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綱指的是裸子植物門的一綱。最早出現(xiàn)于晚石炭世,當時較單調(diào),多為Walchia(瓦契杉)型,中生代早期世本綱進化 松柏綱最為強烈的時期,至晚侏羅世或早白堊世似已達到頂峰,古生代松柏綱已絕滅的類型主要歸屬于伏脂杉目(Voltaiales)。
形態(tài)特征常綠或落葉喬木,稀為灌木,莖多分枝,常有長、短枝之分;莖的髓部小,次生木質(zhì)部發(fā)達,由管胞組成,無導管,具樹脂道( resin duct)。葉單生或成束,針形、鱗形、鉆形、條形或刺形,螺旋著生,葉的表皮通常具較厚的角質(zhì)層及下陷的氣孔。孢子葉球單性,同株或異株,孢子葉常排列成球果狀。精子無鞭毛。胚乳豐富。本綱有7科57屬約600種。分布于南北兩半球,以北半球溫帶,寒溫帶的高山地帶最為普遍1。葉在枝上的排列一般為螺旋狀或假兩列狀,少數(shù)呈交互對生或輪狀排列,亦有的呈兩列狀。葉一般具較厚的角質(zhì)層,表皮細胞小,具厚壁、氣孔深陷。松柏綱一般為雌雄同株。雌花具有和苛達樹雌花相似的特點,為一雌性復合構造,由營養(yǎng)鱗片和具柄胚珠組成,長在托片腋部。不同的種類,果鱗有不同的來源,有的來自托片,有的來自營養(yǎng)鱗片,有的來自托片和營養(yǎng)鱗片的融合。種子具較硬種皮。次生木質(zhì)部由管胞組成,通常具樹脂及樹脂細胞。
松柏綱植物精細胞無纖毛,這種性狀在裸子植物系統(tǒng)發(fā)育上較蘇鐵綱和銀杏綱進化。
分布范圍松柏綱植物是現(xiàn)代裸子植物中數(shù)目最多,分布最廣的類群。隸屬于4科,即松科、杉科、柏科和南洋杉科( Araucariaceae),它們分布于南、北兩半球,以北半球溫帶、寒溫帶的高山地帶最為普遍。我國是松柏綱植物最古老的起源地,也是松柏植物最豐富的國家,并富有特有的屬、種和第三紀孑遺植物,有3科,23屬,約150種,為國產(chǎn)裸子植物中種類最多,經(jīng)濟價值最大的1個綱,分布幾遍全國。另引入栽培1科,7屬,50種,多為庭園綠化及造林樹種2。
主要價值松科有些種類可供采脂、提煉松節(jié)油等多種化工原料,有些種類的種子可食或供藥用,有些種類可作園林綠化樹種。
繁殖方式松柏綱植物的生殖器官分為雄球花和雌球花兩種。雄球花會產(chǎn)生花粉;雌球花在其木質(zhì)鱗片之
間有種子。幼嫩的雄球花之鱗片上長有花粉囊,囊里會產(chǎn)生很多花粉?;ǚ哿5拇笮〖s在五萬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公分之間,重量是非常輕。當授粉時節(jié)來臨時,風把花粉從雄球花吹到雌球花上。有些松柏綱植物的球花是雌雄同株,為了避免同株授粉,雌、雄球花會在不同的時間成熟,并且雌球花會生長在更高的樹枝頂端。在花粉成熟的同時,雌球花也做好迎接花粉粒的準備。雌球花會將鱗片打開,裸露出胚珠。胚珠上有一種黏性液體,當花粉抵達時,正好被黏住,避免飛走。完成授粉后,雌球花的鱗片重新閉合成球果,球果逐漸膨大并保持綠色。在球果里面,花粉會慢慢地滲入胚珠中,而形成一根小管。透過這根小管,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完成受精作用。在幾個月或幾年之間,胚珠發(fā)育成種子。當種子成熟后,鱗片再次打開,種子可隨風傳播。種子一旦落地,就萌芽生根,長成一株新的裸子植物。
生活史以最普遍而研究最詳盡的松科(Pinaceae)的松屬(Pinus)為代表,介紹如下。
孢子體松屬的孢子體為高大多年生常綠喬木,單軸分枝,主干直立,旁枝輪生,具長枝和短枝。網(wǎng)狀中柱,90—95%由管胞組成,樹脂道約占1%,木射線約占6%。長枝上生鱗葉,腋內(nèi)生短枝,短枝極短,頂生1束針形葉,每束通常2、3、5個葉,基部常有薄膜狀的葉鞘8—12枚(由芽鱗變成)包圍,葉內(nèi)有1或2條維管束和幾個樹脂道。孢子葉球單性,同株。小孢子葉球排列如穗狀,生在每年新生的長枝條基部,由鱗片葉腋中生出。每個小孢子葉球有1個縱軸,縱軸上螺旋狀排列著小孢子葉,小孢子葉的背面(遠軸面)有1對長形的小孢子囊。小孢子囊內(nèi)的小孢子母細胞,經(jīng)過兩次的連續(xù)分裂(其中一次為減數(shù)分裂),形成4個小孢子(花粉粒)。小孢子有2層壁,外壁向兩側突出成氣囊,能使小孢子在空氣中飄浮,便于風力傳播。
大孢子葉球1個或數(shù)個著生于每年新枝的近頂部,初生時呈紅色或紫色,以后變綠,成熟時為褐色。大孢子葉球是由大孢子葉構成的,大孢子葉也是螺旋狀排列在縱軸上的,但它們不是簡單的孢子葉,而是由兩部分組成:下面較小的薄片稱為苞鱗;上面較大而頂部肥厚的部分稱為珠鱗,也叫果鱗或種鱗,一般認為珠鱗是大孢子葉,苞鱗是失去生殖能力的大孢子葉。在松科各屬植物苞鱗和珠鱗是完全分離的,每1珠鱗的基部近軸面著生2個胚珠,胚珠由1層珠被和珠心組成,珠被包圍著珠心,形成珠孔。珠心即大孢子囊,中間有1個細胞發(fā)育成大孢子母細胞,經(jīng)過兩次連續(xù)分裂(其中一次是減數(shù)分裂),形成4個大孢子,排列成1列稱為“鏈狀四分體”。通常只有合點端的1個大孢子發(fā)育成雌配子體,其余3個退化。
雄配子體雄配子體是1個大為減退了的結構,只由少數(shù)幾個細胞構成。
小孢子(單核時期的花粉粒)是雄配子體的第一個細胞,小孢子在小孢子囊內(nèi)萌發(fā),細胞分裂為2,其中較小的1個是第一個原葉體細胞(營養(yǎng)細胞),另1個大的叫胚性細胞,胚性細胞再分裂為2,即第二原葉細胞及精子器原始細胞(中央細胞),精子器原始細胞再分裂為2,形成管細胞和生殖細胞。成熟的雄配子體有4個細胞:2個退化原葉體細胞、1個管細胞和1個生殖細胞。
雌配子體由大孢子發(fā)育而成。因此,大孢子是雌配子體的第一細胞,它在大孢子囊(珠心)內(nèi)萌發(fā),進行游離核分裂,形成具16—32個游離核,不形成細胞壁。雌配子體的四周具1薄層細胞質(zhì),中央為1個大液泡,游離核多少均勻分布于細胞質(zhì)中,當冬季到來時,雌配子體即進入休眠期。翌年春天,雌配子體重新開始活躍起來,游
離核繼續(xù)分裂,主要表現(xiàn)游離核的數(shù)目顯著增加,體積增大。以后雌配子體內(nèi)的游離核周圍開始形成細胞壁,這時珠孔端有些細胞明顯膨大,成為頸卵器的原始細胞。之后,原始細胞進行一系列的分裂,形成幾個頸卵器,成熟的雌配子體包含2—7個頸卵器和大量的胚乳。
傳粉與受精傳粉在晚春進行,此時大孢子葉球軸稍為伸長,使幼嫩的苞鱗及珠鱗略為張開。同時,小孢子囊背面裂開一條直縫,處于雄配子體階段的花粉粒,借風力傳播,飄落在由珠孔溢出的傳粉滴中,并隨液體的干涸而被吸入珠孔。這時大孢子葉球的珠鱗又繼續(xù)閉合。雄配子體中的生殖細胞分裂為2,形成1個柄細胞及1個體細胞,而管細胞則開始伸長,迅速長出花粉管。但這時大孢子尚未形成雌配子體,花粉管進入珠心相當距離后,即暫時停止伸長,直到第二年春季或夏季頸卵器分化形成后,花粉管才再繼續(xù)伸長,此時體細胞再分裂形成2個精子(不動精子)。受精作用通常是在傳粉以后13個月才進行,即傳粉在第一年的春季,受精在第二年夏季。這時大孢子葉球已長大并達到或?qū)⑦_到其最大體積,頸卵器已完全發(fā)育。當花粉管伸長至頸卵器,破壞頸細胞到達卵細胞處,其先端隨即破裂,2個精子、管細胞及柄細胞都一起流入卵細胞的細胞質(zhì)中,其中1個具功能精子隨即向中央移動,并接近卵核,最后與卵核結合形成受精卵,這個過程稱受精。
種子松屬的胚胎發(fā)育過程,頗復雜,具明顯的階段性,通??煞衷唠A段、胚胎選擇階段、胚的器官和組織分化階段、胚的成熟階段。但這些階段是按順序連續(xù)發(fā)育的,是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制約的。
**1.原胚階段:**從受精卵分裂開始到細胞型原胚的形成,先后經(jīng)過游離核的分裂、細胞壁的產(chǎn)生和原胚的形成。
受精卵接連進行3次游離核的分裂,形成8個游離核,這8個游離核在頸卵器基部排成上、下兩層,每層4個,細胞壁即在此時形成,但上層4個細胞的上部不形成胞壁,使這些細胞的細胞質(zhì)與卵細胞質(zhì)相通,稱為開放層;下層4個細胞稱為初生胚細胞層。接著開放層和初生胚細胞層各自再分裂1次,形成4層,分別
稱為上層、蓮座層、胚柄層(初生胚柄層)和胚細胞層,組成原胚。
**2.胚胎選擇階段:**胚柄系統(tǒng)的發(fā)育和多胚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原胚的4層細胞從上到下,第一層(上層),初期有吸收作用,不久即解體;第二層蓮座層,分裂數(shù)次之后消失;第三層胚柄層,它的4個細胞稱為初生胚柄,不再分裂,但伸長;第四層胚細胞層的胚細胞,在胚柄細胞繼續(xù)延長的同時,緊接著后面的胚細胞進行分裂并伸長,稱為次生胚柄,由于胚柄和次生胚柄(胚管)迅速伸長,形成多回卷曲的胚柄系統(tǒng)。而胚細胞層的最前端的細胞發(fā)育成胚的本身,但它們不組成1個胚,而在縱面彼此分離,各個單獨發(fā)育成胚,稱為多胚現(xiàn)象。常見的多胚現(xiàn)象有兩種:一種是簡單多胚現(xiàn)象,即在同一個胚珠內(nèi)有2個以上的頸卵器的卵細胞,可以同時受精,因而在胚胎發(fā)育的早期,可以產(chǎn)生2個以上的原胚;另一種是裂生多胚現(xiàn)象,即由1個受精卵形成的4個胚細胞,分別單獨發(fā)育成為4個幼胚。
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通過胚胎選擇,通常只有1個(很少2個或更多)幼胚正常分化、發(fā)育,成為種子中成熟的胚。
大多數(shù)松柏類植物具有2個以上的頸卵器,所以簡單多胚現(xiàn)象是普遍發(fā)生的,至于裂生多胚現(xiàn)象,則僅限于松柏類植物的幾個屬可見。
**3.胚的器官和組織分化階段:**胚在進一步的發(fā)育中成為1個伸長的圓柱體。這個圓柱體的近軸區(qū)(基部)同胚柄系統(tǒng)相接,主要是橫分裂,細胞略大,形成較規(guī)則的行列,進而發(fā)育成根端和根冠組織;而在遠軸區(qū)內(nèi),細胞分裂似無特定的方向,細胞較小,由這些細胞進一步分化,最后分裂出下胚軸、胚芽和子葉。
**4.胚的成熟階段:**成熟的胚包括胚根、胚軸(胚莖)、胚芽和子葉(通常7—10枚)。包圍此胚的雌配子體(胚乳)繼續(xù)生長,最后珠心僅遺留一薄層。珠被發(fā)育成種皮,種皮分為3層:外層肉質(zhì)(不發(fā)達)、中層石質(zhì)、內(nèi)層紙質(zhì)。
胚、胚乳、種皮構成種子。
裸子植物的種子是由3個世代的產(chǎn)物組成的,即胚是新的孢子體世代(2n);胚乳是雌配子體世代(n);種皮是老的孢子體(2n)。受精后,大孢子葉球繼續(xù)發(fā)育,珠鱗木質(zhì)化而成為種鱗,種鱗頂端擴大露出的部分為鱗盾,鱗盾中部有隆起或凹陷的部分為鱗臍,珠鱗的部分表皮分離出來形成種子的附屬物即翅,以利風力傳播。種子萌發(fā)時,主根先經(jīng)珠孔伸出種皮,并很快產(chǎn)生側根,初時子葉留在種子內(nèi),從胚乳中吸取養(yǎng)料,隨著胚軸和子葉的不斷發(fā)展,種皮破裂,子葉露出,而隨著莖頂端的生長,產(chǎn)生新的植物體。
下屬分類松柏綱植物是現(xiàn)代裸子植物中數(shù)目最多、分布最廣的類群?,F(xiàn)代松柏綱植物有44屬,約400余種,
隸屬于4科,即松科、杉科、柏科和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它們分布于南、北兩半球,以北半球溫帶、寒溫帶的高山地帶最為普遍。我國是松柏綱植物最古老的起源地,也是松柏植物最豐富的國家,并富有特有的屬、種和第三紀孑遺植物,有3科,23屬,約150種,為國產(chǎn)裸子植物中種類最多,經(jīng)濟價值最大的1個綱,分布幾遍全國。另引入栽培1科,7屬,50種,多為庭園綠化及造林樹種。
松科(Pinaceae)
喬木,稀灌木,大多數(shù)常綠。葉條形或針形:條形葉扁平,稀呈四棱形,在長枝上螺旋狀散生,在短枝上簇生;針形葉常2—5針成束,著生于極度退化的短枝頂端,基部包有葉鞘。孢子葉球單性同株,小孢子葉球,具多數(shù)螺旋狀著生的小孢子葉,每個小孢子葉有2個小孢子囊,小孢子多數(shù)有氣囊;大孢子葉球,由多數(shù)螺旋狀著生的珠鱗與苞鱗所組成,每珠鱗的腹面(上面)具兩枚倒生的胚珠,背面(下面)的苞鱗與珠鱗分離(僅基部結合),花后珠鱗增大發(fā)育成種鱗。球果直立或下垂。種子通常有翅;胚具2—16枚子葉。染色體:X=12、13、22。
本科是松柏綱植物中最大而且在經(jīng)濟上又是重要的1科,有10屬,約230余種,多產(chǎn)于北半球。中國有10屬,113種(包括引種栽培24種),分布遍于全國,絕大多數(shù)都是森林樹種和用材樹種,以及許多還是特有屬和孑遺植物。
本科植物以具針形葉或條形葉,葉及種鱗螺旋狀排列,種鱗與苞鱗離生,每種鱗具2粒種子等為特色。
杉科(Taxodiaceae)
喬木。葉螺旋狀排列,同一樹上的葉同型或二型;孢子葉球單性同株,小孢子葉及珠鱗螺旋狀排列(僅水衫的葉和小孢子葉、珠鱗對生),小孢子囊多于2個(常3—4個),小孢子無氣囊,珠鱗與苞鱗多為半合生(僅頂端分離),珠鱗的腹面基部有2—9枚直立或倒生胚珠。球果當年成熟,種鱗(或苞鱗)扁平或盾形,木質(zhì)或革質(zhì),能育種鱗有2—9粒種子,種子周圍或兩側有窄翅。染色體:X=11、33。 本科有10屬,16種,主要分布于北半球。中國產(chǎn)5屬,7種,引入栽培4屬,7種,分布于長江流域及秦嶺以南各省區(qū)。
本科植物以種鱗和苞鱗半合生,種鱗具2—9粒種子,葉披針形、鉆形、條形或鱗狀,互生,螺旋狀排列或2列(除水杉屬對生外),小孢子無氣囊等為特色。
按照系統(tǒng)發(fā)生原則,杉科的金松屬(Sciadopitys )分為金松科(Sciadopityaceae),其它部分并入柏科(Cupressaceae)。將杉科單列是一種落后的分類方式,但國內(nèi)的教科書普遍采用。
柏科(Cupressaceae)
常綠喬木或灌木。葉交互對生或輪生,稀螺旋狀著生,鱗形或刺形,或同一樹上兼有兩型葉。孢子葉球單性,同株或異株。小孢子葉交互對生,小孢子囊常多于2個,小孢子無氣囊。珠鱗交又對生或3—4片輪生,珠鱗腹面基部有1至多枚直立胚珠,苞鱗與珠鱗完全合生。球果通常圓球形,種鱗盾形,木質(zhì)或肉質(zhì),熟時張開或肉質(zhì)合生呈漿果狀。種子兩側具窄翅或無翅,或上端有1長1短的翅。染色體:X=11。
本科共22屬,約150種,分布于南、北兩半球。中國產(chǎn)8屬,29種,分布幾遍全國,另引入栽培1屬,15種。
本科植物以葉對生或輪生,具兩型葉,種鱗和苞片完全合生,珠鱗交互對生或3—4片輪生,胚珠直立等為特色。
南洋杉科常綠喬木,髓部較大,皮層具樹脂。葉螺旋狀排列或交互對生,鱗形、鉆形、三角狀卵形、披針形至橢圓形,基部延下生長。雌雄異株或同株,雌球花單生枝頂,具多數(shù)螺旋狀排列的苞鱗,珠鱗與苞鱗完全合生,或在苞鱗腹面有一相互合生、僅先端分離呈舌狀的珠鱗,珠鱗的腹面基部具一倒生胚珠,胚珠離生或埋藏于珠鱗內(nèi)并與其合生。球果2~3年成熟,苞鱗木質(zhì)或厚革質(zhì),扁平,先端三角狀或成尾狀尖頭;種鱗與苞鱗離生或合生,扁平,無翅或兩側具翅,或頂端具翅;成熟時種鱗與苞鱗從果軸上脫落。本科僅南洋杉屬Araucaria和貝殼杉屬Agathis兩屬,約40種,分布于南半球的大洋洲、南美,向北達馬來西亞及菲律賓,我國有部分引進。南洋杉科木材早材管胞徑壁具緣紋孔互列,為多角形,材質(zhì)較好;引種栽培的地區(qū)多作園林綠化或庭園觀賞樹。
代表植物銀杉屬裸子植物,松科。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別名衫公子,是一種高十至二十幾米的常綠喬木。它是我國特產(chǎn)的屬于第三紀殘遺下來的珍稀植物。
常綠喬木,具開展的枝條,高達24米,胸徑通常達40厘米,稀達85厘米;樹干通直,樹皮暗灰色,裂成不規(guī)則的薄片;小枝上端和側枝生長緩慢,淺黃褐色,無毛,或初被短毛,后變無毛,具微隆起的葉枕;芽無樹脂,芽鱗脫落。葉螺旋狀排列,輻射狀散生,在小枝上端和側枝上排列較密,線形,微曲或直通常長4~6厘米,寬2.5~3毫米,先端圓或鈍尖,基部漸窄成不明顯的葉柄,上面中脈凹陷,深綠色;無毛或有短毛,下面沿中脈兩側有明顯的白色氣孔帶,邊緣微反卷,橫切面上有2個邊生樹脂道;幼葉邊緣具睫毛。雌雄同株,雄球花通常單生于2年生枝葉腋;雌球花單生于當年生枝葉腋。球果兩年成熟,卵圓形,長3~5厘米,直徑1.5~3厘米,熟時淡褐色或栗褐色;種鱗13~16枚,木質(zhì),蚌殼狀,近圓形,背面有短毛,腹面基部著生兩粒種子,宿存;苞鱗小,卵狀三角形,具長尖,不露出;種子倒卵圓形,長5~6毫米,暗橄欖綠色,具不規(guī)則的斑點,種翅長10~15毫米。
云杉常綠喬木。樹干端直。中國是云杉屬植物最多的國家,共16種9變種,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地區(qū)及臺灣的山地及亞高山地帶,尤以橫斷山地區(qū)種類最多,木材蓄積量豐富。云杉屬植物最早的化石發(fā)現(xiàn)于美國西部及日本的晚白堊紀地層中。第三紀末至第四紀更新世因紅皮云杉全球性氣溫下降的影響,使云杉從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qū)向低緯度和低海拔地區(qū)擴展,種類增加。后隨冰川的退縮和氣溫的回升,分布區(qū)又逐漸縮減,形成了現(xiàn)代的分布格局。在中國秦嶺以南及東南部的平原和西南部的低山地區(qū)的晚更新世沉積物中發(fā)現(xiàn)了云杉的花粉及球果。
許多云杉樹的特征具有下垂的枝,整顆樹層層排列。直挺的針狀葉呈螺旋形圍繞著莖,長度為2~3厘米。葉從椿處長出來,如果脫落,椿便會保留下來。木質(zhì)球果懸吊著,卵石形成圓柱形,有向內(nèi)彎曲的
苞片,當球果成熟時,這些苞片會張開以讓種子脫落。云杉為高大喬木的針葉樹種,高約45m,胸徑lm,樹冠為狹圓錐形,樹皮灰色,呈鱗片狀脫落,大枝平展,小枝上有毛,一年生枝黃褐色。葉四棱狀條形,彎曲,呈粉狀青綠色,先端尖,四面有氣孔線,葉長1~2cm,葉在枝上呈螺旋狀排列。花單性,雌雄同株,5月開花,10月球果成熟,具有周期性結實現(xiàn)象,一般4-5年出現(xiàn)1次豐年,歉年的種子品質(zhì)差,發(fā)芽率低。種子千粒重3.6-4.6克,每公斤種子250000-350000粒,發(fā)芽率20-45%。種子用麻袋普通干藏,2-3年后發(fā)芽率降低8-15%,低溫密封干藏,5年發(fā)芽率只降低5%。
水杉落葉喬木,高達35一41.5米,胸徑達1.6-2.4米;樹皮灰褐色或深灰色,裂成條片狀脫落;小枝對生或近對生,下垂。葉交互對生,在綠色脫落的側生小枝上排成羽狀二列,線形,柔軟,幾無柄,通常長1.3一2厘米,寬1.5一2毫米,上面中脈凹下,下面沿中脈兩側有4-8條氣孔線。雌雄同株,雄球花單生葉腋或苞腋,卵圓形,交互對生排成總狀或圓錐花序狀,雄蕊交互對生,約20枚,花藥3,花絲短,藥隔顯著;雌球花單生側枝頂端,由22-28枚交互對生的苞鱗和珠鱗所組成,各有5一9胚珠。球果下垂,當年成熟,果實藍色,可食用,近球形或長圓狀球形,微具四棱,長1.8-2.5厘米;種鱗極薄,透明;苞鱗木質(zhì),盾形,背面橫菱形,有一橫槽,熟時深褐色;種子倒卵形,扁平,周圍有窄翅,先端有凹缺。
松柏綱植物的繁殖松柏綱植物的生殖器官分為雄球花和雌球花兩種。雄球花會產(chǎn)生花粉;雌球花在其木質(zhì)鱗片之間有種子。幼嫩的雄球花的鱗片上長有花粉囊,囊里會產(chǎn)生很多花粉。花粉粒的體積非常小,重量非常輕。在授粉季節(jié),風把花粉從雄球花吹到雌球花上。有些松柏綱植物的球花是雌雄同株,為了避免同株授粉,雌球花和雄球花會在不同的時間成熟,并且雌球花會生長在更高的樹枝頂端。在花粉成熟的同時,雌球花也做好迎接花粉粒的準備。雌球花會將鱗片打開,裸露出胚珠。胚珠上有一種黏性液體,當花粉抵達時,正好被黏住,不能夠再飛走。完成授粉后,雌球花的鱗片重新閉合成球果,球果逐漸膨大并保持綠色。在球果里面,花粉會慢慢地滲入胚珠中,形成一根小 黎管。透過這根小管,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完成受精作用。在幾 殖個月或幾年之間,胚珠發(fā)育成種子。當種子成熟后,鱗片再次打開,種子可隨風傳播。種子一旦落地,就萌芽生根,長成一株新的裸孚植物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學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