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中藥半月談 | 山茱萸

藥葫蘆娃
原創(chuàng)
致力于為公眾提供合理用藥等相關知識,提高公眾健康素養(yǎng)。
收藏

· 典故趣聞 ·

唐代王績《食后》詩說,嚼食點葛花能消解醉酒狀態(tài),吃點山茱萸末也覺得十分美味。飽餐之后乘興閑聊,盛世昌興是何等的幸福!

“葛花消酒毒,萸蒂發(fā)羹香。鼓腹聊乘興,寧知逢世昌?!?/p>

一首大唐詩詞,讓人秒懂,山茱萸也是可入口的美味野果。

須知,山茱萸也是一味治病良藥,“藥棗”就是它的別名。它早就被列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365味藥物之中,歸類為中品藥。

山茱萸是大山的女兒。陽春二三月,它的花芽早于葉芽萌發(fā),在枝端開出簇簇的黃花。秋季來臨的時候,它向人們展示出一樹鮮艷的累累小紅果!若折一束插在鬢角,也勝似鮮花!古人九月九插茱萸的習俗,應當包括了山茱萸。至于它的名字中專門彰顯了“山”字,顯然是強調(diào)了它的生境與山最為密切,而真正命名的緣由,連博學的李時珍都感到困惑:“未審何緣命此名也?!?/p>

山茱萸樹較耐陰,但又喜充足的光照,自然分布,通常生長在山坡中下部地段。它結(jié)出的果太小,古人曾稱呼它“蜀棗”或“肉棗”,在入藥時,初始也曾連核一起使用,后逐漸發(fā)現(xiàn)只用其果肉的滋補藥用效果更好,也就形成了去核而只用其果肉的藥材定性。山茱萸的藥材也可專稱為“山萸肉”。

最為大眾所熟知的中成藥,六味地黃丸應當首列其中。它的六味藥構(gòu)成,是由三味補藥與三味瀉藥組成的,而山茱萸就是那其中的補藥之一。它具有滋補肝腎的作用,并且能夠收澀固脫。

近代名醫(yī)張錫純運用山茱萸技藝嫻熟,挽救重癥危疾。他曾救治過一位“素傷煙色”的少年。這位少年患了感冒,別的醫(yī)生給他開方用解表的藥治療,服藥后稍有好轉(zhuǎn),過了一天卻突然渾身冷汗,心悸怔忡,感到自己的氣息馬上不能接續(xù)一樣。他的家人都嚇壞了,趕緊請來了張錫純。張錫純診得患者的脈象雙手浮弱無根,這顯然是虛證的表現(xiàn),是病體沒有得到康復,面臨氣虛欲脫。對此虛脫的危候,必須馬上使用收斂藥物,同時補氣。于是張錫純讓病家速購“山萸肉四兩,人參五錢”。買來后,他先用山萸肉二兩(100克)煎湯給患者服下,很快患者的心氣安定下來,汗也止住了,呼吸慢慢正常。張錫純又把剩余的山萸肉煎湯,把人參切成小塊,讓患者用湯藥送服人參。服完后,患者的癥狀全部消失。這是用重劑山萸肉救治虛脫危癥的成功案例。

陜西漢中佛坪、浙江淳安臨岐、河南南陽西峽是山茱萸的著名產(chǎn)區(qū),通過種植山茱萸提供優(yōu)質(zhì)中藥材,為山區(qū)農(nóng)民鋪就了致富之路。

· 藥材來源 ·

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采收果實,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后,及時除去果核,干燥。

· 性味歸經(jīng) ·

味酸、澀,性微溫。歸肝、腎經(jīng)。

· 功效主治 ·

補益肝腎,澀精固脫。

適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nèi)熱消渴。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2克。

· 食療推薦 ·

山萸肉粥

原料:山萸肉1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山萸肉洗凈,與粳米同入砂鍋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稍煮即成。

用法:早晚餐食用。

本款山茱萸果肉粥具有補益肝腎、澀精斂汗的滋補效果,適宜于虛弱人群選用。尤其對于因肝腎不足而出現(xiàn)頭暈目眩、耳鳴腰酸、遺精遺尿、小便頻數(shù)、腎虛帶下者,可以用作食療方。針對疾病選用時,可三五天為一個療程,收效后停服。日常間斷服用,以調(diào)整體質(zhì)或鞏固療效。

說明:實熱體質(zhì)的人群不宜。

· 溫馨提示 ·

山茱萸具有溫補收斂的功效,因此中醫(yī)臨床強調(diào),屬于命門火熾或素有濕熱、小便淋澀者,不宜使用。

評論
飛馬騰空
太師級
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