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蛾(學(xué)名:Psilogramma menephron)也稱泡桐灰天蛾、梧桐天蛾、灰翅天蛾,是鱗翅目天蛾科霜天蛾屬的一種昆蟲。分布于華北、華南、華東、華中、西南各地。主要危害白蠟、金葉女貞和泡桐,同時也危害丁香、懸鈴木、柳、梧桐等多種園林植物。幼蟲取食植物葉片表皮,使受害葉片出現(xiàn)缺刻、孔洞,甚至將全葉吃光。
形態(tài)特征成蟲翅長45~65毫米;胸部背板兩側(cè)及后緣有黑色縱條及黑斑一對;腹部背線棕黑色,其兩側(cè)有棕色縱帶;前翅灰褐色,中線棕黑色,呈雙行波狀;后翅棕色。老熟幼蟲體長75~96毫米,頭部橢圓形,淡綠色;身體黃綠色,前胸背板上有7、8排橫列的白色顆粒。蛹長48~51毫米,為紅褐色。
成蟲
頭灰褐色,體長45至50毫米,體翅暗灰色,混雜霜狀白粉。翅展90至130毫米。胸部背板有棕黑色似半圓形條紋,腹部背面中央及兩側(cè)各有一條灰黑色縱紋。前翅中部有2條棕黑色波狀橫線,中室下方有兩條黑色縱紋。翅頂有1條黑色曲線。后翅棕黑色,前后翅外緣由黑白相間的小方塊斑連成。卵球形,初產(chǎn)時綠色,漸變黃色。
幼蟲
綠色,體長75至96毫米,頭部淡綠,胸部綠色,背有橫排列的白色顆粒8至9排;腹部黃綠色,體側(cè)有白色斜帶7條;尾角褐綠,上面有紫褐色顆粒,長12至13毫米,氣門黑色,胸足黃褐色,腹足綠色。
蛹
紅褐色,體長50至60毫米1。
分布及寄主霜天蛾以丁香、梧桐、女貞、梣樹、泡桐、牡荊、梓樹、楸樹、水蠟樹等植物為寄主。分布于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大洋洲等地。
生活習(xí)性一年發(fā)生2~3代,以蛹在淺土層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開始羽化,成蟲晝伏夜出,具趨光性。卵多產(chǎn)于葉背,初孵幼蟲嚙食葉肉,后蠶食葉片,受害重的僅殘留主脈和葉柄。6月至7月是為害高峰期。10月中下旬老熟幼蟲陸續(xù)入土化蛹羽化越冬1。
防治方法1.冬季翻土,殺死越冬蟲蛹。
2.殺蟲燈誘殺成蟲。
3.根據(jù)地面和葉片的蟲糞、碎片,人工捕殺幼蟲。
4.幼蟲3齡前,可施用含量為16000IU/mg的Bt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5%滅幼脲2000至2500倍液,20%米滿懸浮劑1500至2000倍液,50%鋅硫磷25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800至10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藥物,防治效果較好。
5.保護螳螂、胡蜂、繭蜂、益鳥等天敵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李麗霞 - 博士 -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