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它們是蝴蝶,是天使,是漂泊泡影般的演化奇跡

中國科普博覽
原創(chuàng)
中國科協(xié)、中科院攜手“互聯(lián)網(wǎng)+科普”平臺,深耕科普內(nèi)容創(chuàng)作
收藏

就像人類自古以來就有著飛行的夢想,每種水生的底棲動物都向往游入海洋。

相較于天空中數(shù)量有限的鳥兒,海洋的上層水體中則有著數(shù)不清的微小浮游生物。底棲海洋生物只要能夠游到生物豐富的水域,就如同進入了自助餐廳,再也不用擔(dān)心沒有食物。能夠在海洋中自在遨游,還能時不時“飽餐一頓”,這種生活方式對底棲海洋生物來說誘惑極大。

因此,幾乎所有的底棲海洋生物都做過或曾做過自由游泳的嘗試,如三葉蟲類的遠(yuǎn)矚蟲、海百合類的尤因他海百合、螃蟹中的迷惑麗魔蟹等。

然而,從底棲變?yōu)楦∮紊钚枰冻鱿喈?dāng)大的代價與改變。用于步行或爬行的肢體要變?yōu)橐頎?,以推動流體;身體要生出浮力器官,或者減輕外殼或骨骼的重量,以減少重力,用來啃食的口部也要適應(yīng)微小的食物,退化牙齒,并演化出過濾水流中食物的器官。

浮游的三葉蟲、海百合這些底棲生物在變成浮游生物的過程中都沒能經(jīng)受住浮游生物群落“大魚吃小魚”的殘酷競爭,最終都滅絕了。

在此前車之鑒下,要說背著重重的殼,只有一只用來爬行的腳的腹足類能產(chǎn)生浮游的生物,實在是有些天方夜譚。但在白堊紀(jì)晚期,完全營浮游生活的腹足動物卻真的出現(xiàn)在了世界上,而且十分繁盛地生活到了現(xiàn)在。

那么,它們是從何而來,又有什么生存優(yōu)勢讓它們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下留存至今呢?

海水中各種各樣的浮游動物與浮游植物,它們是各類生物美味的大餐。

(圖片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Quora)

遷徙、生長

自地球生物出現(xiàn)以來,腹足綱的動物一直在水底過著爬行的生活。作為蝸牛的近親,它們的運動速度也好比“蝸牛爬”,終其一生也走不出幾千米。一旦環(huán)境出現(xiàn)變化,分布區(qū)域狹小的它們可能就會面臨滅頂之災(zāi)。

反觀擁有較強傳播能力、可以擴散到廣闊區(qū)域的生物,它們有著更強的競爭力,也不易因為局部環(huán)境變化而滅絕。因此,演化出浮游幼體對腹足類來說成了一個具有優(yōu)勢的選擇。

原始腹足類的浮游幼體只是一個帶有纖毛的圓球,沒有成熟的攝食器官,依靠卵黃作為唯一的能量來源,浮游生活只有短短幾天。但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下,腹足類的浮游幼體變得越來越大,浮游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在石炭紀(jì),更加演化的中腹足目、新腹足目中,出現(xiàn)了巨大的遠(yuǎn)洋幼體(teleplanic)。它們擁有巨大的帆葉狀副足,內(nèi)充液體以增加浮力,這樣的構(gòu)造使得它們在變形前可以被洋流長距離輸送,從而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

原始腹足類驢耳鮑螺(Haliotis asinina)的擔(dān)輪幼蟲,圖中標(biāo)記“sf”處為螺殼所在位置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與此同時,新進腹足超目的遠(yuǎn)洋幼體也演化出了攝食器官。它們翅膀狀的帆葉上生有數(shù)排纖毛帶,以便在游泳時從海水中收集食物。依靠纖毛邊緣的食物槽,浮游藻類等食物被運輸?shù)娇谥校瑸橛左w提供長達(dá)數(shù)周乃至數(shù)月的能量。

它們的浮游期甚至可達(dá)4.5年之久,身長可達(dá)數(shù)毫米甚至數(shù)厘米大,在浮游狀態(tài)下度過了生命的十分之一。但無論如何,幾個月或幾年之后,遠(yuǎn)洋幼體終究會長出厚重的成年階段貝殼。當(dāng)帆葉無法再承擔(dān)外殼的重量,它們就必須落到海底,回歸底棲生活。但從它們的身體結(jié)構(gòu)——輕外殼、翼狀足、濾食器官來看,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腹足綱成為浮游生物的可能性。

中、新腹足綱面盤幼蟲的結(jié)構(gòu)

(圖片來源:ResearchGate)

一些更為演化的新進腹足類的遠(yuǎn)洋幼體(teleplanic)

(圖片來源:PDN Photo of the Day)

繁殖

從能游泳的幼體變成終身浮游的生物,還需要跨越兩道大關(guān)——繁殖與存續(xù)。

腹足目浮游幼體繁殖的出現(xiàn)是一次偶然。浮游幼體沒有成熟的生殖器官,只有底棲的成體才能留下后代。但在白堊紀(jì)早期,中腹足目的麂眼螺超科、濱螺超科,或蟹守螺超科的某些遠(yuǎn)洋幼體發(fā)生了基因突變。這種基因突變使其提前性成熟,并且在浮游階段就產(chǎn)下了后代,這就是幼體延續(xù)(paedomorphosis)現(xiàn)象。

**從這一突變被成功保留下來的那一刻起,終身浮游的腹足類就登上了歷史舞臺。**時至今日,它們的身體上仍然保留著浮游幼體的諸多特征:體形微小,外殼輕薄,有著寬大的翼狀腹足,可以在水中推動自身;有的腹足還覆蓋著纖毛,纖毛會產(chǎn)生微小的水流,配合外置的黏液網(wǎng),將浮游食物推到它們的嘴里。

這些新生的、優(yōu)雅美麗、晶瑩璀璨的浮游腹足類被稱為“翼足目”(Pteropoda)。所謂翼足,正是它們在海中游動器官的真實寫照,利用伸展開的腹足,以復(fù)雜的3D筆劃模式跳動,利用大約45~50度的大迎角產(chǎn)生升力,一改人們心目中軟體動物在底層緩慢爬行的印象,在海洋中翩翩起舞。

有些蠢萌的前鰓亞綱浮游幼體(上圖、中圖)與翼足目泡螔螺Limacina bulimoides(下圖)的比較,二者形態(tài)十分相似。

(圖片來源:YouTube(上圖、中圖);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下圖))

在晚白堊紀(jì)的坎帕階早中期,提豐怪物之后第一個全浮游腹足類的化石——螔螺科出現(xiàn),代表翼足目出現(xiàn)在了世界上。它很快分為三支,分別是帶有鈣質(zhì)殼、以浮游動植物為食的被殼翼足亞目(Euthecosomata);沒有文石殼,但生有相對堅硬的膠狀、由貝殼硬蛋白組成的假殼翼足亞目(Pseudothecosomes),以及成年階段完全失去鈣質(zhì)殼,以浮游動物為食的裸體翼足亞目(Gymnosomata)。

翼足類的演化,可見被殼翼足亞目龜螺科(深綠色)、螔螺科(淺綠色)、假殼翼足亞目(橙色)和裸殼翼足亞目(紫色)。

(圖片來源:PNAS)

螔螺科Limacinidae是一種小型浮游腹足類,它們的俗稱為海蝴蝶(Thecosomata),是北極、南極中上層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浮游動物的重要物種。

圖片來源:OPK Opistobranquis

龜螺科Cavoliniidae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浮游翼足類動物,從上新世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

(圖片來源:JungleDragon)

梅瓶螺科(Cuvierinidae)如同海中的精致花瓶。

(圖片來源:OPK Opistobranquis)

尖筆帽螺(Creseis acicula)像一只羽毛筆

(圖片來源:OPK Opistobranquis)

美麗的假殼翼足亞目舴艋螺科(cymbulia peronii)是最特別的浮游翼足類之一,擁有軟骨質(zhì)假殼。

(圖片來源:Nature Today)

裸殼翼足亞目海若螺屬Clione是一群遠(yuǎn)洋、無殼的肉食性腹足類動物

(圖片來源:OPK Opistobranquis)

裸殼翼足亞目皮鰓科(Pneumodermatidae)具有強大的口器和抓握用的觸手,通常有類似頭足類動物的吸盤。

(圖片來源:Twitter)

存續(xù)

然而,翼足目能否克服天災(zāi)的襲擾、天敵的捕食與大群的競爭而長期存續(xù),依舊是一個未知數(shù)。

平心而論,翼足目的浮游生活特征并不是十分完美。它們沒有浮力器官,且密度比水要大,需要時刻不停地運動才能浮起,消耗能量。同時,它們的鈣質(zhì)外殼沉重且硬脆,容易破裂。因此,翼足類在原來的外殼上建造了彎曲的文石纖維,形成不完整的多個螺旋圈,為外殼提供更多強度和靈活性。

從幼體直接轉(zhuǎn)變?yōu)槌审w這一過程,使它們體形微小、神經(jīng)退行、感官遲鈍、壽命短暫,本就是由突變而來的生殖系統(tǒng)更是奇葩百出。

如有時會進行橫裂生殖的被殼翼足類尖菱蝶螺,會將身體橫向分開,在殼內(nèi)的成體身體下方形成一個新的個體。通過橫裂產(chǎn)生的個體再進行橫裂生殖的話,就會產(chǎn)生無性無殼、類似蠕蟲狀的個體,并很快死去;

尖菱蝶螺Clio pyramidata,以非凡的分裂生殖而得名(圖片來源:Opistobranquis)

同樣是裸殼翼足類的水肌螺,則演化出“恐怖”的“爆裂生殖”(Hydromyles globulosa)。

水肌螺雌雄同體,雄性先熟,卵胎生,幼期在母體內(nèi)靠近肛門孔的一個囊中發(fā)育,并吸收母體的營養(yǎng)。在發(fā)育過程中,母體內(nèi)臟團逐漸退化,皮膚彈性減弱,當(dāng)胚胎形成亞成體時,母體內(nèi)臟團完全分解,隨后身體爆開,幼體被釋出,聽起來煞是恐怖。

裸殼翼足類水肌螺Hydromyles,以爆裂生殖而聞名

(圖片來源:Minden Pictures)

其他普通的翼足類也使用著高度的R策略生殖,它們壽命極短,只有一兩個月,速生速死、產(chǎn)下大量的小卵,以極高的出生率彌補因被捕食而導(dǎo)致的高死亡率,維持著生存。

但翼足目卻是幸運的。它們誕生于白堊紀(jì)早期,在那時,海洋中以甲藻、硅藻、顆石藻等為代表的浮游植物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為它們提供了食物來源。

然而,它們在白堊紀(jì)并沒有得到大的發(fā)展,其原因可能是與翼足目具有相似生態(tài)位而存在食物競爭的種類及其捕食者十分強大,如同屬軟體動物的菊石。

菊石屬于頭足綱,一只成年的雌性菊石可以產(chǎn)下一千萬到四千萬枚卵,它們可能像現(xiàn)在的大洋性魷魚幼體一樣以捕捉微小的動物或是碎屑顆粒為生,與翼足目相互競爭,而后起的翼足類自然在數(shù)量上處于劣勢。在整個白堊紀(jì),翼足類都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

菊石產(chǎn)下大量的小卵,孵化成浮游幼體,在各處都與翼足目相似。

(圖片來源:ResearchGate:Life cycle from egg to reproducing adult of the ammonoid Manticoceras)

但不久以后,更大的幸運來臨,一顆飛來的小行星引發(fā)了白堊紀(jì)末的大滅絕,菊石在此次危機中全部消失,菊石幼體所占據(jù)的生態(tài)位在此時出現(xiàn)了空缺,翼足類趁勢崛起。

在之后的始新世極熱事件后,翼足類的化石開始大量出現(xiàn),意味著它們的數(shù)量更加豐富,分布也更為廣泛。從赤道到兩極,翼足類的興盛促進了新的浮游生物濾食者的出現(xiàn),從而產(chǎn)生了我們所熟悉的生物,包括大型濾食軟骨魚類,如鯨鯊和蝠鲼,以及哺乳類動物須鯨,形成了一次中生代到新生代生態(tài)的更替。

惠州大亞灣尖筆帽螺(Creseis acicula)的暴發(fā),它們在7月5日達(dá)到每立方米5600個的密集程度,四天后便消失,隨后在海底采集到了大量尖筆帽螺死亡后的空貝殼,約為每立方米1020個,說明有大量個體死亡后沉降到海底。死亡的尖筆帽螺也被風(fēng)浪大量吹到岸邊,形成密集的堆積物。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xiàn)[5]。

結(jié)語

時至今日,大量翼足目仍在海洋中漂泊。它們半透明的身體如同閃耀的鉆石,變形為翼的腹足形似蝴蝶的翅膀,而它們的生命也如同蝴蝶一般美麗而轉(zhuǎn)瞬即逝。

很多被殼翼足類的生命周期不到兩個月,它們在遇到有利環(huán)境時迅速繁殖爆發(fā),小小的身體聚集成群,生長,遷徙,然后繁殖出大量的卵,在達(dá)成存續(xù)的使命后很快死亡。柔軟的軀體脫離貝殼,隨著水流分解飄散,余下的空殼在風(fēng)浪的推動下堆積在岸邊,沉降在大洋深處的海底沉積物中,代代如此,年年如同。

它們的一生,如同蘇軾在《赤壁賦》中寫下的詞句一般,駕著一葉貝殼小舟,舞動翼足相互依附;浮游之軀置身天地,渺小如同滄海一粟。漂泊一生,須臾短暫,卻越過千萬年時光變遷,天地災(zāi)變,讓我們能夠在今天看見它們的倩影。

這就是生命的奇跡。

參考文獻(xiàn):

[1]Bandel K, Almogi-Labin A, Hemleben C, et al. The conch of Limacina and Peraclis (Pteropoda) and a model for the evolution of planktonic gastropods[J].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ontologie, Abhandlungen, 1984, 168(1): 87-107.

[2]W Janssen A, TCA Peijnenburg K. An overview of the fossil record of Pteropoda (Mollusca, Gastropoda, Heterobranchia)[J]. Cainozoic Research, 2017, 17(1): 3-10. Van Der Spoel S. The shell and its shape in Cavoliniidae (Pteropoda, Gastropoda)[J]. Beaufortia, 1968, 15(206): 185-189.

[3]Peijnenburg K T C A, Janssen A W, Wall-Palmer D, et al. The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pteropods precede past perturbations in the Earth’s carbon cycl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117(41): 25609-25617.

[4]Hart M, Wall-Palmer D, Smart C.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holoplanktonic gastropods[C]//EGU General Assembly Conference Abstracts. 2018: 10730.

[5]齊占會,史榮君,戴明,韓婷婷,黃洪輝.尖筆帽螺(Creseis acicula)研究進展及其在大亞灣暴發(fā)機制初探[J].熱帶海洋學(xué)報,2021,40(05):147-152.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古明地戀

監(jiān)制:中國科普博覽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

評論
5d8190a36de0c
少師級
2022-11-16
寧遠(yuǎn)縣陳世權(quán)
太傅級
已學(xué)習(xí)
2022-11-16
李雅仙
貢生級
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