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木,藤黃科常綠喬木,高達20m;單葉對生,夾角約30°,似人伸手向天祈福的模樣,福木由此得名;葉厚革質(zhì),卵形或橢圓形,全緣,先端微凹;花雜性同株,淡黃色,簇生或單生葉腋;核果球形,熟時金黃色,有刺鼻的臭味,內(nèi)含種子1~4枚。花期夏秋季。1
形態(tài)特征常綠喬木。高可達20余米,小枝堅韌粗壯,具4-6棱。樹冠圓錐形,葉簇堅挺健美,雌雄異株,雄花具有特殊香味生長習(xí)性:耐旱抗風(fēng),幼樹可大型盆栽。
葉片對生,橢圓形,全緣,厚革質(zhì)長7-20厘米,寬3-7厘米,頂略鈍、圓形或微凹。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上面深綠色,具光澤,下面黃綠色,中脈在下面隆起,側(cè)脈纖細(xì),微拱形,12-18對,兩面隆起,至邊緣處連接,網(wǎng)脈明顯。葉柄粗壯,長6-15毫米。
花雜性,乳黃色,夏季開花,同株。雄花和雌花常?;旌显谝黄穑股騿紊谌~腋部,有時雌花成簇生狀,雄花成假穗狀,長約10厘米;雄花萼片近圓形,革質(zhì),內(nèi)方兩枚較大,外方三枚較?。换ò甑孤研?,黃色,長約為萼片的兩倍多,雄蕊合生成5束,每束6-10枚,束柄長約2毫米,花藥雙生;雌花通常具長梗,退化雄蕊合生成5束,花藥萎縮狀,副花冠上半部具不規(guī)則的嚙齒;子房球狀,外面有棱,3-5室,花柱極短,柱頭鈍形,5深裂,無瘤突。
核果球形,表面光滑,有臭味,幾乎無柄,熟時金黃色。
種子3~4粒,色褐而光滑。
生長環(huán)境陽性植物。性喜高溫、濕潤、向陽之地,生長適宜溫度23~32℃,日照70%~100%。生性強健,成長緩慢,耐熱、耐旱,耐鹽,抗風(fēng)。2
分布范圍產(chǎn)地:我國的臺灣;日本、菲律賓、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
適應(yīng)地區(qū):廣東,臺灣,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等地。3
特性福木為常綠中喬木,高可達 20 公尺,枝干密生,樹形呈圓錐挺立。整年常綠,春天新出之嫩葉常帶褐黃色,其葉形、葉色極似古時日本之貨幣「小判」,因此取名為「福木」,表示栽種此樹易發(fā)財?shù)酶?。福木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初叢生于葉腋,而后漸次伸長為數(shù)公分長的穗狀花序,雌花略大于雄花,花色黃白,八、九月間可見雌株上結(jié)橙黃色熟果,雖狀似柑桔,但不可食。通常福木以種子育苗繁殖,因其為直根性,移植稍難,中苗、大苗之移植須帶土球,否則不易成活。性喜陽光強烈而氣候溫暖的地方,故庭園中栽植宜考慮長日照及較干燥的地方較為適宜。依據(jù)葉片厚薄、光滑的程度,在植物學(xué)上將葉區(qū)分為像皮革一般的像皮革一般的「革質(zhì)」,像紙一般的「紙質(zhì)」,以及薄得像層膜的「膜質(zhì)」三大類。而福木便是「革質(zhì)」葉的最佳代表。日本人特別喜歡在寺廟庭園種植福木,除了它葉色碧綠、樹觀整齊有序,讓人有謐靜莊嚴(yán)之感外,最重要的是其落葉甚少,可免于掃地之苦。
繁殖栽培可用播種或高壓法,但以播種為主,春至夏季為適期。栽培重點:栽培土質(zhì)以富含有機質(zhì)的土壤為佳,日照需充足,生長速度緩慢,少修剪,幼株每年施用3-4次追肥,性喜高溫,生育適溫約23℃—32℃。
應(yīng)用可做盆景、行道樹、庭園樹,木材可供建材用。樹姿優(yōu)美,枝葉茂密且樹性極為強,極易栽植,故常見于庭園、校園,為優(yōu)良的園景樹及防風(fēng)、防音樹種。
原生的福木適合高溫、日照充足的環(huán)境,因為樹形不高大,分枝離地面極近,加上抗旱、抗風(fēng)、耐鹽的特性,為優(yōu)良的防風(fēng)樹種。福木為常綠喬木不易落葉樹種,樹形整齊美觀挺立不需修枝剪葉,很適合時有臺風(fēng)過境的臺灣地區(qū)。由于易于維護,在路旁、公園、校園等地很容易找到它的蹤影,已為普遍栽植的樹種。
木質(zhì)堅硬緊密可做建材,樹脂可做黃色染料。葉面濃綠富光澤,橢圓形厚革質(zhì)葉,10多厘米長。春天至初秋開花,雌雄異株,單花叢生在枝干,夏季黃褐色果實成熟時氣味似榴蓮般濃郁,有“瓦斯彈”的俗稱。4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張巖 - 副研究員 - 北京大學(xué)分子醫(yī)學(xu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