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浴火重生的古檜,屹立千年的古槐……盤點孔孟故里的奇特古樹!

中國科普博覽
原創(chuàng)
中國科協(xié)、中科院攜手“互聯(lián)網(wǎng)+科普”平臺,深耕科普內(nèi)容創(chuàng)作
收藏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秦亞龍(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

監(jiān)制:中國科普博覽

我們生存的星球上,有太多太多的奧秘還等著我們?nèi)ヌ剿靼l(fā)現(xiàn)。五千年華夏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有數(shù)不清的神奇植物,如隨歌起舞的舞草(跳舞草)Codoriocalyx motorius (Houttuyn) H. Ohashi,或是家喻戶曉野草艾(艾蒿)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亦或是世界最毒植物見血封喉(箭毒木)Antiaris toxicaria Lesch.……

這些神奇的植物中蘊含著無窮的植物科學知識,如何從科學的角度闡釋這些神奇的植物現(xiàn)象和功能,才是我們認知植物價值的關(guān)鍵。

圖1:舞草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2:艾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3:見血封喉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今天,我們來到儒家思想的發(fā)源地,孔孟的故鄉(xiāng),一起看看這里的神奇植物。山東濟寧享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fā)祥之地”的美譽,曲阜“三孔”的孔廟、孔府和孔林,鄒城“三孟”的孟廟、孟府和孟林,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保留著大量的文物珍藏,還有大量的古樹名木在這里見證著歷史,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來領(lǐng)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見證植物的神奇。

圖4:槐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古柏抱槐,樹杈里長出新樹

在孟廟知言門外,沿墻植有檜柏,幾十棵古檜柏一字排開,青蔥茂密,頗為壯觀。在這些檜柏中,有一棵樹干粗壯而中空,樹干頂端有分叉?;蛟S是風的撮合,將一?;睒涞姆N子帶進了古柏的心房(樹洞),自此,古柏為槐樹遮風擋雨,提供養(yǎng)分和水分。最終,經(jīng)過幾十年的呵護,槐樹已聳入高空,與古柏相抱,如情侶般相互依偎。

然而孟廟里的柏抱槐并不是天字號獨一檔,在渭南潛龍寺和臨汾的堯廟等都有柏抱槐的神奇現(xiàn)象,大自然的奧秘是無窮的,還有很多神奇的現(xiàn)象等著我們?nèi)ヌ剿鳌?/p>

圖5:枸杞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檜寓枸杞,檜柏樹上生枸杞

在孟廟寢殿前露臺之上,有一株近千年古檜柏,奇特的是,在其主干離地約兩米處的鳥洞中長出了一叢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er,每年枸杞成熟時,在粗壯的檜柏樹干上,枸杞的碧葉和紅果隨風搖曳,吸引大量游客駐足觀看。據(jù)《三遷志》記載,這株檜柏是北宋宣和年間所植,現(xiàn)依然青翠蓊郁,其樹頂?shù)母芍υ煨蜑轭H似“鹿回頭”,也是一景。

至于檜柏樹干上為何會長出枸杞,這要從它樹上的鳥洞說起。檜柏樹上不知什么原因,竟有一洞,鳥兒來此筑巢生活,或是在枸杞成熟的季節(jié),生活在樹洞的鳥兒取食枸杞后,未消化的種子通過糞便排在鳥洞中,再加上樹洞中常年有落葉和塵土積累,可以滿足枸杞生根發(fā)芽之所需,當枸杞幼苗從樹洞中探出頭,也可通過自身光合作用獲取養(yǎng)分,正常開花結(jié)果,這才最終有了參天大樹配紅果的美好場景。

在自然界中,大喬木樹干、樹杈和樹洞中生長著其他植物較為常見,尤其是南部熱帶地區(qū),在高大的樹木上百花相依而生,形成空中花園的景觀。

圖6:玉蘭樹洞里盛開的犁頭草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7:樹上生長的鹿角蕨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8:樹上生長的石斛和鹿角蕨等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懸空而生,歷經(jīng)千年風雨而不倒

二千多年來,孟母教子的故事“孟母三遷”和“斷機救子”婦孺皆知。漢·劉向在《孟母頌》稱贊:“孟子之母,教化別分。處子擇義,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p>

在孟母林祭祀孟母的南殿旁,植有多棵檜柏,這些古柏樹根部裸露在地表之上,盤根錯節(jié),懸空而立,故名“懸空樹”。雖然古柏樹根部呈鏤空狀,但樹干依舊高松蒼勁,甚是獨特。

這種奇景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原來,檜柏作為直根系植物,主根發(fā)達粗壯,向地下生長。古柏常年來受風雨剝蝕,使得古柏地表根系裸露出來。雖然主根及多個側(cè)根裸露在外,但仍能保證柏樹屹立不倒、枝繁葉茂。

圖9:先師手植檜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老檜新生,千年古檜浴火重生

在孔廟大成門內(nèi)東側(cè),有一棵檜柏較為瘦小,旁有石碑,碑上刻著“先師手植檜”。相傳這棵檜柏是孔老夫子親手植下的,原本共有3株,后遭遇兵火,三株檜樹無一幸存。公元1294年,廢墟上新長出了一株檜苗,后移至此處。1499年又因火燒僅存枯干。1724年,枯干再次遭火燒僅存樹樁。清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由樹樁處發(fā)出新枝,至今已近300年。

明清散文作家張岱的《陶庵夢憶》在“孔廟檜”中記載,該檜柏是孔子生前親手種植。截至第一次被燒毀,這棵檜柏已經(jīng)歷幾百年的生長,雖然地上部分已經(jīng)死掉,然而它的地下根系已非常龐大,滋生出大量新的副根,這也是為什么歷經(jīng)火燒,千年古檜仍可以萌發(fā)新芽,浴火重生。

圖10:銀杏雄花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11:銀杏雌花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12:銀杏果實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藤系銀杏,為何稱為公孫樹?

銀杏Ginkgo biloba L.,銀杏科銀杏屬喬木,高可達40米,是我國特產(chǎn)的中生代孑遺稀有樹種,素有“活化石”之稱。銀杏樹形優(yōu)美,春季綠意盎然,秋季滿樹黃色,是優(yōu)良的庭園和行道樹,它的果實和葉子還含有很高的藥用和食用價值。又因銀杏樹壽命極長,自然條件下從播種到大量掛果要經(jīng)歷四十余年風雨歷程,因此銀杏又稱“公孫樹”,意為“公公種樹,孫子得果”。

圖13:紫藤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孟廟致嚴堂前的東西兩側(cè),有兩株參天而立的古老銀杏樹,在右側(cè)的銀杏樹基部,一株百年紫藤纏繞而生,稱之為“藤系銀杏”。當我們走近這兩棵大樹,你會發(fā)現(xiàn),只有一棵銀杏樹碩果累累,而另一棵卻是顆粒無收,這是因為銀杏也分雌雄。

自然界中的植物分為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雌雄同株是指一株植物的花同時具有雌蕊和雄蕊,雌雄異株是指雌花和雄花分別生長在不同的植株上,銀杏就是雌雄異株植物,雄株銀杏雄球花為葇荑花序,負責傳粉而不結(jié)果;雌株銀杏雌球花具長梗,梗頂端常分兩叉,秋季長成兩顆白果,有時其中一顆白果會敗育,將營養(yǎng)全部留給另一顆果實。

洞槐望月,古槐如何屹立千年?

在孟廟焚帛池院的西垣墻上,有一株千年古槐,由于歲月的磨礪,樹中下部劈裂,在其主干上部,形成一個中空的圓洞,每當明月升起,皎潔的月光透過樹洞映射在大地,頗為古雅奇趣,此時此刻,人們也可站立在樹下,透過樹洞望向天上的明月,稱之為“洞槐望月”。

洞槐望月之古槐,為豆科槐屬喬木,學名為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 (L.) Schott,與洋槐相對也稱為國槐。該槐樹植于唐代,在漫長的生長過程中,在雷電、大風、大雪等因素的影響下,造成槐樹歪倒劈裂,從而形成樹洞。

然而,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水和無機鹽主要靠莖的木質(zhì)部運輸,而韌皮部運輸有機物,古槐雖出現(xiàn)大洞,但其木質(zhì)部和韌皮部傳導并未中斷,且韌皮部提供堅強的支撐,再加上人們歷代守護,所以古槐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

圖14:酸棗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鄉(xiāng)野酸棗,為何長成大樹模樣?

在孔府后堂樓的后五間北側(cè),有一株高大的酸棗樹。據(jù)說孔府這株酸棗樹是在500年前孔府衍圣公的夫人小組們愛吃酸棗,為了方便摘吃就把酸棗樹移植在孔府后堂樓后邊的,現(xiàn)如今,當年的酸棗樹僅剩這一株,或是由于人們歷代悉心照料,如今已長成大樹。

酸棗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Bunge) Hu ex H.F.Chow.,鼠李科棗屬植物,本種常見為灌木狀。我國自古在多個省份都有酸棗分布,生長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區(qū)、丘陵或平原。是否可以長成大樹,與其所在的生長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野外常見的酸棗樹,或是因為生長環(huán)境惡劣,或是因為人為砍伐或品種不同,大多呈現(xiàn)的都是灌木狀,很少能長成喬木。

圖15:子貢手植楷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子貢楷樹,歷經(jīng)百年而不腐

在孔林大量的古樹名木中,有一棵楷樹頗為特別。僅存的樹樁被亭子保護,亭前樹碑,上書“子貢手植楷”。據(jù)記載:“孔子去世后,弟子們各移四方奇木來植,子貢從外地將這一楷樹苗移植到其師墓旁??鬃颖姷茏觽兪啬?年,但只有子貢守墓6年?!痹谇宕滴跄觊g遭遇雷火,僅存枯干。

圖16:黃連木(楷樹)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楷樹,實則為漆樹科黃連木屬落葉喬木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樹干疏而不屈,剛直挺拔,自古是尊師重教的象征。黃連木高可以達到20余米,生長較慢,壽命可長達幾百年。因此其木材堅硬致密,不易開裂,自身就比較耐腐蝕。

孔林中的“子貢手植楷”,或因遭遇雷火的原因,表皮又形成了一層碳化,使其更耐腐蝕。后人將枯干的樹樁上蓋起了一座灰瓦攢尖頂?shù)姆酵ぃ铡翱ぁ?,亭?nèi)立“楷圖碑”。有了亭子的保護,樹樁免受風霜,因此也進一步保證楷樹百年不腐。

在楷亭一側(cè),還立有詩碑,清初詩人施閏章所作:“不辨何年植,殘碑留至今。共看獨樹影,猶見古人心。閱歷風霜盡,蒼茫天地陰。經(jīng)過筑室處,千載一沾襟。”

結(jié)語

孔孟故里的神奇植物,歷經(jīng)風雨,和儒家文化一起傳承至今。相信通過本文,既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份當?shù)芈糜蔚拇蚩c參照,也可以讓大家真正地認識這些植物,了解它們背后蘊含的文化和知識。

編輯:孫晨宇

(注:文中拉丁文部分應(yīng)為斜體。)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

評論
中國科普N
大學士級
中華五千年,華夏文明,我們生存的星球上,有太多太多的奧秘還等著我們?nèi)ヌ剿鳌?
2023-04-05
演繹無限精彩
大學士級
孔孟故里的千年古樹,植根于鄒魯大地,那深深的年輪記錄著歷史的滄桑,每一個刻痕都是歲月的印記,歷經(jīng)風雨,和儒家文化一起傳承至今。
2023-04-05
傳承解惑
大學士級
我們生存的星球上,有太多太多的奧秘還等著去探索發(fā)現(xiàn),五千年華夏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有數(shù)不清的神奇植物需要倍加珍惜。
20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