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胡頹子又稱圓葉胡頹子,是屬于胡頹子科胡頹子屬的一種常綠直立灌木。為常綠直立灌木,高2-3米,無刺;小枝成45度的角開展,幼枝扁棱形,灰褐色,密被淡黃白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黑色。產(chǎn)山東、江蘇、浙江的沿海島嶼和臺灣。日本、朝鮮也有分布。各地庭園常有栽培,供觀賞。
形態(tài)特征大葉胡頹子為常綠直立灌木,高2-3米,無刺;小枝成45度的角開展,幼枝扁棱形,灰褐色,密被淡黃白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黑色。葉厚紙質(zhì)或薄革質(zhì),卵形至寬卵形或闊橢圓形至近圓形,長4-9厘米,寬4-6厘米,頂端鈍形或鈍尖,基部圓形至近心臟形,全緣,上面幼時被銀白色鱗片,成熟后脫落,綠色,干燥后黑褐色,下面銀白色,密被鱗片,側(cè)脈6-8對,與中脈開展成60-80度的角,近邊緣3/5處分叉而互相連接,兩面略明顯凸起。
葉柄扁圓形,銀白色,上面有寬溝,長15-25毫米。花白色,被鱗片,略開展,常1-8花生于葉腋短小枝上,花枝褐色,長2-3毫米;花梗銀白色或淡黃色,長3-4毫米;萼筒鐘形,長4-5毫米,在裂片下面開展,在子房上驟收縮,裂片寬卵形,與萼筒等長,比萼筒寬,頂端鈍尖,內(nèi)面疏生白色星狀柔毛,包圍子房的萼管橢圓形,黃色,長3毫米;雄蕊的花絲極短,花藥橢圓形,花柱被白色星狀柔毛,頂端略彎曲,超過雄蕊。果實長橢圓形,被銀白色鱗片,長14-18毫米,直徑5-6毫米;果核具8肋,內(nèi)面具絲狀棉毛;果梗長6-7毫米?;ㄆ?9-10月,果期次年3-4月。
分布范圍大葉胡頹子產(chǎn)中國山東、江蘇、浙江的沿海島嶼和臺灣。日本、朝鮮也有分布。大葉胡頹子Elaeagnus macrphyllaThunb(又名冬棗,圓葉胡頹子,青島俗稱海棗),胡頹子科胡頹子屬常綠拱形灌木。產(chǎn)于山東青島、威海濱海及島嶼、江蘇、浙江的沿海島嶼、臺灣、日本、朝鮮也有分布。在對青島海岸帶植被全面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對大葉胡頹子在青島的分布現(xiàn)狀和自然生境特點進行了詳細調(diào)查。大葉胡頹子主產(chǎn)于嶗山東部海拔300米以下低山陽坡及近海大小島嶼。低山分布的大葉胡頹子,主要集中在嶗山太清宮灣一帶,形成群落。該地位于嶗頂東南海岸、西、北、東三面環(huán)山、南面臨黃海。伴生野生木本植物有紅楠、黃連木、山茶(耐冬)、竹葉椒、玉玲花、四照花、流蘇、野花椒、爬行衛(wèi)矛、絡(luò)石、木通、美麗胡枝子、芫花等。草本植物有白羊草、黃芩、柴胡、桔梗、黃背草、萱草等,群落總蓋度75%,高0.5~0.8米。大葉胡頹子生長茂盛,枝蔓長達4米。
在海島上的分布,主要在近海的長門巖、千里巖、大菅島、小菅島等。多與山茶、膠東衛(wèi)矛、爬行衛(wèi)矛、野花椒、紅楠等形成特有常綠及落葉林群落和景觀。草本植物有荻、野古草、藎草及白羊草等。大葉胡頹子多生于山麓、山坡、懸崖陡壁及巖縫間。在長門巖、千里巖島的山頂也有生長。攀緩于樹木、枯樹或裸巖,生長旺盛,無病蟲害。由于人為活動范圍的擴大及頻率的增加,使大葉胡頹子分布的自然植被已呈塊狀消失。
據(jù)了解歷史上小菅島、馬耳島、獅子島、兔子島等都有大葉胡頹子及野生山茶分布,形成大葉胡頹子小群島。而大葉胡頹子僅在太清宮灣、長門巖、千里巖成群落分布,大菅島僅有零星分布,在其他島嶼已絕跡。
主要價值各地庭園常有栽培,供觀賞。大葉胡頹子耐干旱瘠薄,根瘤, 可作為荒山造林、改良土壤的重要樹種,并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1。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向陽山坡的崖縫或峭壁的樹叢間,在長門巖島上,常與野生山茶共生組成群落。各地庭院也常見栽培2。
繁殖方法育苗可用播種、壓條、扦插及嫁接等方法繁殖。種子育苗 選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壤做苗床,5月份果實成熟時采下,加工果實時取出種子后立即播種,胡頹子休眠期短,,發(fā)芽對溫度要求不高,對濕度要求高,接種后,要保持苗圃地土壤濕潤,,半月左右可出苗,第2年春可將幼苗帶土定植。
扦插繁殖可用綠枝、硬枝和根段進行扦插育苗。插條剪成長15厘米, 每個插條留芽3~ 4個,用3000ppm吲哚丁酸浸漬5秒后埋入沙床中,露出先端1~ 2個芽進行催根,經(jīng)常淋水保濕,10~ 20天后檢查,根部長出白色愈傷組織時便可進行扦插。株距9厘米,行距24厘米,斜插于苗床上,保持濕潤;綠枝扦插宜在秋季進行,硬枝及根插在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扦插一個月后可長出生根小苗,可施腐熟的稀薄糞水。
造林胡頹子對環(huán)境適應(yīng)性強, 屬灌木類,,樹冠小,適宜密植, 一般1× 1.5米,每公頃6000~ 7500株,定植前挖直徑及深為60~ 80厘米的定植坑,以農(nóng)家肥為底肥,栽苗后澆透水。
撫育管理栽植當年要適時中耕除草和追施肥料促進幼苗生長,以后每年中耕除草1~ 2次,成林后每年秋季剪去過密枝條, 可按叢枝樹形管理,剪去下垂枝和蘗條,保持通風透光, 3年后進入結(jié)果期。
栽培技術(shù)生態(tài)特性大葉胡頹子喜光,根系發(fā)達,喜肥沃濕潤土壤,也耐干旱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抗海風、海霧,也較耐寒及水濕,耐修剪。大葉胡頹子,四季常綠,葉色翠綠,匍枝優(yōu)美,白花芳香四溢,碩果奇特,色澤美觀,花、果期長達20余天。大葉胡頹子葉、枝、花果俱佳,是一年四季均可供觀賞的優(yōu)良觀賞樹木。
種植方法播種育苗:現(xiàn)采種現(xiàn)育苗。5月中旬采集熟透的(呈粉紅色或淡桔紅色)的鮮果,用清水搓去果皮、果肉后,晾干種子外部水份。用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泡半個小時,用清水沖洗一遍后,在整好的畦子上條播或點播。
整地時,為防止地下害蟲危害,噴澆1:400倍久效磷進行土壤消毒。種子覆土厚約為種子橫徑的2倍。為防曝曬,暴雨及鳥害,播種后,建蔭棚遮陰,蔭棚高30~40厘米。遮陰材料可用草簾。應(yīng)保持土壤濕潤,并注意排澇。一般25天左右小苗出齊。當長出4~5片葉時,拆除蔭棚。同時加強肥水,除草等管理。冬季在幼苗地北面,設(shè)1米高的擋風障。以保護幼苗安全越冬。
扦插育苗:初春(冬季可在溫室),用2年生枝條,剪成長12~14厘米的插穗,扦插基質(zhì)為細河沙或疏松的砂壤土。插后保持插床濕潤,并用薄膜扣棚,30天左右萌芽,40天左右生根。
分株育苗:大葉胡頹子根部萌條力極強,萌條多。春季將大墩帶根劈開,帶根就地栽植成活率高,當年萌條生長旺盛。
移栽時以土雜肥或人糞尿水拌土作為基肥。栽植5年生以上的大苗,栽植后第2年即可開花結(jié)實。栽植后及時灌水、松土、除草。按設(shè)計意圖修剪整形。一般春季(3月)可施1次有機肥,夏初(6月)追1次化肥。
本種提示大葉胡頹子葉片大,卵形或近圓形,各部具銀白色鱗片,葉柄長達15-25毫米;萼筒較短,與裂片幾等長,易于與他種區(qū)別。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敦華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