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宋元畫中古琴在,琴中有味是清歡

Zhang Jin
原創(chuàng)
中國工藝美術(shù)學會非遺工作委員會委員
收藏

宋元畫中古琴在,琴中有味是清歡

呂埴 文化學者

作為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與美學思想。從春秋戰(zhàn)國堅定高山流水之誼的伯牙與子期,到寄托生命和精神交流的魏晉南北朝時的竹林七賢,乃至在宦海中沉浮、平復內(nèi)心的躁動,追慕懷古,交互酬唱的宋元文人……而傳世宋元繪畫中出現(xiàn)的眾多古琴圖像,是宋元古琴文化的最直觀反映。

琴畫分類

宋元時期文化事業(yè)繁榮興盛,古琴藝術(shù)得到了極大發(fā)展。古琴演奏、琴學交流乃至琴器收藏蔚為大觀,而這些均可在宋元時期古琴題材的繪畫中得以體現(xiàn)。依畫面內(nèi)容,可將宋元琴畫大致分為撫琴、攜琴、閑琴三類。

撫琴

宋元繪畫中表現(xiàn)撫琴的作品為數(shù)眾多,有的表現(xiàn)三五好友相伴,琴人展示琴技的,如趙佶《聽琴圖》、劉松年《松蔭鳴琴圖》、劉松年《琴書樂志圖》、佚名《孔子見榮啟期》、佚名《歸去來辭書畫圖》、李公麟《高會習琴圖》、趙伯駒《停琴摘阮圖》、王振鵬 《伯牙鼓琴圖》等;有的表現(xiàn)琴人于無人處弄曲,如佚名(題夏圭)《臨流撫琴圖》、佚名《深堂琴趣圖》、佚名《松蔭玩月圖》、佚名《松風琴韻》、佚名《松亭撫琴》、佚名《聽琴圖》等;還有表現(xiàn)琴人于雅集盛會中奏曲,如佚名《會昌九老圖卷》、傳為李公麟的《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合卷》、佚名《十八學士圖》等。

[宋(傳)]李公麟《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合卷》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宋]佚名《十八學士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其中,《琴書樂志圖》繪一老者憑幾撫琴,高冠崔嵬,鶴發(fā)童顏;《孔子見榮啟期》與《歸去來辭書畫圖》二圖,前者采孔子見榮啟期典故,后者取陶淵明詩意,均表現(xiàn)隱士之松風高潔;《伯牙鼓琴圖》描繪了俞伯牙為鐘子期彈琴,畫中伯牙與子期的舉止神情刻畫生動,衣紋筆細流利,精謹生動;《松亭撫琴》繪琴人于松亭悠然撫琴,松風吹帶,山月照琴;佚名《聽琴圖》中琴人于屋內(nèi)撫琴,窗外三人聆聽,彈者氣靜,聽者醉心;《會昌九老圖卷》繪白居易辦九老“尚齒會”一事,中有撫琴場景;《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合卷》刻畫三儒士于水榭圍坐,一人撫琴,二人傾聽,知音之情溢于畫面。

攜琴

宋元繪畫中描繪琴人攜琴遠游的畫卷亦不少,包括張先《十詠圖》、王詵《漁村小雪圖》、李公麟《西岳降靈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趙伯駒《江山秋色圖》、佚名《南唐文會圖》、佚名《松蔭策杖圖》、佚名《木末孤亭圖》、佚名《楊柳溪堂圖》、佚名《水村樓閣圖》、佚名《山樓來鳳圖》、佚名《攜琴閑步圖》、馬遠《月下賞梅圖》、馬遠《西周雅集圖》、馬遠《觀瀑圖》、佚名《水亭琴興軸》、馬遠《板橋踏雪圖》、夏圭《雪屐探梅圖》、趙佶《文會圖》、梁楷《觀瀑圖》、龔開《天香書屋圖》、佚名《溪橋林屋圖》、郭熙《山莊高逸圖》、夏圭《山居留客圖》、珪觀的《山水圖頁》、羅稚川《攜琴訪友圖軸》等。此外,遼代佚名《深山會棋圖》、金代佚名《溪山無盡圖》、金代佚名《平林霽色圖》等多部畫作,亦是此一主題。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佚名《文會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馬遠《觀瀑圖》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其中,《十詠圖》繪老者攜琴童赴高堂盛會;《南唐文會圖》《西周雅集圖》亦表現(xiàn)琴人雅集,圖中勝友如云;《天香書屋》《山莊高逸圖》《深山會棋圖》等則繪主人攜琴童訪友,切磋琴藝。此外,剩余的眾多畫卷,如珪觀的《山水圖頁》、羅稚川《攜琴訪友圖軸》等,則表現(xiàn)琴人行走于寒林幽谷間,氣象蕭疏。

[元]羅稚川《攜琴訪友圖軸》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

閑琴

除了上述“撫琴”“攜琴”圖像以外,還有一類宋元繪畫中的古琴則是處于一種閑置狀態(tài),或是在等待琴人撫奏,或是琴人已經(jīng)結(jié)束撫奏,故而稱之為“閑琴”,如趙佶《文會圖》、楊無咎《獨坐彈琴》等。

其中,《文會圖》中的古琴被置于柳下石桌之上,似乎要等眾賓客宴后撫奏之用;而《獨坐彈琴》殘圖中,白衣高士倚琴坐看水流,應是撫奏完畢,聊作休憩。

[北宋]趙佶《文會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另外,宋元時期金石學昌盛,藏古、鑒古于士大夫中普遍流行,文會雅集中常設品評古董環(huán)節(jié),賞鑒古琴便是其中內(nèi)容之一,這類被賞鑒的古琴亦是“閑琴”。而反映這類“閑琴”的宋元繪畫真實再現(xiàn)了時人藏琴、品琴之風,包括劉松年《溪亭客話圖》、佚名《荷亭嬰戲圖》、錢選《鑒古圖》等。

[宋]佚名《荷亭嬰戲圖》 故宮博物院藏

其中,《溪亭客話圖》繪水榭一角二文人圍坐桌邊,桌上鼎彝雜陳,其中一人持卷細讀,桌邊顯眼處有一古琴,明顯已淪為古董珍玩;《鑒古圖》中二儒士正仔細觀賞主人手持的鐘镈狀物,桌邊有一古琴,納于琴囊,露出琴額一角;佚名《荷亭嬰戲圖》中高堂柳蔭下一床頭小案陳金石書畫等珍玩,旁置一琴。

畫中琴人

宋元繪畫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如此多的古琴圖像,主要還是為了突出畫中人物的高雅。這一時期描繪古琴的畫卷多是雋永雅致,少有市井村俗之氣。若按人物角色劃分,畫中琴人大致可以分為撫琴之人、聽琴之人和攜琴之人三類。

撫琴之人

撫琴之人以儒士居多,亦有一些羽衣蹁躚者,作道人或高士裝束,如趙佶《聽琴圖》、李公麟《高會習琴圖》、佚名《松蔭玩月圖》、趙伯駒《停琴摘阮圖》中的撫琴者。

宋元時期,盡管古琴在士人階層較為普及,但亦非平民百姓所能親近。明刊本《太古遺音》原本為宋代田芝翁所撰,故對宋人琴事有較為全面的記載,其中《琴有所宜》一文有言:

“黃門士、隱士、儒士、羽士、德士,此五者雅稱圣人之樂,故宜于琴。黃門士鼓大雅圣德之頌;隱士操流水高山之調(diào);儒士撫清和治世之音;羽士操御風飛仙之曲;德士彈枯淡清虛之吟,乃伯夷、叔齊、柳下惠之流也?!?/p>

即“黃門士”“隱士”“儒士”“羽士”“德士”五類,乃是與琴相宜之人。其中“徳士”一條,指的是撫琴須“仁慈德義”之人,此項無須贅言。“羽士”為道人雅稱,古人以道士遠離塵囂,撫琴自然脫俗,如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中《道人彈琴》所云:

“道人彈琴,琴不清亦清;俗人彈琴,琴不濁亦濁?!?/p>

古琴之音尚清微淡遠,與道人清虛澄徹之氣相合。趙佶《聽琴圖》據(jù)傳為繪其本人撫琴場景,位于畫幅中央的他身著皂色道袍,束發(fā)免冠于松下,一派仙風道骨。

[北宋]趙佶《聽琴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再看“隱士”,宋元隱逸之風盛行,不僅草野之人浪跡天涯,身居高位者亦心懷林泉,其中擅琴之士大有人在,如歐陽修擅彈《小流水》,蘇軾為《醉翁吟》譜詞,范仲淹有“范履霜”之稱等。而宋元畫中的隱士撫琴亦見于佚名《松風琴韻》、佚名《臨流撫琴圖》等多幅畫作。其中,《臨流撫琴圖》傳為夏圭所作,圖中還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古琴本意,將人、琴、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處理得十分恰當。

[宋]佚名《臨流撫琴圖》 故宮博物院藏

至于“儒士”,《太古遺音》之《學琴有四句》云:

“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緩急,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

古琴撫奏與文人吟詠大致相似,均有抑揚頓挫、一唱三嘆之態(tài),所謂“凡學琴必須要有文章能吟詠者”。且琴旨玄奧,非文雅之士難以知曉。

所謂“黃門士”,乃是居于廟堂之人,古琴是他們文治的工具,以教化民眾,天下太平。

評論
坦 蕩 蕩
少師級
宋元時期文化事業(yè)繁榮興盛,古琴藝術(shù)得到了極大發(fā)展。古琴演奏、琴學交流乃至琴器收藏蔚為大觀,而這些均可在宋元時期古琴題材的繪畫中得以體現(xiàn)
2023-05-25
演繹無限精彩
大學士級
宋元古琴繪畫藝術(shù),詮釋其背后蘊含的音樂思想史價值,對于我們探尋和了解中國古代音樂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023-05-25
玫瑰??魅惑??盛開
太師級
宋元時期文化事業(yè)繁榮興盛,古琴藝術(shù)得到了極大發(fā)展。
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