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蝽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簡介

中文名:蝽

英語對譯:stinkbug

普通話拼音:chūn

海南話拼音:sunl

筆畫數(shù):15,部首:蟲

本目昆蟲屬于不完全變態(tài)(漸變態(tài))。多為植食性,刺吸植物莖葉或果實的液汁,是重要的園藝害蟲;部分種類為捕食性,為天敵害蟲。卵多為鼓形或長卵形,產(chǎn)于植物表面或組織內(nèi)。泛指所有類似昆蟲的動物,特指*半翅目(Hemiptera)昆蟲,尤其是*臭蟲(bedbug)和異翅亞目昆蟲(植食蝽、水蝽等)。 1

蝽科總稱異翅目蝽科昆蟲,5000余種。舊稱蝽象。此類昆蟲有臭腺孔,能分泌臭液,在空氣中揮發(fā)成臭氣,所以又有放屁蟲、臭板蟲、臭大姐等俗名。中國已知約500種。

異翅目(Heteroptera)蝽科(Pentatomidae)約5,000種昆蟲的統(tǒng)稱,英文名稱取自它們分泌的一種惡臭液體。凡是它沾過的植物、水2果或葉上都會留下這種臭味,聞之令人作嘔。

當(dāng)它們棲息在樹皮或葉上時,這些昆蟲多會偽裝它們的顏色(棕、綠或金屬色)和形狀(橢圓、寬或稍微有點凸),融入其中。頭和前胸構(gòu)成一個尖端向前的三角形。有些種類(盾蝽科〔Scutelleridae〕)背上的這種三角形(小盾板)區(qū)很大,形成一個突出的盾牌狀,遮住整個腹部。

形態(tài)特征體長一般為5~12公釐(0.2~0.5吋)。黃角蝽(Oncomeris flavicornis)例外,分布于全世界。長5公分(2吋)以上,顏色鮮豔,有紅、藍、黑或橙等色。有的種雌雄異形。

在涼爽地帶以成蟲越冬;在溫暖地區(qū)則于冬季不甚活躍。雌蟲產(chǎn)百來個卵,卵桶狀、色豔的連成排或成串。有的雌蟲會守候在卵或初孵幼蟲旁。

有些種如東方的荔蝽(T. papillosa)有發(fā)音器,受驚時發(fā)出嘈雜的聲音。荔蝽還能把臭液噴出15~30公分(6~12吋)遠。

蝽以植物為食,可使果實變色或生斑;有的吃其他昆蟲。最重要的一種害蟲是卷心菜斑色蝽(Murgantia histrionica)。稻綠蝽(Nezara viridula)分布于全世界,危害豆類、漿果類、番茄以及其他蔬果。北美的稻蝽(Oebalus pugneax)可造成水稻嚴(yán)重?fù)p失。

蝽科昆蟲之間差異很大,以致有的學(xué)者把它分成不同的科。盾蝽科長8~10公釐(0.3~0.4吋),胸部盾形,幾乎遮住整個腹部,如中東和中亞的谷物害蟲扁盾蝽(扁盾蝽屬〔Eurygaster〕)。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殺蟲劑以及清除其過冬的地點和輪換的宿主。然而,蝽類并非全都是害蟲。刺益蝽屬(Podisus)捕食科羅拉多馬鈴薯甲蟲的幼蟲和其他植物害蟲。中國的藍蝽(Zicrona caerulea)捕食甲蟲成蟲和幼蟲。墨西哥、非洲和印度的某些地區(qū)還有人以蝽為食物。

防治方法從目前調(diào)查情況看,去年為害重、落葉多的樟樹蟲口很低,但一些2012年為害相對輕、生長好的相對較高,請各有關(guān)單位要密切關(guān)注,抓準(zhǔn)時機,及時防治。

1.增強樹勢。應(yīng)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抗蟲力,減少落葉,降低危害。8-10月份天氣干旱的年份,加強肥水管理尤為重要。

2.保護天敵。自然天敵較多,保護螳螂、花蝽、瓢蟲、草蛉等天敵,以發(fā)揮自然控制作用。

3.物理防治。利用黃色的頻振式殺蟲燈或黃色殺蟲板進行誘殺(研究認(rèn)為成蟲具有趨黃性)。

4.化學(xué)防治。因世代重疊,卵體在組織內(nèi),防治不易徹底,因此重點防治應(yīng)在第一、二代若蟲期、成蟲期,采用:1、5%可濕性吡蟲啉粉劑1000-1500倍;2、25%的敵殺死(溴氰菊酯)1500倍;3、0.5%的苦參堿水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可獲得良好效果。