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咖啡透翅天蛾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咖啡透翅天蛾是寄主于藥用植物黃梔子及茵草科植物、咖啡、花椒樹等的天蛾科昆蟲。隸屬于天蛾科,透翅天蛾屬。分布在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廣西、云南、臺灣等省。幼蟲取食寄主葉片,受害重的只殘留主脈和葉柄,有時把花蕾、嫩枝食光,造成光稈或枯死。

形態(tài)特征卵和幼蟲

卵長1-1.3mm,球形,鮮綠色至黃綠色。末齡幼蟲體長52-65mm,淺綠色。頭部橢圓形。前胸背板具顆粒狀突起,各節(jié)具溝紋8條。亞氣門線白色,其上生黑紋;氣門上線、氣門下線黑色,圍住氣門;氣門線淺綠色。第8腹節(jié)具1尾角。

長25-38mm,紅棕色,后胸背中線各生l條尖端相對的突起線,腹部各節(jié)前緣具細刻點,臀棘三角形,黑色。

成蟲

翅長20-34mm。胸部背面黃綠色,腹面白色;腹部前端草青,中部紫紅,后部杏黃色,尾部毛叢黑色;腹部腹面黑色,第5、6節(jié)兩側(cè)有白斑;觸角黑色,前半部粗大,端部尖而曲;翅透明,脈棕黑色,基部草綠,頂角黑色;后翅內(nèi)緣至后角有濃綠色鱗毛。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呈倒足形,頂端尖,向前上方伸出;背兜橢圓形;顎形突圈帶形;囊突大半圓形;抱器左右不對稱,平板型有毛叢;抱器腹突臂形,中間細,前半膨大,頂端邊有齒,下方有帶齒的海綿狀骨化片;陽莖端粗壯、兩側(cè)有舌狀突;內(nèi)陽莖外翻呈膜質(zhì)球狀胞。較細,骨化強,似矛頭狀,一側(cè)有一鈍齒,頂端光滑。在云南西雙版納一年發(fā)生三代,以蛹在淺土內(nèi)薄繭中過冬,來年4月下旬過冬蛹羽化為第1代成蟲,第2、3代成蟲分別于7月及10月間出現(xiàn)。成蟲白天活動,飛翔時有嗡嗡聲,雌蟲產(chǎn)卵于葉面上,每葉1—3粒,每雌平均產(chǎn)卵200余粒。

生活習性1年生2-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江西1年生5代,每年5月上旬至5月中旬越冬蛹羽化為成蟲后交配、產(chǎn)卵。1代發(fā)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2代為6月中旬至7月下旬,3代為7月上旬至8月下旬,4代8月上旬至9月下旬,5代9月中下旬,老熟幼蟲在10月下旬后化蛹。該蟲多把卵產(chǎn)在寄主嫩葉兩面或嫩莖上,每雌產(chǎn)卵200粒左右。幼蟲多在夜間孵化,晝夜取食,老熟后體變成暗紅色,從植株上爬下,入土化蛹羽化或越冬。

它是白天活動的蛾類之一,喜歡快速振動著透明的翅膀在都市庭院的花間穿行,吸花蜜時靠翅膀懸??罩?,尾部鱗毛展開,如同鳥的尾羽,加上頗似鳥類的形體,常常被誤認為蜂鳥。”

咖啡透翅天蛾的成蟲喜歡吸食花蜜,但它的幼蟲主要以啃藥用植物的葉片為生,有時會把花蕾、嫩枝都吃光,所以它其實是個害蟲。

分布與寄主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廣西、云南、臺灣等地有分布。為害梔子花、大葉黃楊、咖啡等植物。1

發(fā)生規(guī)律上海地區(qū)1年發(fā)生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下旬成蟲羽化,第二至第四代成蟲分別出現(xiàn)在6、8、10月份,成蟲羽化后約10小時交尾產(chǎn)卵,卵期3-5d。幼蟲期約45d。2

天敵幼蟲期天敵有質(zhì)型多角體病毒、白僵菌、細菌以及姬蜂兩種。咖啡透翅天蛾質(zhì)型多角體病毒感染力較強,第3、4代幼蟲常因病毒流行而蟲口顯著下降。另據(jù)文獻記載,幼蟲期天敵有蠅虎一種,它對捕食初齡幼蟲有一定作用。卵期有寄生蜂。3

防治方法(1)秋冬或早春及時翻耕,把蛹翻出或深埋土中,使蛹被天敵食害或不能羽化出土。幼蟲為害期進行人工捕殺。

(2)提倡噴每克含活孢子數(shù)100億的蘇云金桿菌500-800倍液,不僅防效優(yōu)異,還可保護天敵。

(3)必要時噴灑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20%氰戊菊酪乳油2000-2500倍液。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張巖 - 副研究員 - 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