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大眼斜鱗蛇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大眼斜鱗蛇,頭和頸部鉛色,頸背有一黑色箭形斑,頸部及背中線直到尾端約有50個黃色或紅磚色斑紋,斑紋邊緣黑色。生活于高山地區(qū),捕食蛙類。無毒。因形似眼鏡蛇,常被誤認(rèn)為有毒。

形態(tài)特征大眼斜鱗蛇頭背有一箭形斑,但其外緣無鑲細(xì)白線紋;上唇鱗7-8,少數(shù)有6;背鱗起棱,體前段斜行排列。
頭長橢圓形,頭頸區(qū)分明顯;眼大,吻鈍,一般全長500-1000mm,最大全長雄性(865+250)mm(西藏墨脫),雌性(773+191)mm(云南景東)。體背色斑變異較大,有橘黃、淡藍(lán)、棕紅、棕黑色花紋。還有相當(dāng)一部分黑化個體,從頭背直至尾末端深黑灰色,沒有其他斑紋。

體背有40-60條網(wǎng)紋。頭背黑棕色,黑黃色或無斑,上唇鱗后緣為黑色。頸背有一黑色箭形斑(有的個體箭形斑不清),其外緣無鑲細(xì)白線紋,但極個別也鑲有一較粗的白線紋。1

生活習(xí)性大眼斜鱗蛇生活于高原山區(qū),山溪邊、路邊、菜園地、石堆上。受驚時體前段昂起,呼呼出聲,有時常在小石塊上盤曲不動。蛇身有奇臭。常白天活動。主要吃蛙。卵生。

垂直分布:海拔700(貴州江口)—2700 m(西藏墨脫)。1

分布國內(nèi)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

國外國外分布于尼泊爾,緬甸,泰國,印度,越南。

亞種本種在我國有三個亞種:

斜鱗蛇指名亞種斜鱗蛇指名亞種P. m. macrops (Blyth),分布于喜馬拉雅山東部至橫斷山脈南部(西藏、云南)。

斜鱗蛇福建亞種斜鱗蛇福建亞種P. m. fukienensis Pope,分布于苗嶺、南嶺、武夷山一帶(貴州、云南、廣西、福建)。

斜鱗蛇中華亞種斜鱗蛇中華亞種P. m. sinensis Boulenger,沿橫斷山脈向北并沿秦嶺向東分布。1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江松敏 - 副教授 - 復(fù)旦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