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兔年新年越來越近了,經過一陣子的“羊了個羊”,最近這段時間,除了各種藥物、口罩,加入大家“過年必buy”清單的一定還有血氧儀。不少人出現(xiàn)在網上下單一周,還在排隊待發(fā)貨的情況……買不到血氧儀,很多有血氧檢測功能的智能手表、手環(huán)成為了大家的第二選擇,甚至還有可以測血氧的手機APP和小程序也隨之出現(xiàn)。那么以上這些在家可以自測血氧飽和度的產品是否可靠呢?都市快報聯(lián)合科普中國,共同為大家做了一次科學測評,干貨滿滿,不要錯過!
【壹】
科普TIME
大家瘋搶的血氧儀,指標和檢測原理知道多少?
①什么是人體的血氧飽和度
氧氣是通過呼吸系統(tǒng)進入人體血液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成氧合血紅蛋白,再輸送到人體各部分組織細胞去。我們通常所說的血氧飽和度是指動脈的血氧飽和度。檢測時利用血紅蛋白與氧合血紅蛋白在不同電磁波波長下吸收率不同的原理,對兩束不同的波長光吸收率的測量,通過計算得到氧合血紅蛋白和血紅蛋白的比例。
②新冠為何會導致缺氧
新冠感染引起缺氧是因為冠狀病毒進入肺部攻擊肺泡上皮細胞,出現(xiàn)彌漫性的肺泡損傷和大量的炎癥滲出,肺臟呈不同程度的實變,從而影響肺臟氣體的交換功能,氧氣不能進入血液而缺氧。
③什么情況需要在家自測血氧
新冠感染后如果有缺氧的癥狀,可以定時自測血氧。提示缺氧的癥狀包括心跳快、呼吸急促、胸悶、憋喘、納差、乏力、精神不佳等。
④血樣數(shù)據(jù)怎么樣時需要引起注意,數(shù)據(jù)過低應該怎么處理?
通常情況下,認為氧飽和度應該是在95%及以上,如果是在90%以下肯定是存在缺氧,應引起重視,盡快就醫(yī)。如不能馬上就醫(yī),也應采取措施緩解缺氧,再查看病人有沒有氣道梗阻,加強翻身拍背促進痰液的引流。
丨本期專家丨
李茜
浙江省人民醫(yī)院
急診醫(yī)學科 副主任
●看懂原理
指夾式血氧儀、智能手表、運動手環(huán)、手機APP、測血氧小程序
這些產品檢測的工作原理是一樣的,它們采用的是一項叫做光電容積描記的技術,簡稱PPG(Photo Plethysmo Graphy)。
通過發(fā)射以660nm的紅色LED和880nm的紅外LED為主的低強度紅外光,觀察監(jiān)測人體血液中血紅蛋白(紅細胞內運輸氧的特殊蛋白質)在含氧狀態(tài)和非含氧狀態(tài)下吸收紅外光的狀態(tài)會有不同的反射結果,通過皮下血管的光反射,計算出人體的血氧飽和度。
指夾式血氧儀——有個發(fā)出低強度紅外光的LED燈和對應的感應光電二極管。當我們把手指放好后,低強度紅外光射出穿過手指被光電二極管接收,轉化為電信號。通過對電信號的分析,判斷出相應的血氧飽和度。
智能手表、手環(huán)——和指夾式血氧儀不同,它用的是“反射式”。把發(fā)射的LED燈和接收信號的光電二極管設計在同一平面,通過監(jiān)測LED光穿透手腕組織再反射回的信號,判定當下的血氧飽和度。
手機閃光燈發(fā)射光線,照射手指,攝像頭采集光線數(shù)據(jù),通過計算測出血氧飽和度,與指夾式血氧儀、手表、手環(huán)的工作原理差不多。但是由于不同的手機攝像頭性能不一樣,血氧飽和度精準度不準確。
【貳】
產品可靠度大測評
口說無憑,實驗為證
為了驗證市面上消費者可以購買到的產品,我們準備了家用指夾式血氧儀、智能手表、智能手環(huán)、手機APP、微信小程序。接下來我們就來做一個真人實測,在相同條件下使用它們,看看它們測出的血氧飽和度數(shù)值是否準確。
實驗①
真人測試
三位實驗員,分別使用上面四種方法測試血氧飽和度,作出統(tǒng)計表格。
從整體數(shù)據(jù)來看,兩款指夾式血氧儀的三次測試數(shù)據(jù)基本保持一致。最為準確的就是指夾式血氧儀,畢竟是專業(yè)的醫(yī)用器材。我們在佩戴智能手環(huán)、手表時很難保證手腕和表盤保持緊密貼合,再加上PPG測量本來就比較容易受光、運動和膚色吸收率的干擾,所以通過這類產品測出的血氧值并不能保持每次都一樣 。微信小程序三位實驗員的多次測試,得到的數(shù)據(jù)居然全部相同,讓人不禁懷疑準確性,不建議使用。
實驗②
測試其他物品
近期也有很多網友曬出自己的測血氧設備,可以測出一切奇奇怪怪物品的血氧飽和度,質疑血氧檢測科學性。對此我們也來測試一下。
我們準備不同材質不同顏色的物品,分別用不同的產品來測試這些物品,看看是否能測試出來。
三款設備都有少量幾次測出數(shù)據(jù),但絕大部分情況下是無法正常檢測的
●硬核解讀·√劃重點
最為準確的是指夾式血氧儀,畢竟是專業(yè)的醫(yī)用器材,但是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也要擦亮眼睛,很多便宜的血氧儀只要幾十塊錢,質量堪憂,大家要認準大品牌,購買符合國標的產品。
智能手表、運動手環(huán)這類裝置,雖然雖然測量部位上較醫(yī)用血氧儀有劣勢,測量精度上有一定差距,但是光傳感器硬件的升級和算法的迭代,差距也在逐漸變小,而且這類產品因為一直佩戴,實時監(jiān)控,所以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手機APP和小程序使用起來幾乎是無成本,但測試結果相對來說最不準確。
以上在家自測血氧的方法,其實都是作為參考,使用者要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數(shù)值過低,就要立馬就醫(yī)。
祝大家健健康康過新年!
出品方:科普中國
承制方:都市快報
策劃:韓曉娟 滕勁堯
編輯:李雪 金靜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