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服中藥 學問多

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臺
匯集海量科普資源,打造高質(zhì)量科普平臺,促進科普傳播。
收藏

服中藥忌口有說道

俗話說,“吃藥不忌口,枉費大夫手”,“吃藥不忌口,神仙也發(fā)愁”,這道出了服藥忌口的重要性。祖國醫(yī)學治病用藥,講究忌口。忌口的目的是避害就利、調(diào)攝飲食、充分發(fā)揮藥物的療效。人們?nèi)粘J秤玫聂~、肉、蛋、蔬菜、瓜果、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本身都具有各自的性能,服用不當會影響藥物的療效,甚至產(chǎn)生毒副作用。

清代章穆所撰《調(diào)疾飲食辨》一書中說:“病人飲食,藉以滋養(yǎng)胃氣,宣行藥力,故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痹诩煽谥校话阋蟊苊馐秤眯晾敝吮?、肥甘厚膩、腥臊異味等刺激性食物外,還要重視以下幾方面。

1.服藥時一般宜少食豆類、肉類、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患者的腸胃負擔,影響患者恢復健康。脾胃虛的患者,更應少食此類食物。水腫、消化不良、泄瀉者,應忌食堅硬、煎炸、生冷食物。熱性疾病,應禁用或少食酒類、辣味、魚類、肉類等食物。酒類、辣味食物性熱,魚類、肉類食物有膩滯生熱生痰作用,食后助長病邪,使病情加重。服解表發(fā)汗、透疹藥,宜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冷物、酸味均有收斂作用,能影響藥物解表透疹功效。服溫補藥時,應少飲茶,因茶葉性涼下氣,能降低溫補脾胃的效能。吃鎮(zhèn)靜、催眠等藥物的前后都不宜喝茶,更不能用茶水送服這些藥物。

2.服用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時,不宜吃辣物。在中醫(yī)辨證為“熱證”的患者(如有便秘、尿少、口干、唇燥、咽喉紅痛、舌干紅、苔光剝等癥狀),進食辣的食物會增加熱現(xiàn)象而抵消清熱涼血藥(如石膏、金銀花、連翹、山梔、生地、丹皮等)及滋陰藥(如石斛、沙參、麥冬、知母、玄參等)的作用。

3.根據(jù)所用藥物的性質(zhì)、特點,確定忌口。如服用甘草、蒼耳、烏梅、桔梗、黃連、吳茱萸,忌食豬肉;服用地黃、首烏,忌食蔥、蒜、蘿卜;服用蜂蜜,忌食蔥、豆腐;服用丹參、茯苓忌食醋;服用蒼術(shù)、白術(shù),忌食桃、李;服用土茯苓、使君子,忌飲茶;服用荊芥,忌食魚、蝦、蟹等海鮮;服用鱉甲,忌食莧菜;服用厚樸,忌食煎炒豆類食物;服用人參、黨參,忌食蘿卜,因為蘿卜有消食、化痰、通氣的作用,而人參、黨參是滋補性藥物,這樣一補一消,藥效就抵消了。

4.藥物與食物搭配不當,則會降低藥效或失去療效,甚至會增加中藥的毒性反應。因此,凡口苦咽干、煩熱不安、大便秘結(jié)、血壓升高、神衰不寧、心動過速、甲狀腺功能亢進者,一般要忌食生姜、大蒜、韭菜、大蔥、羊肉、狗肉、胡椒等食品;凡有脾胃虛寒、手足冰涼、大便溏薄、血壓偏低、心動過緩之證者,要忌食西瓜、冬瓜、蘿卜、綠豆、生梨、甘蔗、蜂蜜、鱉等生冷寒涼、滋膩、粘滑之食品;凡熱纏身、畏寒發(fā)熱、頭痛心煩、便秘尿黃、口舌潰爛、癤瘡腫瘤者,忌食竹筍、豆芽、絲瓜、韭菜、茄子、蝦、蟹、螺、蚌之食品。

總之,忌口要恰當,必須根據(jù)疾病、藥物和食物的性能特點來考慮,不要忌得過多、過少或忌錯,而要從有利于發(fā)揮藥效、縮短病程等方面著手。

服中藥的“良辰吉時”

如今,看中醫(yī)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更喜歡服用中藥來調(diào)治身體。但是,服藥也有“良辰吉時”,尤其是中藥,服用時更有“黃金時間”,在“黃金時間”服藥對恢復健康更有益。

一般來說,上午9時和下午3時左右是機體吸收藥物的最佳時機,此時服用中藥最佳。特別是惡性腫瘤患者在手術(shù)以后,按上述時間服用中藥更為有益。

另外,中藥有甜、酸、苦、辣、咸五味,不同藥性的中藥,講究不同的服藥時間。治療虛證和腸胃病宜飯前30~60分鐘服藥,這樣可使藥物不為食物所阻而充分、及時發(fā)揮藥效。治療肺心病和其他一般疾病通常在飯后15~30分鐘服用為佳,以避免藥物對腸胃產(chǎn)生刺激。

補益身體的調(diào)理藥宜在上午10時半空腹或下午4時半空腹時服下,更利于身體的消化吸收。助消化藥或?qū)δc胃有刺激的中藥宜飯后服用。瀉下通便的藥宜空腹服用,其中大黃、元明粉、火麻仁等通便瀉下藥物宜在凌晨和白天服用。安神、鎮(zhèn)靜類藥物,宜于睡前30~60分鐘服用,才能及時發(fā)揮作用。

中藥湯劑別過夜

有些人煎煮中藥,喜歡把藥液分成幾次服用,當天服不完,就留到次日服,從醫(yī)學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中藥里含有淀粉、糖類、蛋白質(zhì)、維生素、揮發(fā)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藥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后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qū)⑺幰捍娣胚^久,不但會降低藥效,而且藥液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而使其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淀粉、糖類營養(yǎng)等成分發(fā)酵水解,藥液發(fā)餿變質(zhì),患者服用后對身體健康不利。

中藥過敏反應不可小覷

在生活中,中藥的過敏反應常被人們忽視,不少人以為中藥是天然的、無副作用,且藥性溫和,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多用一點無妨,以致一些有過敏性體質(zhì)的人都愛服用中藥調(diào)理。殊不知,中藥與西藥一樣可以引起過敏反應,有的過敏反應還相當嚴重,患者甚至因過敏性休克而死亡。中藥致過敏反應與用藥者的體質(zhì)差異有關(guān),如用藥者的遺傳基因及免疫系統(tǒng)等差異。中醫(yī)認為應歸于正氣不足、外邪內(nèi)侵,若患者屬于過敏體質(zhì),則無論是中藥煎劑、中成藥,還是外用、肌肉注射的“合成”性中藥制劑,都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一般來說,中藥可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其中蟲類藥物最易引起過敏。據(jù)統(tǒng)計,可致敏的中草藥有100多種,其中植物類中藥中魚腥草、穿心蓮、大青葉、板藍根、龍膽草、番瀉葉、丹參、蒼耳子、紅花、大黃、山豆根、三七、乳香、人參、紫草、葛根、辛夷、熟地、柴胡、益母草、川貝母、胖大海、鴉膽子等易引起過敏反應;動物類中藥如白僵蠶、地龍干、蜂乳、烏賊骨、水蛭、蟾蜍等較易引起過敏反應;礦物類中藥如冰片、雄黃、石膏等也可引起過敏反應。還有一類中藥具有光敏性,如補骨脂、白芷、天竺黃、荊芥、防風、沙參等,患者服用后對光敏感性增加,可出現(xiàn)日光性皮炎等。中藥引起的過敏反應與西藥引起的過敏反應類似,一般包括全身過敏反應(表現(xiàn)為四肢麻木、大汗淋漓、面色蒼白、胸悶氣短、血壓下降等)、局部過敏反應(如喉頭水腫、腹痛、哮喘等)和皮膚過敏反應(如蕁麻疹、固定藥疹、猩紅熱樣皮疹、麻疹樣皮疹、多形紅斑、濕疹樣皮疹等)。

為預防中藥過敏,人們可到設(shè)有過敏檢測項目的??漆t(yī)院進行過敏原檢測?;颊哂盟幥皯敿毩私馑幬锍煞?、性能及可能發(fā)生的毒副作用和過敏反應,要遵醫(yī)囑,規(guī)范使用藥服,切莫自行服用。用藥期間需密切觀察,發(fā)現(xiàn)過敏現(xiàn)象應立即停藥,及時就醫(yī),進行脫敏治療。

評論
醉臥松山石
少傅級
中華醫(yī)藥,博大精深。
2022-11-05
張平慎
少傅級
食物會改變藥性,故需忌口。
2022-11-05
郝玉平
進士級
以關(guān)注
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