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八角科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八角科指的是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木蘭亞綱(Magnoliidae),八角目(Magnoliales)的一科。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單葉互生、有時聚生或假輪生于小枝的頂部,無托葉?;▋尚裕椛鋵ΨQ,單生或有時2-3朵聚生于葉腋或葉腋之上;花被片多數(shù),數(shù)輪排列,常有腺體,無花萼和花瓣之分;花托扁平。本科其它種果實、樹皮或根皮多為地方用藥,以紅花八角I. dunnianum Tutch. 為主藥的制劑已收入貴州省地方藥品標(biāo)準(zhǔn)。

簡介喬木或灌木?;▋尚?;雄蕊多數(shù);心皮多數(shù),常5~21排成1輪。聚合瞢莢果,排成放射狀的一輪,每單果具種子1枚。染色體:X=13、14。

本科植物的主要成分為倍半萜內(nèi)酯類、苯丙本脂素類、黃酮類及有機酸等,還富含揮發(fā)油1。

分布1屬約40余種,主要分布于亞洲的東部、東南部,少數(shù)位于北美東部及中南美洲;我國產(chǎn)28種,.分布于西南、南部至東部1。約50種,分布于亞洲東南部和美洲,但主產(chǎn)地為中國西南部至東部,約30種。(另說:全世界約34種,我國有24種)。

用途毒性八角茴香的果實和地楓皮的樹皮為《中國藥典》1995年版收載。

八角茴香能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地楓皮能祛風(fēng)除濕,行氣止痛。

由于八角科果實的形態(tài)相似,有的具有毒性,?;熳靼私擒钕阌枚轮卸疽讯嘁妶蟮馈T诙拘猿煞盅芯?,早在50年代,日本學(xué)者從日本莽草中分離到莽草毒素(anisatin)。后來我國相繼從野八角、閩皖八角、紅茴香、大八角、紅花八角等果實中分離得到該化合物。80年代從八角科不同植物的果實中分離得到該化合物。80年代,又從八角科不同植物的果實中分離得到新莽草毒素(neoanisatin)、新大八角素(neomajucin)、2-氧-6-去氧新莽草素(2-oxo-6-deoxyneoanisatin)、veranisatin A 和 veranisatin B等有毒成分。

八角科植物莽草為八角科八角屬植物。又名毒八角,山木蟹,大茴,紅毒茴,披針葉紅茴香,野八角,山八角。

【形態(tài)特征】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dá)10米。樹皮灰褐色。葉革質(zhì),披針形或倒披針形,葉端短尾尖或漸尖,基部窄楔形,全緣,葉面綠色有光澤,葉背淡綠色,單葉互生或3~5葉聚生于枝頂。花單生或2~3朵簇生于葉腋,花被片10~15片,稍肉質(zhì),外輪黃綠色,內(nèi)輪深紅色。聚合瞢荬10~13只,其頂端有長而彎曲的尖頭?;ㄆ?--6月,果熟期8~lO月。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國江蘇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生態(tài)習(xí)性】陰性樹種,喜溫暖陰濕環(huán)境,以含腐殖質(zhì)豐富、通透性良好的砂壤土為宜,有一定的耐寒性,耐修剪。

【栽培管理】 種子繁殖或扦插繁殖。春秋兩季皆可進(jìn)行移植,但以雨季移植為佳。中、小苗帶宿土而大苗需帶土球,因枝脆不宜定植于風(fēng)口處,定植后無需特殊管理2。

代表植物八角(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 f.

地楓皮I. difengpi K. I. B. et K. I. M.

其它植物假地楓皮、華中八角、日本莽草、中緬八角、野八角、大八角、披針葉八角、紅茴香、紅花八角、匙葉八角、厚皮香八角、厚葉八角、莽草、多蕊紅茴香、短柱八角、白花八角、百山祖八角、大花八角、大嶼八角、滇南八角、滇西八角、短梗八角、貢山八角、紅毒茴、巒大八角、閩皖八角、平滑葉八角、少果八角、少藥八角、四川八角、臺灣八角、文山八角、西藏八角、小花八角、粵中八角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李學(xué)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