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趾鶉是一個特殊的類群,原屬于鶴形目,DNA-DNA雜交結果表示他們和任何現(xiàn)存的其它鳥類都沒有較近的親緣關系,無法和其它鳥類歸于一類。三趾鶉的具體地位不很肯定,在查理士·西伯來1988年的著作中三趾鶉類被不很肯定的列為一獨立的三趾鶉亞綱(Turnicaves),在1990年的著作中三趾鶉類則作為三趾鶉小綱(Turnicae)置于新鳥下綱。三趾鶉亞綱或三趾鶉小綱僅包括1目1科,即三趾鶉目(Turnicidae),三趾鶉科(Turuicidae),共有16種。
簡介三趾鶉體小尾短似鵪鶉。三趾鶉多數(shù)缺少后趾,只有三個前趾。三趾鶉與大多數(shù)鳥類不同,性別角色倒置,為一雌多雄制,雌鳥體型較大,羽色較鮮艷,向雄鳥求偶,而雄鳥負責孵卵。三趾鶉成熟的早,繁殖速度快,5個月大就可繁殖。三趾鶉雖然種類不多,但分布比較廣泛,廣布于舊大陸很多地區(qū)。
三趾鶉屬(Turnix):三趾鶉科的1屬,體形、羽色和習性都與鵪鶉近似;腿較長,具3趾,后趾缺如;上體具黑褐與栗黃相雜的羽色;胸和兩肋有眾多的黑褐色圓斑;翅短圓;尾短;嘴形似鶉而較細弱。雌雄異型,雌鳥體較大,羽色亦較鮮艷。共有14種。主要分布于東半球的溫、熱帶地區(qū),其中3種見于中國。黃腳三趾鶉為典型代表。
黃腳三趾鶉Yellow-legged buttonquail
體長:16厘米居留類型:夏候鳥、旅鳥、留鳥。
特征描述:體型較小的棕褐色三趾鶉。上體及胸兩側具明顯的黑色點斑,飛行時翼覆羽淡皮黃色,與深褐色飛羽成對比,與其他三趾鵯區(qū)別在腿黃色。雌鳥的枕部及背部較雄鳥多栗色1。
虹膜黃色;喙黃色;腳黃色。
生態(tài)習性:以小群活動于灌木叢、草地、沼澤地及耕作地,尤喜稻田。平時性隱秘而難見,遷徙季節(jié)較易見到。
分布:中國繁殖于西南、華南、華中、華東、華北至東北的大部地區(qū),北方種群冬季遷至南方。國外見于亞洲東部、印度及東南亞1。
棕三趾鶉描述:體小(16厘米)的黃褐色鶉樣鳥。雎鳥體略大,頦及喉黑,頂近黑,頭部灰白色斑駁。雄鳥頭頂多褐色,臉頦具褐色及白色紋,胸及兩脅具黑色橫紋。雄雌鳥的上體褐色斑駁,胸及兩脅棕色。虹膜—棕色;嘴——灰色;腳——灰色。
叫聲:雌鳥求偶叫聲為持續(xù)數(shù)秒的krrrr聲、常夜間鳴叫。
分布范圍:印度、日本、中國南部、東南亞、菲律賓、蘇拉威西、蘇門答臘、爪哇、巴厘及小馬來諸島。
分布狀況:亞種 blakistoni為留鳥,見于華南的熱帶地區(qū)及海南;rostrata在臺灣;plumbipe在云南西南部至怒江以西及西藏東南部在海平面至海拔1500米的適合生境下為地方性常。
習性:單個或成對于開闊多草地。人近時跳起,貼地低飛20余米又遁入草中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湘濤 - 研究員 - 北京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