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大蜥蜴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大蜥蜴是目前地球上所知的恐龍時代唯一存活下來的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種爬行動物,數(shù)量已經(jīng)非常稀少。但由于全球持續(xù)變暖,這種被稱為新西蘭活化石的大蜥蜴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研究表明,溫度升高促使大蜥蜴的雄性比例大幅提高,最后可能因為缺少雌性無法繁衍而滅絕。

簡介鬣蜥是生活在太平洋周圍和美國的大蜥蜴,它們有一個從頭骨到尾脊骨的脊冠。較大的鬣蜥是唯一的素食蜥蜴,主要以水果、花和葉為食。長頸巨蜥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亞洲和非洲1。

現(xiàn)存兩種大蜥蜴是2億2500多萬年前與恐龍并存的種蜥蜴的僅有幸存者。它們形似蜥蜴,但骨架與蜥蜴不同,而且也沒有外耳孔。它們的牙齒很獨特:單排下齒嵌在兩排上齒之間。大蜥蜴習慣夜間活動,白天則待在地洞里。它們以昆蟲和其他小動物為食2。

物種沿革新西蘭大蜥蜴2億多年前就已經(jīng)在地球上出現(xiàn),是當今幸存為數(shù)不多的遠古爬行動物物種之一。然而,素有活化石之稱的新西蘭大蜥正瀕臨滅絕。由于新西蘭大蜥蜴的性別由孵化溫度決定,氣候變暖使得孵出蜥蜴的雄性比例上升。長此以往,最終將導致大蜥蜴滅亡。

18世紀末期,由于食肉動物的引入,它們在新西蘭三個主要大陸瀕臨滅絕。這一數(shù)字上升至130只左右。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這一龐然大物的模樣顯得猙獰可怕。

公元1940年,所能保留下來的只有6幅標本。

物種特征大蜥蜴是一種外形與龍有幾分相的爬行動物,身長最長可達32英寸,是2.25億年前一個與恐龍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的最后一批后代。大蜥蜴的特征相當獨特,如最上面的兩排牙齒完全蓋住了下面一排牙齒。頭骨上方還有十分明顯的“第三只眼”。在步入成熟期后,這片對光敏感的皮膚(稱為頂眼)會漸漸消失。

生態(tài)特性它撲食動物時,兇猛異常.奔跑的速度極快。它那巨大而有力的長尾和尖爪是撲食動物的“工具”。它以島上的野豬、鹿、猴子等為食。

只要成年的巨蜥一掃尾巴,就可以將3 歲以下的小馬掃倒,然后一口咬斷馬腿,將馬拖到樹叢中吃掉。吃不完時,它還將余下部分埋在沙土或草里,餓時可吃。生活在科摩多島上的野鹿、野豬、山羊和各種猴子,見到巨蜥就逃。蜥蜴吃飽后,趴伏于叢林間,沙灘上或礁巖上,甜睡,曬太陽。它善游泳,具有潛入水中捕魚吃或在水下呆幾十分鐘的特殊本能。

生長繁殖大蜥蜴3~5年性成熟,太陽輻射的自然溫度孵卵,大蜥蜴能活50~80年。

研究成果新西蘭大蜥蜴素有“活恐龍”之稱,僅生存于新西蘭,它是早期恐龍時代幸存為數(shù)不多的物種之一,大蜥蜴的遠古祖先于2億年前上疊紀時期與其他爬行物種相分離。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從事著關于該物種的研究分析,試圖揭曉更多的地球物種進化之謎。從事分子生態(tài)學和進化研究的艾倫,威爾遜中心的大衛(wèi)蘭伯特負責該項最新研究,這位進化生物學家和遠古DNA分子專家恢復了8000年前遠古大蜥蜴骨骼中的NDA序列,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在非常長時期的進化中大蜥蜴的物理身體結構未發(fā)現(xiàn)改變,但是它們的DNA分子進化速度卻比迄今所測試的任何動物都要快。

蘭伯特教授和研究小組曾多年研究南極物種,他們發(fā)現(xiàn)阿德利企鵝的分子進化速度略微比大蜥蜴慢一些。同時,大蜥蜴的分子進化速度還快于包括洞熊、獅子、牛和馬等動物。他指出,之前研究人員預計大蜥蜴的所有進化速度都會很慢,它們的生長很慢,繁殖很慢甚至新陳代謝也很慢。但事實上,它的DNA分子進化非常快,這一點與進化生物學家艾倫?威爾遜的提議假設相一致,他曾暗示分子進化速度是與形態(tài)進化相分離的。據(jù)悉,威爾遜是分子進化研究領域的先驅,40年前他的理論曾遭到爭議,但的這項最新研究證實其理論是正確的。

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將幫助未來對大蜥蜴的研究和保護,計劃拓展對其他物種的進化研究。他說,希望測量人類分子進化速度,除此之外還將對恐鳥(一種新西蘭無翼大鳥,現(xiàn)已滅絕)和南極魚類進行分析,以檢測它們是否也存在DNA分子進化速度與物理身體結構進化速度相分離??脊艑W家在安第斯山脈和西伯利亞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保存非常完整的人體木乃伊,因此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揭曉人類進化的特征。

重大發(fā)現(xiàn)新西蘭日前發(fā)現(xiàn)了一種極為罕見的大蜥蜴的巢穴,里面還有4個蛋。大蜥蜴的歷史可追溯至恐龍時代,這也是人們約200年來首次在新西蘭大陸發(fā)現(xiàn)它的巢穴。

新西蘭惠靈頓卡洛里野生生物公園自然保護主管魯昂·埃普森說,該公園工作人員在2007年10月31日發(fā)現(xiàn)了來自一種本土大蜥蜴的四個堅硬的白蛋??茖W家曾一度擔心這種大蜥蜴已滅絕。埃普森說:這個窩是偶然間發(fā)現(xiàn)的,為新西蘭大蜥蜴正在繁衍后代的首個確鑿證據(jù)。同時可能標明,公園內的其他地方還有大蜥蜴的窩,只不過我們不知道罷了?!?/p>

大蜥蜴是新西蘭本土物種,18世紀末期,由于食肉動物的引入,它們在新西蘭三個主要大陸瀕臨滅絕。它們生活在沒有食肉動物的32個小島上。經(jīng)過動物學家的不懈努力,大蜥蜴的數(shù)量有所回升。根據(jù)2005年的一項統(tǒng)計,卡洛里野生生物公園共有70只大蜥蜴,到2007年,這一數(shù)字升至130只左右。

卡洛里野生生物公園占地面積為620英畝,距惠靈頓市區(qū)僅幾分鐘車程 ,這里以培育本土鳥類、昆蟲和其它遠離天敵bZ的動物而聞名于世。埃普森說,4個蜥蜴蛋每個都有乒乓球大小,可能還有更多沒有被發(fā)現(xiàn),因為一般情況下,蜥蜴一窩應有10個蛋左右。工作人員在發(fā)現(xiàn)這些蛋之后,便立即將它們蓋起來,以免孵化過程受到影響。埃普森說,如果一切順利,大蜥蜴寶寶會在11月份至次年3月份之間破殼而出。

物種現(xiàn)狀早在恐龍由于氣候變遷而滅絕的時候,地球上就出現(xiàn)了一些獨特的爬行類生物。它們逐漸適應惡劣的氣候,堅強的存活了。但是,全球氣候日益變暖正一步步威脅著這些古老的生物種群,也許到2085年時,所有這些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因為由于全球變暖的影響,它們僅繁衍雄性后代,這些古老的爬行類生物面臨生存的危險。

其中一種爬行生物是產(chǎn)自新西蘭的大蜥蜴。新西蘭大蜥蜴是古老爬行動物斑點楔齒蜴的僅存后代,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億年前。它們通常有三只眼,壽命可長達100年以上。通常它們的性別受孵化環(huán)境四周溫度的影響,在蛋卵時期就基本確定下來。在孵化溫度高于22.25攝氏度時產(chǎn)生雄性后代,而在溫度低于21度時才會產(chǎn)生雌性后代。大蜥蜴不同于一般的冷血生物,它們通常在夜間活動。白天它們鉆進洞里,到了晚上它們才會爬出來尋覓食物。在其一生中,這種有2英尺長的蜥蜴還會多次改變其皮膚的顏色。可以說,這種古老的爬行類生物大蜥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早在恐龍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果它們消失,那對這個星球來說將是難以彌補的損失。

這種大蜥蜴就已經(jīng)很少見了,只在新西蘭一些偏僻的小島上偶爾看到幾只。讓所有專家擔心的是,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新西蘭大蜥蜴棲息地的溫度將不斷升高,將導致它們的性別徹底失衡。專家稱,大蜥蜴的巢穴一般都安在很淺的沙土里,容易受到地表溫度和氣候的干擾與影響。盡管大蜥蜴以前能夠忍受惡劣氣候,甚至在可能是導致恐龍滅絕的流星撞擊中幸存下來。但是,數(shù)量急劇下降的新西蘭大蜥蜴來說,采集完整的基因庫都非常困難,死亡一只大蜥蜴就意味著這種古老的爬行類生物更接近滅亡。

有一種大蜥蜴列入了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lián)合會(UCN)的受保護動物名單,屬于敏感物種。在過去的幾百年中,由于土地墾伐以及外來食肉動物(如掠食大蜥蜴卵及其幼崽的老鼠)的侵襲,大蜥蜴的數(shù)量已經(jīng)大為減少2。

幾種瀕危蜥蜴大蜥蜴屬蜥蜴亞目,它和蛇亞目的蛇類一起構成現(xiàn)存爬行動物物種的95%以上。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現(xiàn)有的蜥蜴在3700種以上。大部分分布在熱帶區(qū)域,但從北極圈到南、南美洲以及澳大利亞也都有發(fā)現(xiàn)。

蜥蜴有外胚層鱗片,柔軟的頭骨,雄性的有一對交配器官。普通蜥蜴有圓筒般的軀體,能活動的下眼簾,4條發(fā)育完好的腿。尾巴比頭和身體稍長,不同種的蜥蜴體型大小差異較大,從分厘米到3米都有。大多數(shù)在30厘米左右。

像魚和兩棲動物一樣,蜥蜴是冷血動物。也就是說,它們的體溫由環(huán)境溫度來決定。不過,有些種類的蜥蜴能存儲太陽的熱量,讓它們慢慢分釋放出來。大多數(shù)蜥蜴是卵生動物,它們把蛋下在分里,而且把它們埋起來。小蜥蜴在蛋殼里會長出一顆牙齒,以便用來碰破蛋殼。多數(shù)種類的蜥蜴比食昆蟲和嚙齒動物為主。也有一些是草食性動物。

耶羅島大蜥蜴、伊比沙島蜥蜴、瑪麗亞島蜥蜴等幾種蜥蜴屬瀕危動物。

布朗克大蜥蜴大蜥蜴從恐龍時代幸存下來,棲息在大西洋正中的島上。

大蜥蜴是蜥蜴中的一種,全長60厘米,比其它蜥蜴大出兩倍。它們生活在東大西洋的布朗克島和拉索島上,這兩個島面積很小,合起來也只有10平方公里左右。這兩個小島邊成沙漠般巖石林立的地方,但曾經(jīng)這里被高大植物和低矮的灌木叢覆蓋,光是葵科植物就有十多個種類之多,成為沙岸的南側曾經(jīng)也是植物叢生的地方。

植物形成的樹蔭是大蜥蜴理想的住所,它們有時會趴在沙地或巖石上曬太陽,在炎熱的天氣里又會掘洞躲在里面避暑。它們身體的顏色是淡黃色的,有茶色和橙色的斑點,光滑的鱗片有100行以上。它們在夜間尋找食物,一般吃植物的種子。當海鷗的繁殖期來臨時,它們也會吃海鷗的卵和幼雛。

葡萄牙把威爾特群島劃為自己的殖民地是在公元1462年,從此各個小島變成了食料庫,是船只補充水和燃料的場所。葡萄牙人把新的領土找到奴隸帶到小島,使之變成為中繼基地。幸運的是,在當初葡萄牙人的船只只??吭诖髰u的港口,而對布朗克島和拉索島根本沒有在意。然而,船員們除去用魚果腹,沒有其他食物。于是便來到小島上,因為大蜥蜴肉量多、肉質鮮美,所以悲劇終于上演了。

公元1833年,30名犯人被流放到布朗克島,為了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開始食用大蜥蜴,而且他們還發(fā)現(xiàn)大蜥蜴的腹部脂肪對刀傷有神奇的療效。只有兩三年的工夫,這里便形成了小規(guī)模的蜥蜴脂肪出口的貿(mào)易活動。他們砍伐樹木,使洪水和干旱襲擊了小島,小島的表層遭到了破壞,也沖毀了大蜥蜴的巢,之后人們只是偶爾才能看到大蜥蜴的身影。

公元1940年,所能保留下來的只有6幅標本。

科摩多龍1912 年,人們在印度尼西亞的科摩多島上,發(fā)現(xiàn)了一種體長3 米的大蜥蜴——科摩多龍。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印度尼西亞的另一些島上也有分布。它全身披鱗甲,四肢粗壯,尾巴很大,有點像鱷魚。這一龐然

大物的模樣顯得猙獰可怕:巨大的頭上,長著兩只閃爍逼人的大眼睛,嘴巴中長著鋒利的牙齒,粗脖頸的四周,是層層疊疊的厚皮膚。

印度尼西亞有一個群島叫努沙登加拉群島,科摩多就是該群島的一部分??颇Χ鄭u長4~5公里,寬10~13公里。在這里,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島上的居民稱之為“科摩多的龍”。

科摩多島氣候溫和,叢林茂密,四周環(huán)海,海岸有成片的沙灘和林立的礁巖。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成了巨蜥蜴生活的“天堂”。

成年的蜥蜴,一般身長1.8~3米(雌性大,雄性小),體重60~130公斤。皮膚粗糙,生有許多隆起的疙瘩,無鱗片,黑褐色,口腔生滿巨大而鋒利牙齒(世界26種巨蜥蜴,只行它有牙齒)。但是,它基本上是“啞巴”,聲帶很不發(fā)達;即或激怒時,也僅能聽到它發(fā)出的“嘶嘶,嘶嘶”的聲音。它撲食動物時,兇猛異常.奔跑的速度極快。它那巨大而有力的長尾和尖爪是撲食動物的“工具”。它以島上的野豬、鹿、猴子等為食。只要成年的巨蜥一掃尾巴,就可以將3 歲以下的小馬掃倒,然后一口咬斷馬腿,將馬拖到樹叢中吃掉。吃不完時,它還將余下部分埋在沙土或草里,餓時可吃。生活在科摩多島上的野鹿、野豬、山羊和各種猴子,見到巨蜥就逃。蜥蜴吃飽后,趴伏于叢林間,沙灘上或礁巖上,甜睡,曬太陽。它善游泳,具有潛入水中捕魚吃或在水下呆幾十分鐘的特殊本能。

科摩多巨蜥,3~5年性成熟,每年7月發(fā)情,交尾,8月開始產(chǎn)卵。剛成熟的雌蜥只能產(chǎn)4~6枚卵,每隔2~3天產(chǎn)一次。10歲左右進入產(chǎn)卵旺期,每次產(chǎn)下二十幾枚,將卵埋在沙窩里,*太陽輻射的自然溫度孵卵,8個月后,幼蜥才破殼而出。剛出殼時,小蜥大小如同我們飼養(yǎng)的家鵝。它能活50~80年。

科摩多島的巨蜥約有500~700條,是世界上的珍貴動物。印度尼西亞政府嚴加保護,嚴禁捕殺。 我們中國也有巨蜥,但比科摩多的龍要小得多,主要分布在廣東省和廣西自治區(qū)。

德國著名動物生態(tài)學家海因茲。齊爾曼,在文章中描述了初次遇見科摩多龍時的情景。樹林中突然傳出了陣陣枯葉的籟籟聲和干樹枝的折斷聲,伴隨著響聲,一只龐然大物忽然出現(xiàn)在草地上,它邁著沉重的步子,深陷的雙眼發(fā)出陰森的目光。巨大的頭顱很像鱷魚,但伸出的舌頭卻像劍一樣細長分又。它的爪子非常鋒利,像四只巨大的耙子,這是蜥蜴類防衛(wèi)和進攻的武器??此遣豢梢皇赖臉幼?,仿佛只有它,才是科摩多島上唯一的主人。

科摩多龍是怎樣捕食的呢?從樹林里慢悠悠地爬出一條巨蜥,它偶爾發(fā)現(xiàn)了臥在水塘邊的山羊。巨蜥吐著舌頭逐漸向山羊靠攏。山羊毫不畏懼地迎上前來,它來了個“先發(fā)制人”:猛地一彈后蹄,朝巨蜥的右腦門撞去。誰知巨蜥在與野豬較量時早已領教過這一手,它趁山羊再次豎起后蹄,打算發(fā)起第二次進攻時,用粗壯的尾巴使勁一掃,試圖一舉打斷山羊的雙腿。然而,山羊也是久經(jīng)沙場的老將,它成功地避開了巨蜥的閃電般襲擊。最后,山羊畢竟不是巨蜥的對手:當巨蜥的尾巴第三次掃來時,它被打倒在地。可憐的大型獸類被低等爬行動物一一科摩多龍捕殺了。

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科摩多龍是一種不挑食的肉食性動物。幼龍主要以昆蟲、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為食。成年的科摩多龍主要吃野豬,鹿和馬等大型哺乳動物,有時也吃鳥蛋、小動物和動物的腐尸??茖W家從在島上發(fā)掘到的化石得知,早在200 萬年以前科摩多龍已生活在這些島上,當時那里根本沒有野豬、鹿和水牛,這些動物是5000年前人類帶到島上來的。那么,那時候的科摩多龍是以吃什么為生的呢?

研究表明,200 萬年前這些島嶼上只有四種較大的動物:竹鼠、大龜、俾格米象和科摩多龍。據(jù)考證,科摩多龍不會去捕食大龜,因為大龜有甲殼保護,科摩多龍難以吃到殼內的龜肉。竹鼠實在太小,填不飽肚子,科摩多龍自然不感興趣。剩下的只有俾格米象了,它身高1.15~1.50米,體重相當于一頭河馬的2 /3 可以讓科摩多龍飽餐一頓。科學家根據(jù)大量事實斷定,200 萬年前的科摩多龍主要以吃俾格米象為生。身體肥胖、不善于奔跑的科摩多龍,采用的是“守株待兔”的捕食方法:埋伏在俾格米象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等獵物經(jīng)過時,再突然用大尾巴一掃,把對方擊倒。

俾格米象早已滅絕,為什么科摩多龍卻沒有因食物匾乏而消失呢?原來,這是一種極為幸運的大蜥蜴,它們身懷能捕獲多種動物的絕技,一旦理想的美味——俾格米象完全滅絕,它們便果斷地更換口味,去捕食新的獵物,特別是后來被人們帶上島嶼的野豬、鹿和水牛等大型動物。正是這種極強的適應性,使得科摩多龍能夠歷經(jīng)200 萬年風雨,依然存在于地球,而不像恐龍那樣成為地球生物舞臺上的匆匆過客。從這點來說,科摩多龍真正是幸運的大蜥蜴。

孟加拉巨蜥巨蜥屬巨蜥科巨蜥屬。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大約有30多種。它們的頭和頸都比較長,尾巴也不短,腿很強健。相對來主,身體顯得比較笨重。分布在上舊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

巨蜥中體型最小的只有20厘米長。有些種類可以長到很大。如印尼科莫多島的一種巨蜥,可以長到3米長。東地亞的水巨蜥可以長到2.7米。澳大利亞中部的一種巨蜥,也能長到2.4米。

婆羅洲的擬毒晰是巨蜥中唯一不屬于巨蜥科的巨蜥,它屬于擬毒蜥科,擬毒蜥屬。擬毒蜥非常罕見,動物學家對它的了解也很少,其身長大約在40厘米左右。

孟加拉巨蜥、沙漠巨蜥、婆羅洲擬毒蜥和黃巨蜥屬瀕危動物。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江松敏 - 副教授 - 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