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何時飛往火星(下)
作者:貓獰科普
火星是離我們最近的行星,可這種近是太空探索級別的“近”。依靠現(xiàn)有技術我們飛往火星需要至少六個月??纯础痘鹦蔷仍肪蜁l(fā)現(xiàn),來往地球與火星之間需要數(shù)月航行,在火星地表的任務卻只能安排一個月左右??紤]到數(shù)十億美金的巨額投資、載人航天的巨大危險,科學考察任務不是立等可取的經濟回報,讓發(fā)達國家也望而卻步。
為此,祖布林等科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名為“直擊火星”,并撰寫了《趕往火星》一書,向大眾介紹了他們的設想。這個計劃首先降低的是難度和預算,目前飛往火星的計劃需要讓航天飛船攜帶能往返的燃料。適千里者三月聚糧,這句話沒說出來的還有,你需要背著這些糧食?;鸺\輸?shù)膯栴}也在這里,你需要把這些燃料一次帶夠,或者事先發(fā)射到火星。比起來,甚至一只科考隊的載荷都不算什么了。“直擊火星”的思路不同,我們會先發(fā)射小型工廠到火星,利用簡單的化學反應在用火星上的物質生產飛船燃料,之后在將宇航員發(fā)射過去。一開始宇航員需要利用生產好的燃料回到地球,之后就可以像國際空間站一樣,在火星表面建立起“火星站”。從如何開采礦物到建立火星農業(yè),科學家都已經有了初步設想,亟待驗證這些方案是否可行。
第二,祖布林重申了飛往火星的目的。這個目的不光是一系列科學活動,還意味著我們能夠開采火星上豐富的資源,其中一些恰好針對地球未來可能的能源危機。不僅如此,這群學者還意識到,火星是人類的“新邊疆”。曾幾何時,探索太空、登陸月球的計劃曾經團結和振奮了美國人民,曾經在研發(fā)過程中催生了一系列科技,也曾以政府投資的方式,推進了諸多經濟領域的發(fā)展。許多人希望,火星能成為那個等待我們去探索的邊疆,去釋放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對于這種想法,世故的人要笑他們幼稚,然而也許《火星救援》里描述宇航員的話最為貼切,總有一些人“最高貴也最勇敢”,不能以簡單的經濟回報揣度他們。
最后,祖布林還概括了三種探索火星的模式。第一種來自于肯尼迪的阿波羅計劃,以舉國之力推動太空探索。第二種是卡爾·薩根這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和人文主義者提出的,通過超級大國的合作推動巨型人類工程??上?,隨著冷戰(zhàn)結束,這兩種模式失去了外在壓力和內部動力。第三種模式來自美國國會議員金瑞奇,他和很多人一直希望推動立法,依靠政府投資和自由企業(yè)加入的方式推動火星探索。如今,不管是SpaceX還是其他一些硅谷大亨私人投資的航天項目,似乎近似的模式正取得最大的進展。
這也是最為激動人心的方向。SpaceX的創(chuàng)始人馬斯克曾說,他希望能有基金會一樣的組織,即便在自己身后也能推進這家公司實現(xiàn)理想,也不斷表示,自己希望能推進火星探索,甚至親身飛往火星。就在不久之前,他們實驗的火箭成功著陸,并通過檢測能夠再次起飛。如果實現(xiàn)這種技術,火箭的成本將大大降低,助力消除太空探索的一大障礙:預算。就算這些項目并沒有直接指向火星,在這個公眾和政府對太空興趣有限的時代,不論是好是壞,大亨的興趣可能是為數(shù)不多探索動力了。
最后,我們還是看看地面上的努力吧。2011年,俄羅斯、歐洲和中國的宇航部門剛剛完成了“火星500”計劃。6名“宇航員”在封閉的環(huán)境內模擬火星之旅,一起完成各種任務度過了520天,其中包括一名中國實驗者王躍。這種探索沒有真正的飛船那么炫酷,卻是我們真正飛往火星必須的。在何時飛往火星無法確定的時代,還是有科學家正在研究。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chuàng)作培育)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