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苧麻珍蝶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苧麻珍蝶是翅橙黃色或褐色,外緣有寬的黑色帶,黑色帶外緣鋸齒形,翅脈紋黃褐色或褐色,前翅常有黑色斑紋,分布在華中,華東,華南,西南。成蝶,體長16-26mm,翅展53-70mm,體翅棕黃色。前翅前緣、外緣灰褐色,外緣內(nèi)有灰褐色鋸齒狀紋,外緣具黃色斑7—9個,后翅外緣生灰褐色鋸齒狀紋并具三角形棕黃色斑8個。

簡介苧麻珍蝶多為小型美麗的蝴蝶,以紅、褐、黑色為主,飾有白色斑紋,且兩翅正反面的顏色及斑紋對應(yīng)相似。成蟲的觸角具多數(shù)白環(huán),頭小,復(fù)眼與觸角接觸處有凹缺。雄性前足退化,收縮不用;雌性前足正常,下唇須短。我國已知苧麻珍蝶30余種1。

形態(tài)特征雄蝶前翅中室端有1條橫紋,雌蝶在端紋內(nèi)外各有一條橫紋,后緣還有1個孤立的黑斑。反面后翅外緣三角形斑內(nèi)側(cè)有1條褐紅色窄帶2。

成蝶體長16-26mm,體翅棕黃色。前翅前緣、外緣灰褐色,外緣內(nèi)有灰褐色鋸齒狀紋,外緣具黃色斑7-9個,后翅外緣生灰褐色鋸齒狀紋并具三角形棕黃色斑8個。卵長0.9-1.0mm,橢圓形,卵殼上有隆起線12-14條,鮮黃色至棕黃色。幼蟲,末齡幼蟲體長30-35mm,頭部黃色,具金黃色“八”字形蛻裂線,單眼、口器黑褐色。前胸盾板、臀板褐色,前胸背面生枝刺2根,中胸、后胸各4根,腹部1-8節(jié)各6根,末端2節(jié)各2根。枝刺紫黑色,基部蠟黃色。背線、亞背線、氣門下線暗紫色。各體節(jié)黃白色。蛹,長20-25mm??谄?、觸角黃色,翅脈、氣孔、尾端黑褐色,頭部、胸部背面有黑褐色斑點,余灰白色。

翅展:雌蝶7.3厘米,雄蝶6厘米,翅橙黃色或褐色,外緣有寬的黑色帶,黑色帶外緣呈鋸齒形,翅脈紋黃褐色或褐色,前翅常有黑色斑紋,不同個體之間斑紋的有無和多少差異較大翅反面色淺,邊緣斑紋明顯3。

宿主宿主為蕁麻、苧麻、醉魚草屬植物及茶樹。

分布區(qū)域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廣東、廣西、海南、臺灣;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苧麻珍蝶分布于我國華中華東、華南、西南等地。

為害特點低齡幼蟲群聚取食麻葉正面葉肉,杷麻葉吃成火燒葉。3齡后分散至全田食麻葉成孔洞或缺刻,嚴(yán)重時僅留葉脈,形成敗蔸而干枯。

防治方法(1)草把誘殺幼蟲利用幼蟲群聚和趨暖越冬習(xí)性,于三麻收獲前2、3天幼蟲向越冬場所轉(zhuǎn)移前,每667m2插置草把50-60個,可誘到90%以上幼蟲,集中燒毀。

(2)在冬春之交清潔麻地時,注意鏟除雜草和清除殘枝落葉,做到廂面、廂溝、地邊三光。

(3)3月中旬越冬幼蟲向麻地遷移之前,根據(jù)氣溫回升情況,選擇晴天在麻地四周噴1m寬藥帶。

(4)留腳麻誘殺:收獲頭麻、二麻時,每莢麻留下腳麻1-2根,可把幼蟲誘到腳麻上為害,翌晨人工捕殺。

(5)于成蟲發(fā)生盛期發(fā)動群眾捕捉成蟲、摘除蟲蛹和著卵葉,簡便易行。

(6)在幼蟲為害高峰前、幼蟲群聚為害時噴撒2.5%敵百蟲粉或1605粉劑,每667m2,2kg。必要時也可噴灑90%晶體敵百蟲1000-12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100L。

(7)提倡噴灑每g含100億孢子的青蟲菌粉700倍液。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劉敦華 - 教授 - 寧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