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拉丁文名:Pollia japonica Thunb.),別名:阿金夠;白接骨丹;白葉菜;包谷七;地藕;羊藿七;竹葉蓮;竹葉知母1。鴨跖草科 、杜若屬多年生直立或上升草本。花紅色,果圓球形,直徑5~7毫米,成熟時暗藍(lán)色。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而橫走。莖直立或上升,粗壯,不分枝,高30-80厘米,被短柔毛。葉鞘無毛;葉無柄或葉基漸狹,而延成帶翅的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0-30厘米,寬3-7厘米,基部楔形,頂端長漸尖,近無毛,上面粗糙。蝎尾狀聚傘花序長2-4厘米,常多個成輪排列,形成數(shù)個疏離的輪,也有不成輪的,一般地集成圓錐花序,花序總梗長15-30厘米,花序遠(yuǎn)遠(yuǎn)地伸出葉子,各級花序軸和花梗被相當(dāng)密的鉤狀毛;總苞片披針形,花梗長約5毫米;萼片3枚,長約5毫米,無毛,宿存;花瓣白色,倒卵狀匙形,長約3毫米;雄蕊6枚全育,近相等,或有時3枚略小些,偶有1-2枚不育的。果球狀,果皮黑色,直徑約5毫米,每室有種子數(shù)顆。種子灰色帶紫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2
分布范圍產(chǎn)臺灣、福建、浙江、安徽南部(黃山、休寧)、江西、湖北西南部(宣恩、來鳳)、湖南、廣東北部(大埔、和平、南雄、英德、仁化、乳源、陽山、連縣)、廣西(大苗山、龍勝、三江、全州、武鳴、來賓、天峨、嶺溪、宜山、金秀、賀縣、凌云、羅城)、貴州(梵凈山、凱里、榕江、獨山、興仁)、四川東南部(彭水、重慶縉云山)。生于海拔1 200米以下的山谷林下。日本、朝鮮也有分布。2
本種在分布區(qū)邊緣的廣東北部,有相當(dāng)多的個體(大約略過一半)聚傘花序僅數(shù)個,不成輪排列,雄蕊常有1-2枚退化,花藥無粉。它們很容易被誤訂為Polliasorzogonensis(E.Mey.)Endl.,但畢竟它們花序遠(yuǎn)遠(yuǎn)伸出上部葉子,而且能育雄蕊多于3枚。2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1 200米以下的山谷林下,喜陰濕。1
主要價值藥用,治蛇、蟲咬傷及腰痛。1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趙丹寧 - 教授 - 中國林科院林業(y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