;

133) 圖瓦盧(太平洋島國)的海平面并未升高;

134) 奧米·奧利斯克斯(Naomi Oreskes,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歷史與科學教授)關于全球變暖共識的研究是有問題的;

135) 可再生能源并不能提供基本負載的能源產量;

136) Kevin Trenberth在2009年10月在郵件里說“我們目前不能解釋氣候變暖的原因”(we can’t account for the lack of warming at the moment);

137) 冰蓋的減少被夸大了;

138) CRU(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氣候研究小組)篡改了溫度數(shù)據(jù);

139) 冰雪融化并不能使得北極增暖;

140) 呼吸作用導致CO2增加;

141) 衛(wèi)星誤差使得五大湖溫度虛高;

142) Paulo Soares(2010)發(fā)現(xiàn)CO2和溫度之間沒有相關性;

143) 實際上我們正要進入冷期;

144) Murry Salby發(fā)現(xiàn)二氧化碳增加是自然現(xiàn)象;

145) 太陽變得越來越熱;

146) 地球溫度在過去10000年的大多數(shù)時間一直在增暖;

147) CO2排放量和CO2濃度之間沒有相關性;

148) 是浪費的熱量導致的增暖;

149) 平流層的水汽可以阻止全球變暖;

150) 目前增暖速度和1860-1880、1910-1940年速度差不多而已;

151) CO2指數(shù)級增加僅僅只能導致溫度線性增長;

152) 2008/2009年冬季美國冰雪覆蓋創(chuàng)了歷史記錄;

153) 夏威夷測量CO2濃度的Mauna Loa站是個火山;

154) CERN CLOUD實驗證明宇宙射線導致全球增暖;

155) 所謂“97%的科學家的全球變暖共識”已經被否定了;

156) 金星并沒有失控的溫室效應;

157) 氣候變化否定者是“97%的科學家”中的一部分;

158) 水面高度與太陽黑子數(shù)有相關性;

159) 行星軌道變化引起了全球增暖;

160) 南極大陸溫度太低,不會發(fā)生冰雪減少;

161) 正反饋意味著失控的增暖;

162) 全球變暖懷疑論者被排除在IPCC以外;

163) CO2在奧陶紀晚期比現(xiàn)在還高;

164) 環(huán)狀珊瑚島會隨著海平面上升而增長;

165) 是氣候系統(tǒng)內部變率引起了全球增暖;

166) 自然過程引起了CO2增長,不是人類活動;

167) 適應全球變暖比阻止全球變暖代價低;

168) 是CFCs(氟利昂類)物質導致了增暖;

169) 科學家收回了關于海平面升高的說法;

170) 增暖導致了CO2增加;

171) 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與溫度變化并不嚴格相關

172) 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扼殺了工作崗位;

173) Schmittner et al. (2011)發(fā)現(xiàn)氣候敏感度比較低;

174) 過去16年沒有明顯增暖;

175) 一個大的太陽活動極小期會導致另一個冰期;

176) DMI(Da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北極溫度數(shù)據(jù)揭示北極在降溫;

177) Ben Santer博士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改動了1995年的IPCC報告;

178) 即使設定CO2總量限度,也不可能使得地球溫度降溫;

179) 全球變暖是由自然周期導致的氣候態(tài)轉變;

180) 地球氣候有60年周期;

181) 英國皇家學會是氣候變化懷疑論的支持者;

182) 全球增暖也就是幾度的增溫而已,干嘛大驚小怪;

183) 是衛(wèi)星的微波傳輸導致了增暖;

184) CO2僅僅對全球變暖起到35%的作用而已;

185) IPCC揭示增暖加速的圖有誤導性;

186) 2010年海平面降低了;

187) 歷史上北極海冰的范圍比現(xiàn)在還要小;

188) UAH(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Huntsville)的重建衛(wèi)星遙感大氣溫度資料證實氣候模式和地表溫度序列都是錯誤的;

189) 工業(yè)革命期間并沒有全球增暖;

190) Fredrik Ljungqvist(2010)的全球溫度重建資料(一個2000年長度的溫度重建資料)揭穿了Mann的“曲棍球”曲線謊言;

191) James Hansen(1988)曾經還預測過美國哈德遜河(Hudson River)西岸高速公路會被海水淹沒,現(xiàn)在好好的,純不靠譜嘛;

192) 即使把大氣中的CO2全部去除也不會導致任何差別,所以采取什么措施都沒有用;

193) Loehle and Scafetta的研究(2008)發(fā)現(xiàn)氣候歷史中有60年的周期,這個周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原因;

194) Joseph E. Postma的研究(在網(wǎng)站上發(fā)表的一個文章)證明溫室效益是虛假的;

195) 是地下溫度(地熱)變化主宰氣候變化;

196) 人類成功地經歷了過去的氣候變化;

197) 熱浪和酷暑歷史上比比皆是;

198) 小布什:采取減少CO2排放的措施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199) 特朗普:全球變暖的概念是被中國人而且為中國人編造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讓美國的制造業(yè)失去競爭力;

200) 特朗普:全球變暖就是一場徹頭徹腦的,很燒錢的大騙局;

201) 氣候變化是蘇聯(lián)/俄羅斯/美國/中國的氣象武器制造出來的;

202) 氣候變化是發(fā)達國家遏制發(fā)展中國家的陰謀;

注釋:

[1] SANTER B D, TAYLOR K E, WIGLEY T M, et al., 1996. A Search for Human Influences on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J]. Nature, 382(6586): 39-46.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Mqc7PCJ-nc.

[3] Zhu, C., K. Kobayashi, I. Loladze, J. Zhu, Q. Jiang, X. Xu, G. Liu, S. Seneweera, K. L. Ebi, A. Drewnowski, N. K. Fukagawa and L. H. Ziska, 2018: Carbon dioxide (CO2) levels this century will alter the protein, micronutrients, and vitamin content of rice grains with potential health consequences for the poorest rice-dependent countries. Science Advances, 4, doi: 10.1126/sciadv.aaq1012.

[4]張德二, 2008. 由中國歷史氣候記錄對季風導致唐朝滅亡說的質疑 [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02): 126-130。

[5] 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oceans/

[6] https://skepticalscience.com/argument.php

[7] 北半球多套溫度重建資料揭示的過去1000年的溫度曲線,來自于Mann (2008).

[8] 美國前總統(tǒng),環(huán)境活動家,他制作的環(huán)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奪得200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他和聯(lián)合國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一起獲得了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風云之聲”。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引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評論
坦 蕩 蕩
少師級
總的來說氣候變化要引起足夠重視,不能因人類的活動而毀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
2023-07-30
尖刀情懷永遠跟黨走
大學士級
氣候變化異常是件可怕的事,并非不可怕的事。地球的各種生物,不論演變還是進化,已經適應了當前的氣候。若氣候變化異常,無論是異常升溫或者降溫,很多生物可能就會因異常氣候變化,而隨之滅絕。歷史記載和考在結論,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傊€是要保持氣候穩(wěn)定性!
2023-07-30
愛科普的張小濤
大學士級
全球關于氣候變化主要分為變暖了,正常變化,沒有變暖,不管任何一派背后都是維護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客觀來說不管怎么說,氣候變化是一個需要長期研究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下結論。
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