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鳥是指遷徙中途經(jīng)某地區(qū),而又不在該地區(qū)繁殖或越冬,就該地區(qū)而言,這些鳥種即為旅鳥。候鳥在依不同季節(jié)而從一個棲居地飛到另一個棲居地的過程中,經(jīng)過某些地區(qū),不在這個地區(qū)繁殖,也不在這個地區(qū)過冬,這種候鳥就成為該地區(qū)的旅鳥。
簡介旅鳥亦稱“過路鳥”。候鳥遷徙時途中經(jīng)過某一地區(qū),但不在此地區(qū)繁殖或越冬,這些種類就成為該地區(qū)的旅鳥1。
候鳥在依不同季節(jié)而從一個棲居地飛到另一個棲居地的過程中,經(jīng)過某些地區(qū),不在這個地區(qū)繁殖,也不在這個地區(qū)過冬,這種候鳥就成為該地區(qū)的旅鳥。某些鵲類就是中國的旅鳥。
有許多鳥類,每年都會在繁殖區(qū)和越冬區(qū)進行移居,此現(xiàn)象稱為遷徙。依據(jù)遷徙的性質,我們可以把鳥類分為留鳥、旅鳥和候鳥幾種類型。 留鳥,顧名思義,它們一年四季都停留在同一個地方,不進行遷徙,像飛行能力比較弱的雞形目鳥類絕大部分都是留鳥,在一年四季氣候都比較溫暖,食物豐富的南方,有許多鳥類也是留鳥。
旅鳥分類候鳥,再細分可以分為兩類:冬候鳥和夏候鳥。冬候鳥是秋冬季來到此地越冬,春天離去的鳥;夏候鳥是春夏季來到此地,秋天離開的鳥,此間它們又身負繁殖重任,因此又稱繁殖鳥。旅鳥則是指該鳥種在此地既不是留鳥,也不是候鳥,而是春秋季節(jié)鳥類在遷徙過程中在此作短暫的停留休息和食物補充,等精力充沛后再繼續(xù)遷飛。冬候鳥如野鴨、天鵝、大雁等。夏候鳥如杜鵑、黃鸝等2。
旅鳥和候鳥都是一種相對的說法,比如紅脅藍尾鴝,對于東北地區(qū)來說是夏候鳥,對于中國南方來說則是冬候鳥,在華北地區(qū)則是旅鳥,而到了云南西部的部分地區(qū)它又變成了留鳥。有的時候同一種鳥的不同種群在同一地區(qū)也不盡相同,比如雀鷹在北京,有些是候鳥,有些則是留鳥。同一種鳥的留居情況也會隨著氣候與環(huán)境的變化而慢慢改變,黑鸛在北京曾是夏候鳥,現(xiàn)一年四季在北京都能見到它們。 除了以上幾類之外,我們還可以劃分出迷鳥、逃逸鳥等。
迷鳥是指此類鳥正常遷徙時本不應該經(jīng)過該地區(qū),但因種種原因至使它們迷失正常方向而來到此地。這類鳥一般觀察到的數(shù)量比較少,而且也并非每年均能觀察到。 逃逸鳥則是指根本不是本地自然分布、不應有的鳥種,而是在飼養(yǎng)、運輸、販賣過程中逃逸或被放生的鳥。它們有可能因不適應環(huán)境而消失,也有可能生存下去并建立起穩(wěn)定的種群,成為外來入侵物種。這也是人類對環(huán)境的一種影響方式。
|| ||
雁屬鳥類大雁是雁屬鳥類的通稱,共同特點是體形較大,嘴的基部較高,長度和頭部的長度幾乎相等,上嘴的邊緣有強大的齒突,嘴甲強大,占了上嘴端的全部。頸部較粗短,翅膀長而尖,尾羽一般為16~18枚。體羽大多為褐色、灰色或白色。全世界共有9種,我國有7種,除了白額雁外,常見的還有鴻雁、豆雁、斑頭雁和灰雁等,在民間通稱為“大雁”。大雁是人們熟知的鳥類類群之一,在遷徙時總是幾十只、數(shù)百只,甚至上千只匯集在一起,互相緊接著列隊而飛,古人稱之為“雁陣”?!把汴嚒庇捎薪?jīng)驗的“頭雁”帶領,加速飛行時,隊伍排成“人”字形,一旦減速,隊伍又由“人”字形換成“一”字長蛇形,這是為了進行長途遷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當飛在前面的“頭雁“的翅膀在空中劃過時,翅膀尖上就會產(chǎn)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氣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這股氣流,從而節(jié)省了體力。但“頭雁”因為沒有這股微弱的上升氣流可資利用,很容易疲勞,所以在長途遷徙的過程中,雁群需要經(jīng)常地變換隊形,更換“頭雁”。它們的行動很有規(guī)律,有時邊飛邊鳴,不停地發(fā)出“伊啊,伊啊”的叫聲。遷徙大多在黃昏或夜晚進行,旅行的途中還要經(jīng)常選擇湖泊等較大的水域進行休息,尋覓魚、蝦和水草等食物。每一次遷徙都要經(jīng)過大約1~2個月的時間,途中歷盡千辛萬苦。但它們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從不失信。不管在何處繁殖,何處過冬,總是非常準時地南來北往。我國古代有很多詩句贊美它們,例如“八月初一雁門開,鴻雁南飛帶霜來?!标懹蔚摹坝觎V雞棲早,風高雁陣斜”;韋應物的“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保ā赌现性佈恪罚懊洗褐馒櫻惚?,孟秋之月鴻雁來” 《呂氏春秋》等。
鳥的構造在自然界,鳥是所有脊椎動物中外形最美麗,聲音最悅耳,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動物。從冰天雪地的兩極,到世界屋脊,從波濤洶涌的海洋,到茂密的叢林,從寸草不生的沙漠,到人煙稠密的城市,幾乎都有鳥類的蹤跡。鳥是一類適應在空中飛行的高等脊椎動物,是由爬行動物的一支進化來的。已知最早的鳥是始祖鳥,1861年在德國南部發(fā)現(xiàn)了第一個始祖鳥化石。始祖鳥既有鳥類的特征又與爬行動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它是鳥類由爬行類進化而來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jù)。鳥的全身都生有羽毛,身體呈流線型,前肢變成翅膀,后肢形成支持體重的雙腳,除極少數(shù)種類外都能飛翔。鳥的嘴叫喙,由于用喙在土壤中取食,喙一般狹長尖細,口中沒有牙齒。鳥是恒溫動物,體溫較高,通常為42℃。鳥類的胸骨上有發(fā)達的龍骨突,骨骼中空充氣,這是鳥類適應飛行生活的骨骼結構特征。
鳥類種類很多,在脊椎動物中僅次于魚類。世界上已知的鳥類9000余種,中國有1186種。這些鳥在體積、形狀、顏色以及生活習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這么多的鳥類中,最大的要數(shù)駝鳥,它是鳥中的巨人。非洲駝鳥體高2.75米,最重的可達165.5千克。最小的是南美洲的蜂鳥,體長只有50毫米,體重也就同一枚硬幣一樣重。鳥能飛翔,但并不是所有的鳥都可以飛起來。比如駝鳥雙翅已退化,胸骨小而扁平,沒有龍骨突起,不能飛翔。企鵝是特化了的海鳥,雙翅變成鰭狀,失去了飛翔能力。有的鳥雖然可以飛行但飛行的距離很短,如家雞由于雙翅短小,不能高飛。
分布習性大多數(shù)的鳥都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在會飛的鳥中,飛行最高的要算禿鷲了,飛行高度可在9000米以上。飛行最快的是蒼鷹,短距離飛行最快時速可達600多千米。飛行距離最長的則是燕鷗,可從南極飛到遙遠的北極,行程約1.76萬千米。鳥類新陳代謝旺盛,消化力強,所以鳥類的食量相當大,例如蜂鳥一天吸食的花蜜量等于體重的一倍。一些小型鳥類每天的食物量相當于體重的10%~30%。大多數(shù)鳥類是雜食的,并不太挑挑揀揀。每年春天和秋天,鳥類都成群結隊,遮天蔽日地在天空中飛行,這種在不同季節(jié)要更換棲息地區(qū),或是從營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從越冬地返回營巢地的季節(jié)性現(xiàn)象稱為鳥類遷徙。每年大地回春,鳥類就開始進行求愛、生殖、營巢、孵卵和育雛等一連串的活動。 有些鳥類人們可以常年都見到,而有些鳥類卻像客人一樣,每年在一的季節(jié)來到人們身邊,過一段時間就又飛走了。可以說,一年之中,任何一個地區(qū)鳥的種類都會隨季節(jié)有些變化,每到一個季節(jié),有些鳥飛來了,有些鳥飛走了。鳥類這種隨著季節(jié)不同而變更生活地區(qū)的習性,稱為遷徙。人們根據(jù)鳥類遷徙習性的有無,將鳥類分為留鳥和候鳥兩大類。
有些鳥一年四季都在繁殖區(qū)域里生活,沒有隨季節(jié)的不同而遷徙的習性,如喜鵲、麻雀,這類鳥叫做留鳥。有些鳥每年隨著季節(jié)的不同而改變它們的生活地區(qū)常常在一個地區(qū)產(chǎn)卵、育雛,到另一個地區(qū)越冬,這類鳥叫做候鳥。有些候鳥總是在秋天時,從北方高緯度地區(qū)飛到某地過冬,對這一地區(qū)來說就是冬候鳥,如大雁、野鴨等。冬候鳥往往在第二年的春夏季,又飛回北方的繁殖地區(qū)。而有些候鳥總是在春夏季飛到北方筑巢、孵卵、育雛,到秋冬時再飛往南方,對這一地區(qū)來說就是夏候鳥,如家燕、白鷺、杜鵑等。候鳥的遷徙是有規(guī)律的,通常是一年兩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例如,中國的鴻雁、丹頂鶴、燕子等候鳥,它們在中國東北、華北等地繁殖,遷徙到長江以南過冬。天鵝夏季在中國東北、華北一帶繁殖,秋冬季節(jié)飛到印度等地過冬。引起鳥類遷徙的原因很復雜,一般都認為遷徙是鳥類的一種本能,是鳥類對外界生活條件長期適應的結果。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黃頭生 - 副教授 - 華北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