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康吉鰻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康吉鰻是一種體型為鰻形的康吉鰻科。尾部長于頭與軀干長度之和,唇發(fā)達??诖螅宋?,口裂達眼中部或后部的下方。中國有2種,日本康吉鰻背鰭始于胸鰭上方或略后,胸鰭后部無顯著黑斑,分布于黃海和東海;灰康吉鰻背鰭始于胸鰭中部上方,胸鰭后部有黑斑,分布于東海和南海??导牭奶卣魇菬o腹鰭,腹部白色,屬于白肉魚。它與鰻魚和海鰻是近親。

分類鰻鱺目(Anguilliformes)康吉鰻科(Congridae)約100種海產(chǎn)鰻類的統(tǒng)稱。體無鱗,頭大,鰓裂大,口闊,牙堅。一般淡灰或淺黑色,腹部色淡,鰭具黑色邊緣,肉食性。廣布于各大洋,有時棲於深海。體長可達1.8公尺(6呎)。許多種類,如歐洲康吉鰻(Conger conger),為名貴的食用魚;美洲康吉鰻(C. oceanicus)是兇猛游釣魚。

康吉鰻的特征是無腹鰭,腹部白色,屬于白肉魚。它與鰻魚和海鰻是近親。

形態(tài)特征鰻鱺目康吉鰻科的1屬,約10種,通稱康吉鰻。體鰻形,尾部長于頭與軀干長度之和,唇發(fā)達??诖?,端位,口裂達眼中部或后部的下方。舌游離,不附于口底。頜齒細小,尖銳,圓錐狀。鰓孔稍大,位于胸鰭基部下方。

無腹鰭;背鰭、胸鰭、臀鰭及尾鰭均發(fā)達;奇鰭且相連續(xù)。體無鱗。側(cè)線明顯。肛門顯著位于胸鰭后方。分布于熱帶到冷溫帶,大部為海魚類。多為海產(chǎn),少數(shù)亦進入淡水。

中國有2種:日本康吉鰻背鰭始于胸鰭上方或略后,胸鰭后部無顯著黑斑,分布于黃海和東海;灰康吉鰻背鰭始于胸鰭中部上方,胸鰭后部有黑斑,分布于東海和南海。體延長,軀干部粗圓形,體高略大于體寬。頭較大,略呈錐形。尾部側(cè)扁,尾端細尖,尾部長大于頭部和軀干部長。吻較短,突出,其突出于下頜前方部分的長度約等于眼徑的1/2。眼大,側(cè)上位,眼間隔窄小,不到眼徑的12,略隆起。鼻孔每側(cè)2個,分離;前鼻孔短管狀,位于吻前端側(cè)面,后鼻孔呈水平的裂縫,位于眼前方??诖螅宋唬诹阉綘?,后端伸達眼中部下方,上頜長于下頜;唇寬厚,發(fā)達,左右不相連。上下頜齒多行,呈帶狀,排列不規(guī)則,前部齒較小,尖銳,部齒鈍錐形。鰓孔較小,側(cè)下位。肛門位于體中部前方。體無鱗,光滑。側(cè)線1條,側(cè)線孔明顯,頭部黏液孔發(fā)達。背鰭1個,發(fā)達,與尾鰭相連,起點位于胸鰭基部后上方。尾鰭短小,尖形1。

生活習性康吉鰻晝伏夜出。白天多棲息、蟄居于泥沙質(zhì)海底及相鄰的水下暗礁的巖洞,水下障礙物及海底大塊礁石根部的縫隙或海底植物的空隙處。夜間在其棲息、蟄居的周圍游弋覓食,如白天遇陰天或水質(zhì)較渾時,也出來活動。 幼魚經(jīng)過變態(tài),水溫15攝氏度左右,約20天變態(tài)完畢。

康吉鰻無洄游習性,只是在每年的初冬時節(jié)開始向深海區(qū)遷徙??导牫允乘刮模苌僖豢诿屯?,大多為吻食后慢慢吞咽,稍有異常便逃逸另處??导犐怨缕?,很少群居,多單獨行動。中鉤后兇猛異常,奮力掙扎。尤以多巖石的岸邊居多。以小魚、貝類等為食。多數(shù)種類在較深的海中產(chǎn)卵,幼魚在淺海處發(fā)育長大,早期有變態(tài)現(xiàn)象??墒秤?。

物種代表灰康吉鰻(學名:Conger cinereus),俗名白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糯鰻科的其中一個種。

本魚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區(qū),包括紅海、東非、毛里求斯、科摩羅、馬爾代夫、阿曼、留尼汪、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圣誕島、日本、中國大陸、越南、印尼、菲律賓、斐濟、密克羅尼西亞、瑙魯、羅德豪島、馬紹爾群島、東加、圖瓦盧、夏威夷群島、薩摩亞群島、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復活節(jié)島等海域。水深1~80米。本魚體延長呈管狀,口大,具利齒。魚體背部為暗褐色或銀灰色,腹部白色,胸鰭黑色,背鰭長,背鰭起點在胸鰭中央,背鰭與臀鰭邊緣為黑色。脊椎骨139~146枚,體長可達130厘米。本魚屬底棲性魚類,生性兇猛,成熟個體中雌魚的體型較雄魚大。肉食性,以小魚及蝦、蟹為主。尾部長于頭與軀干合長,前者為后者1.8倍。頭中大。吻稍突岀。眼大,位高,外被半透明膜。眼間隔平坦。鼻孔每側(cè)2個,前鼻孔短管狀,位于吻端側(cè)前方;后鼻孔圓孔狀,位于眼前方。口大,口裂伸達眼中部下方或稍后。兩頜發(fā)達,上頜稍長于下頜。唇發(fā)達。齒細小,錐形,絨毛狀;兩頜及前上領齒群均呈帶狀,犁骨齒群亦呈帶狀,與上頜齒群前部相連。口閉時前上頜齒不外露。鰓孔大,側(cè)位。體無鱗,皮膚光滑,側(cè)線孔明顯。背鰭、臀鰭與尾鰭均發(fā)達并相連。背鰭始于胸鰭中央處的上方,臀鰭始于肛門緊后方。背鰭、臀鰭發(fā)達,鰭條分節(jié),與尾鰭相連續(xù)。胸鰭呈扇形。體背部及尾部灰褐色,腹部淡色。頭及體背緣無小白點,頭部及體軀的側(cè)線孔不呈白色。吻部黑色,眼下緣至口角后有一黑紋。背鰭、臀鰭與尾鰭黃灰色,具黑色緣。胸鰭具黑斑。偶見于江蘇外海;分布于東海,臺灣海域及南海;日本,紅海,東非,夏威夷及薩摩亞群島,澳大利亞。江蘇省新記錄種近海暖溫性底層魚類,在江蘇沿海頗少,白天隱藏在海底,夜間活動取食,游泳迅速,不易捕捉2。繁殖期約在4~8月,產(chǎn)浮游卵??墒秤敏~,多以拖網(wǎng)捕獲,另可做觀賞魚。

日本康吉鰻(學名:Conger japonicus)為糯鰻科康吉鰻屬的魚類。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臺灣島以及東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日本。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學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