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螽屬于直翅目(Orthoptera)沙螽科(Stenopelmatidae)昆蟲,約35種。大型,淡褐色,笨拙。分布于亞洲、南非、北美和中美洲。夜行性,白天在石塊或沙下。前足粗,表皮厚,用于挖掘。
語言信息沙螽 (sha zhong 一聲)
Jerusalem cricket、weta亦作sand cricket。
簡介大沙螽是一種產(chǎn)自新西蘭的昆蟲,它沒有翅膀,體重達80克,大約是老鼠體重的三倍,是世界上最重的昆蟲之一。大沙螽常在白天躲藏起來,夜晚出來尋找植物的葉子和種子為食。雌沙螽同許多種蟋蟀樣,也生有劍形的產(chǎn)卵管(又稱產(chǎn)卵器),常常被誤認為是危險的蜇針。由于這種昆蟲一直以來幾乎沒有自然天敵,因而在新西蘭生活了幾百萬年之久,但如今它們常常被人們引進的大鼠和其他哺乳動物捕食,幾近絕跡1。
生活習性沙螽屬于直翅目長角亞目,主要生活在樹上或石縫間,身上長有多只腳和許多刺。這種昆蟲在近兩億年的時間里幾乎沒有一點進化,其形體特點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是整個自然界最大的昆蟲,其中有的重達七八十克,比蒼蠅大100倍~150倍,是一般蝗蟲的50倍,其兇猛的程度不但可以嚇跑老鼠,而且還會咬人(但它們一般不會主動向人發(fā)起攻擊,只在受到威脅時才進行自衛(wèi))。許多新西蘭人在少兒時代都有過被咬的痛苦經(jīng)歷。因而,多數(shù)新西蘭人都知道,如遇上這種特大昆蟲,最好是繞開走,若被它咬上一口,那是不好玩的2。
沙螽——新西蘭最大的直翅目昆蟲,在吃掉植物的果實后,還能夠傳播種子。
相關(guān)報道科學時報2006年3月22日訊:一種名為沙螽的大型直翅目昆蟲曾經(jīng)遍及新西蘭全境。然而如今在新西蘭的大部分地區(qū),這種昆蟲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大沙螽的消失很有可能給它們的食物造成麻煩。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這些貪得無厭的家伙的食譜中經(jīng)常會有植物的果實,而植物的種子則會安安全全地呆在昆蟲的肚子里。新西蘭惠靈頓市維多利亞大學的生態(tài)學家Kevin Burns指出,昆蟲的這種行為對于植物的健康成長是至關(guān)重要的,種子在沙螽內(nèi)臟中的旅行就像一個成長的儀式,這對于某些種子的發(fā)芽是必須的。
人們并不了解,昆蟲在吃掉植物果實的同時還能夠傳播未經(jīng)消化的種子。然而由于新西蘭最初缺乏嚙齒動物——它們能夠?qū)⒅参锏姆N子四處散播,因此Burns和維多利亞大學的同事、研究生Catherine Duthie、George Gibbs很想知道,這種小鼠般大小的沙螽是否也能完成通常由那些覆蓋著毛皮的家伙進行的散播種子的工作。Burns指出,沙螽很有可能起到這樣的作用,由于它的體形巨大,并且有夜間活動的習性,因此沙螽也被稱為“沒有骨頭的老鼠”。
作用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向沙螽喂食了19種植物的肉質(zhì)果實。他們在3月17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說,其中有五種植物的種子——其中包括樹種、晚櫻科植物和雪果的種子——被昆蟲完整無缺地排泄出來。在野外實驗中,研究人員從64%的沙螽排泄物中發(fā)現(xiàn)了植物種子或種子碎片。在沙螽的排泄物中,通常只有小種子是完好無損的,這是由于大種子在它們的咀嚼中被破壞了,或者由于太大而根本無法下咽。這些被昆蟲排泄出的種子會很快發(fā)芽——通常情況下,甚至比研究人員從果實和植物上采下的種子更容易生長。Burns推測,昆蟲的咀嚼或腸胃活動有可能磨碎了種子的外殼,從而刺激種子發(fā)芽。
研究美國多佛爾市特拉華州立大學的野生動物生態(tài)學家Kevina Vulinec認為,通常情況下,植物的種子通過動物——包括昆蟲——傳播,但都只是簡單地黏在它們的體表,并最終跌落到地面。她說:“這項研究工作使我們注意到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即昆蟲對種子進行的無損攝取及后來完美的散播?!彼龔娬{(diào),這項獨一無二的發(fā)現(xiàn)讓人感到驚訝。Vulinec說:“但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種昆蟲填補了小型哺乳動物的空缺?!?img src="https://img-xml.kepuchina.cn/images/newsWire/kwnxJ6WaAexZXdyZUkkGMsmreeyNp9cEND9M.jpg" alt="" />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張巖 - 副研究員 - 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