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特征
橙灰蝶雄蝶翅面橙黃色或朱紅色,前翅外緣有窄的黑色帶,后翅外緣黑帶與內(nèi)側(cè)的黑點愈合。翅反面,前翅淡黃色,前緣和外緣灰色,亞緣有2列整齊的黑斑,中室基部、中部和端部各有1個黑點;后翅灰褐色,基部藍灰色,除橙黃色亞緣帶外,有3列整齊的黑點,內(nèi)列頂端2個斑排列不齊,基半部有5個黑點。
雌蝶翅正面近似紅灰蝶L.phlaeas,但前翅的亞緣黑點列整齊,翅反面斑紋排列同雄蝶,3列亞緣黑點整齊。1
生活習(xí)性1、橙灰蝶Lycaena dispar (Haworth)成蟲喜訪花,一年發(fā)生兩代,第一代是5-6月,第二代7-9月。寄主為各種蓼科酸模屬(Rumex)植物(如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 Linnaeus)2。
2、雌蝶喜歡把卵分散地產(chǎn)在巴天酸模(R. pafientia)或近緣植物的任何地上部分,特別是嫩葉,生長旺盛的葉片背、正面,葉柄,在盛夏酸??菸臅r候,還會把卵產(chǎn)在果穗甚至是枯葉上。卵灰白色,像一個小鈕扣,直徑僅半毫米,表面具有復(fù)雜的六角形雕紋。卵期約一周。一齡幼蟲體長不足1mm,身體白色,呈半透明狀,伏在寄主上很難與寄主區(qū)分。
3、低齡幼蟲會在酸模葉的背面啃出一個小坑并爬至其中,隨后便在這小坑中取食葉肉,身體很快變?yōu)榫G色而扁長。小坑隨著取食不斷擴大和延伸成溝狀。它們從來只是把葉背肥厚的葉肉吃掉而保留下葉片正面那一層透明的上表皮,于是葉片上留下一些透明的小“天窗”。它們碧綠的身體總是完美地隱藏在吃出來的這些溝、坑之中,與葉片渾然一體,無論從葉子正反面看都不易發(fā)現(xiàn)它們的存在。這種習(xí)性一直保持到三齡幼蟲。
4、四齡以后,它們的身體已大到無法在那些壕溝中隱藏了,它們也不再滿足于在葉片上開天窗,而是食量大增,開始咬穿葉片,大肆啃食掉幾乎所有葉肉,只剩下主葉脈,一如其它毛蟲。它們的身體愈發(fā)顯出典型的灰蝶特征,寬而扁長,呈蛞蝓狀,兩頭圓鈍,頭部和胸腹足都分布在腹面,體表碧綠光滑,并有一些細小剛毛。它們常靜靜地棲息在葉背或葉柄上的一層絲墊上,爬行時十分緩慢,但對震動卻很敏感,稍有刺激便墜落地表。
橙灰蝶是以幼蟲形態(tài)越冬的。進入深秋,酸模葉片逐漸變紫紅,而幼蟲(多為三齡)的身體亦逐漸出現(xiàn)三條紫紅色縱條紋,分別在背中線和身體兩側(cè),縱貫頭尾。這使得幼蟲體色又與葉片巧妙地融為一體,靠這身偽裝度過深秋、整個冬季和來年春天。這種色斑也是一種低溫標(biāo)記。
5、幼蟲化蛹在酸模的枯葉中或周圍的雜草、落葉中。蛹長約一厘米,黃褐色,像一粒豆子。背中線和兩側(cè)共有三條灰黑色縱條紋,是區(qū)別于近緣種——紅灰蝶的顯著特征。蛹期約一周。
橙灰蝶的雄蟲常靜棲于草葉上,翅微展,炫耀其翅里艷麗而非凡的一面。其它時間則在花間取食或快速地互相追逐嬉戲。然而這種招搖的翅色往往易成為捕食者的目標(biāo)。雌蟲活動范圍小一些,具有類似的習(xí)性,且嗜食花蜜。在橙灰蝶的棲息地,酸模和各種菊科的蜜源植物,例如旋腹花( Inula japonica)是必不可少的。
分布范圍橙灰蝶主要有兩個亞種,即華中亞種C.dispar aurata Lieech和東北亞種C.dispar borodowshyi(Gru-Grshinrailo)。前者主要分布在陜西、河南、湖北、四川、新疆等地,后者主要分布在黑龍江、遼寧、內(nèi)蒙古。1
飼養(yǎng)方法1.采集橙灰蝶的卵或幼蟲:
收集橙灰蝶,必須認(rèn)識橙灰蝶的寄主植物,蓼科酸模屬(Rumex)植物。然后在寄主植物葉片上仔細搜索橙灰蝶蝶幼蟲留下的蛛絲馬跡,橙灰蝶的幼蟲喜歡躲藏在它們吃的花或果實里面。如果幸運的話,能看到雌蝶飛舞在寄主植物上產(chǎn)卵。
2.飼養(yǎng)過程:
找到橙灰蝶的卵或幼蟲后,先把它們裝進塑料的飼養(yǎng)盒,同時采集相應(yīng)的寄主植物放進密封袋,回到家后還要將密封袋放入冰箱。
每天的一早一晚都要喂食,葉片要用吸水紙擦去水分及灰塵。喂食一、二齡的幼蟲要非常小心,尤其是橙灰蝶的幼蟲,不然吹一口氣就不見了,很多時候還要借助放大鏡和鑷子來找它們。喂食的時候還要用紙把盒內(nèi)的糞便清除出去。發(fā)現(xiàn)病蟲就及時隔離開,看到幼蟲即將化蛹就要騰出空間并掛上枝條(讓幼蟲爬上去化蛹)。蛹即將要羽化的時候,就會顯現(xiàn)出翅膀上的脈絡(luò)和顏色,這時要騰出空間為蝴蝶舒展翅膀做準(zhǔn)備。等蝴蝶羽化以后,再用醫(yī)藥酒精給飼養(yǎng)盒消毒,以備下次使用。夏天,蝶養(yǎng)得多了,還要給飼養(yǎng)盒編號,注上日期和蝶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