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古蜴甲龍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古蜴甲龍(學名Palaeoscincus)又名古伊犁龍,意為“古代的石龍子”,是甲龍下目的可疑恐龍,其化石只有從蒙大拿州上白堊紀坎帕階中期的朱迪斯河組發(fā)現(xiàn)的牙齒。就像其他也是由約瑟夫·萊迪(Joseph Leidy)所命名的屬,如恐齒龍、強龍及糙齒龍,古蜴甲龍包含了所有現(xiàn)今古生物學家摒棄的物種。由于在早期廣泛的使用,它也較為知名,一般會被描繪成有像埃德蒙頓甲龍的裝甲及甲龍下目的尾槌。

簡介古蜴甲龍 Palaeoscincus晚白堊世披甲食草恐龍的屬??刻貏e結實的骨甲保護,體重可達3.5噸的粗壯動物,外表相當笨拙。牙齒不發(fā)育,腦子很小而且原始1。

物種多年來古蜴甲龍已有6個物種,包括了:

1.P. costatus:模式種,是一顆牙齒。 2.非洲古蜴甲龍(P. africanus):顎骨部份,從南非的晚侏羅紀提通階至下白堊紀凡藍今階的Kirkwood組發(fā)現(xiàn)?,F(xiàn)時它被認為是屬于劍龍下目的似花君龍。 P. asper:可疑的牙齒,從加拿大艾伯塔省上白堊紀坎帕階末期的恐龍公園地層發(fā)現(xiàn),現(xiàn)時被指是屬于包頭龍。 3.寬牙古蜴甲龍(P. latus):是從懷俄明州上白堊紀麥斯特里希特階末期的蘭斯組發(fā)現(xiàn),也是只有一顆牙齒,現(xiàn)時被認為是來自厚頭龍下目。 4.P. magoder:可疑名稱,只曾在一個動物群名單中出現(xiàn)。 5.粗齒古蜴甲龍(P. rugosidens):最廣為人知,包含了一個頭顱骨及部份骨骼,從蒙大拿州坎帕階末期的雙麥迪遜組發(fā)現(xiàn),現(xiàn)時更名為粗齒埃德蒙頓甲龍(Edmontonia rugosidens)。此屬的重組多是以它來描繪的。

分類古伊犁龍被認為是不明確的甲龍下目,或可能是不明確的結節(jié)龍科。

科學分類
界:動物

門:脊索動物門

綱:蜥形綱

總目:恐龍總目

目:鳥臀目

亞目:裝甲亞目

下目:甲龍下目

科:結節(jié)龍科

屬:古蜴甲龍屬

化石時期:上白堊紀

化石發(fā)現(xiàn)在南非開普省的一個小鎮(zhèn)外,幾個英國人正在指揮一群黑人勞工修建新的道路,雖然帶著寬邊帽,可汗水還是把他們的襯衫浸出一片片陰影。突然,一個黑人叫了一聲并高高地舉起了手,他的手里拿著一塊石頭。工程師安德魯·貝恩趕忙把石頭拿在手里,在陽光下細細地端詳,這不是簡單的石頭,而是某種動物的頭骨,貝恩斷定。

1912年,羅伯特·布魯姆在研究歐文曾經(jīng)歸類于花君龍的那些在南非發(fā)現(xiàn)的古生物化石時發(fā)現(xiàn),花君龍并不是恐龍,而是一種無孔亞綱鋸齒龍科的一屬爬行動物,它們生存于二疊紀時期的南非、坦桑尼亞、俄羅斯北部,分布面積非常廣?;斜憩F(xiàn)出來的特征包括頭顱骨很小,頰骨像其他鋸齒龍科般,沒有尖刺,特別是牙齒像一朵盛開的小花一般,這正是其命名的原因?;ň報w長1.2~1.5米,體重約100千克,大小和狗差不多。

而羅伯特·布魯姆發(fā)現(xiàn),安德魯·貝恩發(fā)現(xiàn)的化石和那些花君龍不一樣,它代表了一種未被認識的恐龍。于是,他將其敘述為古蜴甲龍的一種。直到1929年,佛蘭絲·諾普喬等重新研究了這塊化石,并將其命名為似花君龍2。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黃頭生 - 副教授 - 華北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