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天蛾是屬于鱗翅目、天蛾科的一種昆蟲。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甘肅、山西、北京、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湖北、貴州、四川、云南等地。寄主于 鳳仙花、柳蘭、忍冬、秋蘭、茜草科、柳葉菜科、草花類、葡萄等。體長33~40mm,翅展55~70mm。體、翅以紅色為主,有紅綠色閃光。幼蟲啃食葉片,嚴(yán)重者葉子被吃光。
簡介紅天蛾,Deilephila elpenor,又名紅夕天蛾、暗紅天蛾、葡萄小天蛾、累氏紅天蛾,屬鱗翅目天蛾科。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1。寄主有鳳仙花、柳、忍冬、葡萄等2。
形態(tài)特征成蟲
體長33~40mm,翅展55~70mm。體、翅以紅色為主,有紅綠色閃光,頭部兩側(cè)及背部有兩條縱行的紅色帶;腹部背線紅色,兩側(cè)黃綠色,外側(cè)紅色;腹部第一節(jié)兩側(cè)有黑斑。前翅基部黑色,前緣及外橫線、亞外緣線、外緣及緣毛都為暗紅色,外橫線近頂角處較細(xì),愈向后緣愈粗;中室有一白色小點(diǎn);后翅紅色,靠近基半部黑色;翅反面色較鮮艷,前緣黃色。3
卵
圓形、粉紅色。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75~80mm;頭和前胸小,后胸膨大,體上密布網(wǎng)紋;胸部淡褐色,鱗片狀,胸足黃褐色。第一至二腹節(jié)背面有一對深褐色眼狀紋,紋中間有月牙形的淡褐色斑,斑周圍白色;各腹節(jié)背面有淺色橫線,體側(cè)有淺色斜線;尾角黑褐色,腹部腹面黑褐色。3
蛹
紡錘形,長42~45mm,灰褐色,有暗褐色斑。
生活習(xí)性1年發(fā)生2代。以蛹在淺土層中過冬。成蟲有趨光性,白天躲在樹冠陰處和建筑物等處,傍晚出來活動,交尾、產(chǎn)卵。卵產(chǎn)在寄主花卉的嫩梢及葉片端部。卵期約8天。幼蟲晝伏夜出,以清晨危害嚴(yán)重。6~9月均有幼蟲危害。10月老熟幼蟲入土,用絲與土粒粘成粗繭,在其內(nèi)化蛹越冬。其危害狀與芋雙線天蛾相同。
主要危害幼蟲危害茜草科、鳳仙科、忍冬、柳葉菜、葡萄、爬山虎、地錦及多種草花。
防治方法(1)秋后至早春耕翻土壤,以消滅越冬蛹。
(2)捕殺幼蟲,黑光燈誘殺成蟲。3
(3)幼蟲為害期噴灑80%敵敵畏乳油或40%氧化樂果乳油或50%對硫磷乳油或50%三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25%喹硫磷或50%混滅威或50%殺螟松或50%磷胺1000倍液;10%溴馬乳油、20%菊馬乳油、20%氯馬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功夫或10%天王星乳油3000~3500倍液。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李學(xué)強(qiáng) - 教授 - 寧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