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科幻小說的開端
如果要選擇一種近幾年來韓國民眾消費熱情高的圖書類型,我認為答案應該是科幻小說?!翱苹谩边@一文化類型在美國等多個國家已擁有龐大粉絲數(shù)量與文化影響,而韓國民眾關(guān)注這一文化類型的時間卻不長,所以有人認為“韓國的科幻綜合征(Sci-Fi syndrome in Korea)是一種突發(fā)現(xiàn)象”。但其實韓國科幻已經(jīng)擁有超過100多年的歷史,今日韓國科幻的成就也歸功于百年前的韓國科幻歷史開端。韓國科幻經(jīng)過百年的發(fā)展,才成為了大眾關(guān)注的焦點。了解韓國科幻小說的歷史不僅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韓國科幻,也能更清楚地了解韓國科幻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韓國歷史上引進的第一部科幻作品是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海底兩萬里》(『??? 2??』,18693),該作品于1907年在《太極學報》(Taegukhakbo,由韓國留日學者主辦的雜志)上連載,自那以后,國外的科幻小說就開始源源不斷地被譯介入韓國。1908年,儒勒·凡爾納的《蓓根的五億法郎》(Les Cinq cents millions de la Bégum,1879)被引進韓國,韓文版的名字是《鐵世界》(『???』);1910年,美國紙漿小說4“尼克·卡特偵探”系列的節(jié)選內(nèi)容被譯介入韓國,韓文版標題為《飛艇》(『???』);1924年,韓國雜志《開辟天地》(Gaebyeok)開始連載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apek)的《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縮寫為R.U.R,1921),韓文版標題為《機器勞動者》(『?????』)。
一般認為,韓國第一篇本土科幻小說是由金東仁(???)創(chuàng)作的《K博士的研究》(『K ??? ??』,1929),這篇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是利用糞便解決糧食危機,利用科學的想象力提供解決社會危機的方案。
此后,隨著朝鮮和韓國兩國之間不斷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戰(zhàn)亂紛爭,科幻小說的出版也隨之停滯,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在青少年和兒童書籍的出版潮流中恢復。這一時期,科幻作家韓樂源(???)開始在雜志上連載《金星遠征》(『?????』,1964)等科幻作品,成為該時期的韓國科幻核心人物。
1965年,《周刊韓國》(Weekly Hangook)舉辦了第一屆神秘小說比賽(1st Mystery Fiction Contest),文允成(???)的《完全社會》(『????』)一舉奪魁。小說設想22世紀是一個只有女性存活于地球的世界,1967年首次出版后,1985年以《女性共和國》(『?????』)為題再版,2019年又以初版題目出版。
1968年,徐光云(???,1928—1998)成立了韓國科幻作家俱樂部,并于1975年出版了俱樂部作品集《韓國科幻大全》(『? ?SF? ?』),該書于1978年在創(chuàng)意館(Idea Hall)主辦的世界科幻杰作展(World SF Masterpiece)中展出。此前,韓國讀者對韓國本土科幻小說并不感興趣,只會購買從西方國家引進的科幻作品以及青少年和兒童科幻,作為理解科學知識的補充讀物。此外,科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被認為是少數(shù)民間科學愛好者才會閱讀的作品,專攻晦澀難懂的科學話題——要么談論只有專業(yè)人士才能看懂的專業(yè)科技知識,要么以三流的敘事技巧談論荒謬的事物。
20世紀70至80年代,許多人以視頻、漫畫和動畫形式制作了不少科幻主題的小故事;20世紀90年代,隨著電腦這一新媒介的出現(xiàn),韓國的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開始進入新時代。
韓國科幻小說的現(xiàn)在和未來
毫不夸張地說,在20世紀90年代,促進韓國科幻發(fā)展的諸多直接影響因素都要歸功于個人電腦的普及。許多科幻俱樂部借助電腦端社交軟件著手創(chuàng)建自己的組織。由于網(wǎng)絡的便捷性,發(fā)表小說不再需要借助傳統(tǒng)的出版市場,以網(wǎng)絡粉絲群體為核心的網(wǎng)絡科幻作家數(shù)量大大增加,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許多創(chuàng)作者都有一種強烈的傾向——以科幻作家身份自居,而這一現(xiàn)象在傳統(tǒng)出版市場上卻頗為鮮見,只有一位作家除外——蒙吉出版社(??????)出版的《尋找碑銘》(『??? ???』)的作者卜鉅一(???)。他曾于1989年自稱“科幻作家”,而他的下一部小說《藍月亮之下》(『?? ? ? ?』)于電腦端平臺連載完成后,同樣由蒙吉出版社出版。
這一時期在電腦端平臺占據(jù)主力的創(chuàng)作者和科幻迷,如今仍然活躍在韓國科幻界,他們創(chuàng)作的許多作品大多基于韓國的民族情感及經(jīng)歷,獨立于過去只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觀之外,體現(xiàn)了一些民族意識。其中的代表人物為朱納(Djuna)5,他筆耕不輟至今,是一個活躍的科幻作家,儼然像韓國科幻小說的化身一般。20世紀90年代至今,他創(chuàng)作了大約120篇科幻小說,其中包括各種韓文科幻類型,如艾格松(Igaseo)出版的《代理戰(zhàn)爭》(『?? ?』,2006)、《穿越太平洋的特快列車》(『??? ?? ??』,2002)、《西蘭花地的血腥戰(zhàn)斗》(『?????????』,2011)。直到今天,他的最新作品無不彰顯豐富的科學想象力,包括昌碧出版社(??)出版的《還不是上帝》(『????????』,2013)和現(xiàn)代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我也在阿卡迪亞》(『??????? ?????』,2020)。
《塔》(上)和《我們被放逐的世界》(下)首版封面
緊隨著“電腦端時代”而來的是“網(wǎng)絡雜志時代”。網(wǎng)絡雜志是“條漫6”和網(wǎng)絡小說等極具韓國特色作品的載體,也是韓國作者創(chuàng)作小說的根據(jù)地。眾多網(wǎng)絡雜志里頭,最值得一提的是幻想文學雜志《鏡》(Mirrorzine),它一直是韓國科幻發(fā)展的重要基地。此外,網(wǎng)絡雜志平臺還為2004年至2006年間“韓國科技創(chuàng)意寫作獎”(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Contest)的獲獎新人作家提供了寬廣的舞臺,讓他們的職業(yè)作家生涯得以繼續(xù),其中代表性的科幻作家包括金寶英(???)、裴明勛(???)、金昌圭(???)和鄭昭延(???)。
上述作家的作品于2010年開始進入圖書市場,其中裴明勛的《你好,機器人》(『??,????』)于2010年獲得了第一屆“文學村青年作家獎”(Munhakdongne Young Writer's Award);作品《塔》(『??』,2009)描繪了一個具有強烈韓國本土氣息、極具想象力的世界,于2021年由漢福德之星出版社(Honford Star)翻譯成英文出版。這之后,他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更多實驗性作品,代表作有書房出版社(Book House)出版的《藝術(shù)與重力加速度》(『????????』,2016)、《考古心理學家》(『??????』,2017)和巨書出版社(Giant Books)出版的《旋轉(zhuǎn)宇宙軍》(『???? ???』,2020)。與此同時,金昌圭也嶄露頭角,發(fā)表了《我們被放逐的世界》(『??? ?????』,2016)和阿爾扎克(??)出版的《輪回》(『???』,2018),同時還翻譯了多部國外的科幻小說,如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的代表作《神經(jīng)漫游者》(『????』,1984)。
除了上述兩位作家外,金寶英擅長將傳統(tǒng)韓國神話與科幻相結(jié)合,借由科幻文本指出社會問題,如快樂科幻出版社(Happy SF)出版的《進化中的神話》(『????』,2010)、潑拉出版社(????)出版的《七名執(zhí)政官》(『7?? ???』,2013)、《今生先知》(『? ?????』,2017)以及《多么相似》(『??? ????』,2020)等作品。金寶英這種神話與科幻相結(jié)合的寫作風格得到美國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 Publishers)的青睞,并于近期買下版權(quán)。除此以外,她還擔任了奉俊昊(???)執(zhí)導的電影《雪國列車》(Snowpiercer)的科學顧問,一直在小說和游戲等不同領域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前述作家多在科幻寫作營和科幻工作室擔任講師,從而進一步影響了一大批2015年以后出道的新科幻作家。
2018年,韓國科幻作家聯(lián)盟(??????????)成立,首任會長鄭昭延出版了《我的鄰居英熙》(『??? ???』,2015)等多部作品。年輕作家逐漸成為大眾關(guān)注的焦點,誕生了三位新秀作家——鄭世朗(???)、金草葉(???)和張康明(???)。在網(wǎng)絡書店阿拉丁(???)的一次調(diào)查中,這三人均入選未來十年引領韓國文學發(fā)展的十大作家名單。韓國科幻正在步入一個美好時代。
作家金草葉首次亮相就奪得了第二屆“韓國科學文學獎”(Korean Science Literature Award)的大獎和一等獎,繼而憑借《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行》(『??? ?? ??? ?? ???』)獲得了第43屆“韓國藝術(shù)家獎”(Korea Artist Prize),后續(xù)作品又獲得了第11屆“青年作家獎”(Young Writer's Award)。這些優(yōu)秀作品使她躋身韓國當代科幻作家代表人物的行列。
作家鄭世朗于2007年通過類型文學雜志《幻想》(Fantastic)出道,此后一直創(chuàng)作各種類型小說,她的作品《非常校護檔案》(『?? ?? ???』)被奈飛(Netflix)拍成電視劇,受到廣泛關(guān)注。
此外,很有必要回顧一下2016年至2019年間獲得韓國科學文學獎的新人作家的作品,如樸海月(???)、千成蘭(???)、金惠珍(???)、黃慕華(???)等人的作品。這些獲獎作家在極短時間內(nèi)便與多國出版方簽署了作品的翻譯出版合同,甚至還售出了視頻改編權(quán)。尤其是作家千成蘭,這位潛力無限的文學界后起之秀,作品包括重力出版社(??????)出版的《斷橋》(『??? ??』,2019)、《愛的某種形狀》(『?? ??? ??』,2020)以及哈勃出版社(??)出版的《一千個藍調(diào)》(『? ?? ??』,2020)等。這些年輕作家逐漸開始成為韓國科幻的主力軍,成為韓國科幻全新的代名詞。
綜上所述,韓國科幻作品的主要特點是擺脫了長期以來占據(jù)主流的西方世界觀,體現(xiàn)了韓國民族情感與經(jīng)歷,讀者不再認為他們是在欣賞某種特殊題材下的特定準則或慣例,而是感受在現(xiàn)代越來越普及的“擬象”7(simulacra)世界里的熟悉體驗。隨著信息技術(shù)與游戲文化成為韓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感受也越發(fā)深刻,因此,讀者如今較少地滿足于宏大科幻作品帶來的距離感,而是更容易代入各個故事中展現(xiàn)的多種可能性。這種現(xiàn)實可能性在近期改編成電影或短劇的科幻作品里可見一斑,比如,除了奈飛拍攝的《非常校護檔案》之外,基于前述作家作品改編的戲劇電影8(Cinematic Drama)SF8是很好的例證。
韓國各界大力發(fā)掘新銳科幻作家,且新人們在各自的道路上辛勤耕耘,才使韓國科幻獲得了今天的成就。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未來韓國科幻還會不斷發(fā)展,不僅僅因為許多作品出現(xiàn)在聚光燈下,還因為近年來不同背景、不同興趣愛好的科幻迷數(shù)量逐年增加。此外,隨著大眾關(guān)注度的增加,專門出版科幻小說的出版社如阿爾扎克、哈勃和重力圖書等也在不斷占領市場;艾爾蒂(???)、昌碧、黃金寶(????)、古菲克(??)、編輯部(?????)、杰莫圖書(?????)、阿拉瑪圖書(??)等出版社也在積極地出版科幻小說;2019年,由艾爾蒂出版社出版,專門介紹韓國科幻的期刊《今日科幻》(『今日SF』)正式創(chuàng)刊;還有,面向大眾的資訊類、學術(shù)類、評論類書籍也正在出版或計劃出版中。
隨著新興科幻作家的崛起以及社會公眾興趣的變化,再加上發(fā)展歷程中蘊藏的諸多潛力,韓國科幻小說當前已成為韓國公眾關(guān)注的中心,未來有望在出版行業(yè)乃至整個文化領域創(chuàng)造出更多可能性,尤其是發(fā)揮科幻獨一無二的特性——以小說的形式討論社會問題,這意味著它可以在應對現(xiàn)有問題的同時,應對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變化。因此,如果想了解韓國未來文化發(fā)展的可能性,不妨閱讀韓國科幻作家創(chuàng)作的這些小說。
譯者:河流,科幻記者,業(yè)余研究高??苹脜f(xié)會歷史和科幻粉絲雜志歷史。
注釋:
1原文于2021年3月8日發(fā)布于K-BookTrends網(wǎng)站,鏈接如下:https://www.kbook-eng.or.kr/sub/trend.php?ptype=view&idx=462&page=$page&code=trend。
2李智勇,韓國建國大學教授,科幻研究者。
3譯者注:原文為1818年,但實際發(fā)表年份為1869年,故做修正。
4紙漿小說:指1896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國內(nèi)出現(xiàn)的廉價小說雜志。
5朱納的具體身份目前無人知曉,采訪也通過郵件或線上聊天完成,其早期作品使用過筆名李永洙(???)。
6條漫:一種新興的漫畫表達形式,通過縱向或橫向形式在網(wǎng)絡上呈現(xiàn)的漫畫,具有很強的互動性,閱讀趣味性強。
7擬象:指獨立于現(xiàn)實存在的虛擬世界。
8戲劇電影:采用傳統(tǒng)戲劇式的結(jié)構(gòu)原則拍攝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